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幼儿园博物馆四部曲
作者:瞿英 来源:江苏无锡市港下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06-19
在强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培养孩子的博物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博物意识,我们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孩子的兴趣,通过收集、展示、拓展活动,和孩子一起创建了“自己”的博物馆。
一、解读幼儿:捕捉兴趣点
每个人在孩提时都会有自己的小秘密,喜欢把一些小玩意,如玻璃球、糖果纸、香烟盒、棒冰棍等,收藏在盒子、铁罐、抽屉中。那么,如今的孩子喜欢什么,他们会对什么事物产生兴趣呢?
1. 了解孩子喜欢什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通过静静地听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交流,蹲下来和孩子们聊天,了解了孩子喜欢什么。与此同时,我们还设计表格,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填写“孩子喜欢的物品”。我们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他们有的喜欢勺子、杯子、纽扣、鞋子、手套、帽子、衣服、发箍、包装袋等生活用品;有的喜欢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奥特曼等玩具:有的喜欢食品包装盒(纸)、瓶(罐)、游戏卡、门票等。
2. 解读孩子在干什么
在孩子活动时,我们总是沉住气,静静地站在旁边观察孩子在干什么,孩子在学习中用了什么方法,孩子之间的交往情况如何。通过观察和记录,并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分析,我们了解了孩子们喜欢哪些东西以及如何玩这些东西。我们还通过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沟通,以及大班年级组和小班年级组之间的交流,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通过解读孩子,我们发现孩子对事物是否敏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善于去发现,乐于去收藏,并对其保持长久的兴趣。
二、汇集材科:激活敏感点
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只“藏宝箱”,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在里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收集材料,发现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材料之间的联系呢?
1. 寻找收集的线索
在收集过程中,我们适时地要求孩子观察这些东西的不同之处。孩子们在观察时掌握了许多材料的自然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我们还引导孩子观察这些材料的图案、花纹、文字等,让孩子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属性。随着孩子对事物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就和他们进一步讨论还可以收集哪些东西。孩子们从勺子想到了碗、筷,从鞋子想到了手套、袜子,从树叶想到了树皮、树根,从线想到了绳、网,从门票想到了邮票、商标,从石子想到了砖、瓦,从橡皮想到了笔、卷笔刀……在实践中,孩子们无意识地对物品进行了归类,如自然物品、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等,这样一来,孩子们收集的线索越来越多,收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了。
2. 扩大收集的渠道
教师和家长要全程参与孩子的收集活动,对周围的事物要多注意、勤观察,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在收集物品和交流时要能激发孩子更多的灵感。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反复向家长宣传各种材料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让他们欣赏一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激发他们和孩子一起收集物品的积极性。渐渐地,孩子们对物品的敏感性越来越强,收集和观察的对象也越来越多。
3. 讲述收集的故事
每一件收藏品的背后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在收集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分别把有关收集物品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孩子一起分享收集的快乐。我们在班内开展了“我的收集故事”讲述活动,利用晨间谈话、午间小憩等时段,让孩子们讲一讲“心爱的东西是哪里来的”,说一说“新收集来的东西有哪些特征”,比一比“同类物品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讲述有关自己收集的精彩故事,要细致地描绘物品的特征,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三、分享物品:感悟成功点
随着收集的材料越来越多,孩子们萌发了让其他小朋友来观看的想法,于是我们及时开展了谈话活动:“想给哪些小朋友看呀?”“放在哪里才能让其他小朋友看到呢?”“应该怎么摆放呀?”为此,孩子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 班级展示
自我们创建博物馆以来,阳台成了展示物品的最佳场所。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糊废纸盒,粘硬板纸,搬玩具柜,摆小桌子,忙得不亦乐乎,共展出了20多种物品。大班、中班的廊道里,琳琅满目,各类物品应有尽有。在展示物品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要求:同一种类的东西只能选择一个,余下的都要放在旁边的储物箱内。面对众多物品,孩子们仔细观察,认真比较,以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在展示物品的过程中,博物馆的小主人兴奋地向同伴介绍着“我”的博物馆,大家对物品的属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2. 园内展示
我们根据班级创建博物馆的现状,了解了孩子们对创建博物馆的需求,决定把六条长20米、宽5.5米的过道用来展示物品。在教师的帮助下,中班和大班活动室廊道内的“我的博物馆”被移到了宽敞的过道上。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在欣赏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树叶、根为什么要分开摆放?橡皮与铅笔能否摆在一起?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原来是按照年级组来划分场地的。根据孩子们的建议和意愿,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并和孩子们一起给“我的博物馆”命名。孩子们高兴地把六条过道称为“博物大道”。其中“植物大道”里有神奇的种子、奇妙的根、美丽的叶子、奇异的壳,“服装大道”里有趣味鞋吧、魔力手套、百变裙子、神奇帽子,“建材大道”里有多彩的石头、有用的砖块、多变的瓦片,“容器大道”里有铁皮罐、酒瓶、缸和瓦罐,“文化用品大道”里有橡皮、铅笔、文具盒,“生活用品大道”里有勺子、纽扣、扇子、门票、瓶盖、贝壳等。孩子们请教师做标签,遨朋友作对比,拉家长来观看,给大家作讲解,处处洋溢着成功感和自豪感。
四、拓展活动:
紧贴生长点孩子是在实践中学习的,收集和利用物品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那么,我们应如何发挥物品的教育价值,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获得有益的经验呢?
1.布置探究活动的实习场
我们在每个博物馆里增设了大纸箱和橱柜,供孩子储藏收集来的多余物品,并开设体验吧、操作台、创意工作室等,让孩子们在自己设置的区域内自由活动。例如,“趣味鞋吧”里有“穿大鞋和小鞋”“鞋底印画”“装饰鞋子”等,“七彩扇子吧”里有扇面设计、扇面刺绣、扇子制作等。博物馆为孩子们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表演的舞台。孩子们在自己的博物馆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材料,进行充分的体验,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表现,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和方法,帮助孩子在适宜的情境中生成新的探究活动,鼓励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
2.构建主题活动的实践场。
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创建博物馆后,教师就要仔细分析孩子在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巧妙地对有关资源进行再利用,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不断生成贴近孩子生活的探究性活动。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博物馆的属性,有针对性地收集并认真筛选相关资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为孩子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七彩贝壳”博物馆中,我们设计了“我的贝壳”“趣玩贝壳”“贝壳探秘”等主题活动,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的内容融入其中;设计了“瓶盖总动员”“缸罐一家亲”“魔力手套”等系列活动,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享受探究的快乐,获得有益的经验。
与孩子一起创建博物馆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辨识力、敏感性在不断提高,对成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伴交往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将在不断完善已有的幼儿园博物馆的同时,把孩子的观察、探究和表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去创建更多符合孩子生活经验的孩子“自己的博物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运用各种感官的机会,使幼儿园博物馆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