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更适合孩子的发展——读《“满足儿童的需要”应是首要的追求目标》有感
作者:陈冠楠 来源:北京市宣武区宣武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4-23
4年前,坐在大学的教室里听许卓娅老师上课是我最大的享受,她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在课堂上说起有关幼儿的一切时,还俨然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快乐而美丽。如今我已经离开校园,幸运的是还能够经常在《学前教育》杂志上拜读到许老师的文章。2009年9月刊登的许老师的《“满足儿童的需要”应是首要的追求目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单是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应该时刻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反复阅读了这篇文章,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有了以下思考。
第一,过分追求形式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本质。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身边的新事物不绝于耳,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往往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深受孩子的喜爱。但也会因为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独树一帜,而忽视了幼儿发展的本质。比如,在一节音乐活动中,老师请孩子闭上眼睛,跟着自己所敲打的节奏走,看谁能跟紧老师不走丢。这个活动不再是让孩子简单地拍打节奏,游戏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但是,是否能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呢? “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走”这个环节,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是,孩子单纯地闭着眼,跟着老师的声音走,他们关注的是哪里有声音,而不是教师所击打的节奏。显然,这个游戏忽视了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所应掌握的关键经验,没有满足幼儿应有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并不少见。许老师在文章中说,无论形式的新旧与否,只要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就是好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苦思冥想一个新颖的教育活动的时候,到底哪个有创意的环节满足了孩子发展的需要?在我们兴致勃勃带着幼儿尝试新鲜游戏的时候,自己过多地讲解和要求是否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挥……
第二,幼儿在园的“常规”不仅仅是守规矩。老师们聚在一起交谈时往往会互相问:“你们班孩子的常规怎么样?闹不闹?好管吗?”可见,“常规”在老师们的心中早已定义为不乱说话、踏实、守规矩。其实,判断一个班常规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孩子之间有没有共同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不是上课不讲话、不下座位这样的机械要求。在培养幼儿常规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如果做不到就如何。这样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会造成幼儿的“他律性”人格,即幼儿会为了得到教师的赞许或因为惧怕批评而“屈从”于这些常规。在活动中总是需要管纪律的教师,其实是因为他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没有充分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只是一味地责怪孩子,只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共同学习的氛围会越来越差。我们应该创设满足孩子需要、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良性氛围下帮助幼儿建立常规,他们才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自律性的秩序感。
第三,满足幼儿需要的发展绝不是“腾空”的发展。所谓“腾空”的发展就是不在乎幼儿的现有水平,盲目地追求难度,教师在自己凭空想像的教学情境中将幼儿拔苗助长。这样的发展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百害无一利。真正满足儿童需要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的,
所以我们应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在设计活动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所要学习和讨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孩子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活动的最后,帮助孩子带着所学到的新知识回归到实践生活中去,让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亲身走入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薄薄的两页纸让我回味良久,感受颇深,它给予我的不仅是新的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催促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并从中挖掘更深层次的教育内涵。
编辑:cicy
上一篇: 师德与演讲:与读书有关的日子
下一篇: 读《父母不该说的话》有感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时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人母和老师双重角色的我,...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括我。记得当时为了糖果,我们都挺直小胸脯,努力...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苗哥哥和葱弟弟>>时,我把幼儿们带到了种植园,让... A-vicky 阅读人气:19
- ...里准备。当我见到这几个小朋友时,真的是懵了,因...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概要:根据近期活动内容及主题活动安排,让孩子们...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