桌子“站”起来了
作者:陈茹彦 来源:普陀区海贝尔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2-28
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时,我们与孩子一起去观察、了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一些地方,如24小时便利商店、加油站、东方书报亭等,我们的教室里也渐渐出现了这些地方。不过,我们的“东方书报亭”和生活中的有些不一样,因为平时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去“东方书报亭”时,主要是去购买自己喜爱的动画片光碟,于是,我们的“东方书报亭”就变成了“东方碟片亭”。
“东方碟片亭”里还缺一张桌子,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桌子,孩子们想到了利用现成的材料制作一张桌子,打定主意后,他们就开始忙了起来。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制作材料, 安安、颐颐和颉颉找来了一个大纸箱,将四块大小、长短完全一样的纸板固定在纸箱的四角,制作完成后,他们试着用手扶住桌腿让桌子站立起来,可是他们一放手,桌子就倒了下去。
可以看到,幼儿对桌子的基本构造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桌子有一个桌面和四条桌腿,四条桌腿的大小和长短必须一致。但他们不知道,材料必须要有一定的硬度才能支撑一定的重量,而且桌腿必须与地面有较大的接触面才能站稳。由此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1.当幼儿没有意识到由于选材不当造成失败,这时教师是否需要引导幼儿放弃原有材料,寻找合适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师不必急于将“正确答案”直接灌输给幼儿,而是应该先让幼儿自己在尝试中获得体验,寻找失败的原因;其次,成人判定的不合适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一无用处”,只要经过加工、修整或许就能成为合适的材料,而这个过程对幼儿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应该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和调整,在使材料从软变硬的过程中建构新经验。
2.教师这时是否需要给予幼儿支持?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提供支持?
当幼儿反复尝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活动即将停滞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并给予幼儿支持,帮助幼儿换一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所在,从而促使活动继续下去。
支持的方式应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的暗示,引导幼儿去关注更多的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增加或删减材料,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时,我走到他们的身边问:“为什么你们做了四条完全相同的桌腿,桌子还是站不起来?”安安说:“大概纸板做的桌腿太软了。”“这么说的话,是不是让桌腿变硬一点桌子就能站起来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桌腿变硬呢?其他的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吗?”
孩子们想了想,去材料超市找来了纸盒和易拉罐贴在纸板底部的内侧,可是四条桌腿都向里弯曲,仍然无法站立起来。安安似乎发现了原因:“大概里面贴了盒子,外面变轻了,所以会向里面弯曲。”颉颉说:“那我们在外面再贴个盒子,这样两边不就一样重了嘛。”于是他们又去找了一些纸盒贴在纸板底部的外侧。
桌子终于“站”了起来,但是并不稳,颐颐放上了一沓碟片后,桌子开始摇摇晃晃,他们只好用手扶住桌子。当他们把手放开以后,桌子由于不堪重负又倒了下来,碟片撤了一地,颐颐一脸无奈。
在这个环节,幼儿建构了新的经验:给不够硬的“桌腿”贴上一个相对硬的材料能使其变硬,即通过加固物体底部使其站稳,而且幼儿还获得了初步的平衡概念。但这时他们仍然没有认识到,局部加固“桌腿”仍然无法支撑整个“桌面”,显然,幼儿的思维已经陷入“瓶颈”,简单的提问、语言暗示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这时我又该如何提供帮助呢?
或许,帮助他们跳出原有的问题情境,直接观察具体的实物可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转换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于是我决定带着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中真实的桌子,帮助他们重新建构桌腿与材料之间关系的经验。
我对孩子们说:“我们一起去看看真正的桌腿是什么样的,摸摸看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围着桌子,边看边触摸桌腿。安安说:“桌腿很硬,而且是笔直的。”颉颉说:“桌腿的上面和下面都很硬的。”颐颐说:“桌腿是很粗的。”
我继续问:“为什么桌腿必须是这样的呢?”颉颉说:“这样才能让桌子站起来。”“是呀,用粗粗的、硬硬的材料做桌腿,桌子才能稳稳地站起来,上面才能放重的东西。你们想想看,用什么材料才能让你们现在的桌腿变粗、变硬呢?”
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再一次来到材料超市,找到了四个大小粗细一样的薯片罐。他们拆掉了原来纸板做成的“桌腿”,换上了四个薯片罐。完成之后,他们觉得桌腿太短了,于是又找了四个完全一样的薯片罐叠加起来。
桌子终于稳稳地“站”了起来,“东方碟片亭”终于开张了。
这是一个幼儿与材料不断“对话”的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材料这位“教师”是如何不断推动着幼儿建构新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如何让幼儿和材料的互动变得更有意义?对此,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创设低结构的探索环境。在这个故事中,如果幼儿无法找到合适的材料,他们的探索就会终止。正是这些低成本的,甚至是生活中被丢弃的废旧物品,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了自由构建新经验的空间。
其次,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适当“退后”。既然是幼儿与材料之间的故事,那么教师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让材料的价值最大化地得以体现。多观察、少干预,当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思维陷入“瓶颈”时,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语言、行动或是眼神进行适时点拔,抓住关键点,给予幼儿一些帮助。对于材料的调整,应该出于幼儿自发的愿望和行为,而不是让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去行动。
第三,利用材料的变化,不断推动幼儿建构新的经验。在这个故事中,随着材料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推动着幼儿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不同材料的属性,同时也建构了材料属性与制作物品之间关系的新经验。
编辑:cicy
上一篇: 活动实录:明星照相馆诞生记
下一篇: 我们的房子不倒啦——谈教师如何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各路大神们,老师给出的题,已经看了一天的题目还是很... 懒癌 阅读人气:14
- ...跳舞,该怎么办啊?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那个小朋... 婷婷玉立 阅读人气:28
- ...是自己人,没什么不能说的,有些话总要释放出来的... 胖圈圈 阅读人气:75
- 这学期大家打算弄什么主题活动呀?主要有什么能和区角... 大胖家的喵 阅读人气:68
- ...轻轻地安慰上几句,“别难过,我的蛋还好好的,我们...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