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颗纽扣”引发的思考
作者:王小敏 来源:闸北区大宁国际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12-01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既要挖掘适宜的数学元素,还要注意活动本身的逻辑性,因此与其他活动相比,数学活动一般较为复杂,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如何让幼儿既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又能学得轻松和快乐,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在设计小班数学活动“一颗纽扣”时,我以“寻找纽扣的主人”为线索贯穿始终,在跟随小老鼠共同寻找纽扣主人的过程中,让幼儿从多个维度观察纽扣的外部特征,最后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如何根据纽扣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纽扣上洞眼的数量等特征进行配对。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这也让我明白,设计和开展数学活动时必须要抓住以下两个“关键点”。
精心选材
近年来,很多教师都会尝试选择一些优秀的绘本来设计数学活动,精心选材是决定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拿到绘本后首先要进行分析和思考,“故事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故事情节是否生动”“故事蕴涵了哪些方面的数学内容”“这些内容适合哪个年龄段幼儿学习”等。
《一颗纽扣》是一本非常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绘本,主要描写了一只小老鼠在路边捡到一颗纽扣,为了寻找失主,它有礼貌地逐个去询问动物朋友,并最终根据纽扣的特征将其送还给自己妈妈的故事。在小老鼠一路探寻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颜色,比较了大小,区分了形状,还了解了不同动物伙伴的习性和各自的生活环境。该绘本内容简单有趣,画风可爱,情节与对话基本上都是重复的,特别符合小班“到底是谁的纽扣”这个悬念一直牢牢地吸引着小班幼儿的注意,让他们能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满足了他们好奇的天性。
除了绘本中蕴涵的关于“比较大小、形状及配对”等数学内容,我又增加了“颜色的比较”“量的比较”,同时加强语言上的练习,让幼儿尝试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在幼儿和小老鼠一起询问每一个动物的过程中,他们逐步从各个维度掌握了纽扣的特征,这种分层了解的方式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合理设计
选择适宜的绘本只是设计数学活动的第一步,教师还要仔细思考如何将故事情节融入到数学活动中,既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又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性,让每个幼儿从中有所得。因此,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设计。
在设计“一颗纽扣”这个活动时,我首先从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才最终确定活动设计方案。第一,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我对部分故事情节和画面进行了删减和改编。如原著中的动物朋友太多,考虑到活动的紧凑性,我将7个朋友删减为5个,其中大象和小虫是同时出现的;原著中小老鼠捡到的是一颗黑纽扣,小狗身上的是骨头纽扣,小兔身上的是胡萝卜纽扣,小刺猬身上的是果子纽扣,而大象和小虫的纽扣在画面上并未出现,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内容,我将所有的纽扣进行了修改;考虑到大象和小虫的两颗看不到的纽扣要幼儿根据它们的体形进行判断,明显难于其他几种纽扣,所以我修改了画面呈现的顺序,把刺猬放在大象和小虫之前,让幼儿按照“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的顺序逐步递进地把握纽扣的特征。
在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在加强语言锻炼的同时,巩固幼儿对于纽扣各种特征的认知。对于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PPT帮助幼儿化解难点,把握重点。如在和小刺猬对比纽扣时,因为纽扣比较小,小班幼儿的目测和默数能力较差,很难一下子数清纽扣上洞眼的数量,这时我利用PPT将两颗纽扣放大,帮助他们点数;比较纽扣大小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要根据已有经验来判断,所以这里我制作了“触发器”,依次呈现小老鼠、大象和小虫的纽扣,让幼儿在比较大小的同时初步感知大小之间的相对性。
当然,在设计活动时还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情感,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环节,给每个幼儿一件塑封的衣服图片,从一堆相似的纽扣中找出相应的一颗贴在衣服上,虽然巩固了关于配对的经验,但明显偏离了故事情境,幼儿仅仅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且挑战难度过高,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将其修改为“地上有许多纽扣,我们每人都去捡一颗,说说自己捡到的是什么样的纽扣,然后送还给相应的动物朋友”。这样既能让每个幼儿都在操作中练习,也满足了他们想要像小老鼠那样帮助别人的愿望。
附活动设计方案:小班数学活动:一颗纽扣
活动目标
1.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按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纽扣上洞眼的数量等)进行配对。
2.乐意帮助别人,知道捡到东西后要归还主人。
活动准备
故事PPT、塑封的衣服图片、纽扣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你们的衣服上有没有纽扣?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和纽扣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观看PPT
PPTl:天气真好,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前面滚来了一颗纽扣。(提问:这是一颗怎样的纽扣?谁能完整地说说看?)
小结:这是一颗白色的、圆圆的、有四个洞眼的纽扣,这颗纽扣是谁的呢?小老鼠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们。
PPT2:它先找到了小狗,“小狗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提问:这颗纽扣是小狗的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小狗的纽扣是黄色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白色的,所以不是小狗的纽扣。
PPT3:小老鼠又找到了小兔,“小兔你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提问:猜猜小兔会怎么说?)
小结:小兔用放大镜仔细瞧了瞧,摇摇手说,“我的纽扣是三角形的”。
PPT4:告别了两位朋友,小老鼠继续往前走,这次它遇到了小刺猬。(提问:它会怎么问呢?谁来学学看?如果你是小刺猬会怎么回答呢?)
小结:小刺猬的纽扣上有6个洞眼,所以也不是小刺猬的纽扣。
PPT5:看,这次小老鼠遇到了谁?(大象和小虫)小老鼠说,“大象、小虫你们好,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们丢的鸣”。(提问:你觉得纽扣可能是它们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大象和小虫看了看自己的纽扣,都摇了摇头,“这不是我们的纽扣”。
PPT6:小老鼠问过了所有的朋友,可还是没找到纽扣的主人。小老鼠只好拿着纽扣回家了,妈妈给它做了好吃的点心。小老鼠一抬头,突然发现:咦?妈妈的衣服上怎么少了一颗纽扣。(提问:小老鼠是怎么问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它的话。)
小结:妈妈说,“你把纽扣放上来,试试看对不对”。
PPT7:“小宝贝,谢谢你!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又会帮助别人的好孩子。”说完妈妈还在小老鼠的头上亲了又亲。
三、幼儿操作
1.师:故事结束了,可故事里的动物们还没有找到自己丢失的纽扣,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集体操作
师:地上有许多纽扣,你们每人都去捡一颗,看看自己拿到的是什么样的纽扣,和旁边的朋友说一说,然后每人找一张图片,帮动物把纽扣装上去。
3.验证讲评
师:你们拿到的是一颗什么样的纽扣?你们把纽扣送给了谁?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不对。(PPT验证)
点评
该活动是一个在数学活动中成功运用绘本的范例,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选材得当、设计巧妙,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将活动设计和实施的重点放在“有趣”和“有效”上,让幼儿在活动中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活动的“有趣”体现在,幼儿始终在故事情境中学习数学。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跟随着小老鼠一起寻找纽扣的主人,不断重复询问“我捡到了一颗纽扣,是你丢的吗”,符合小班幼儿喜欢听学故事中重复对话的特点,所以幼儿始终很有兴趣地投入活动。当一次次询问失败,小老鼠回到家中,抬头看见妈妈掉的纽扣正是自己找到的那颗纽扣时,小老鼠很兴奋,幼儿也跟着高兴。故事结束后,幼儿还意犹未时,执教者又设计了让幼儿模仿小老鼠“捡到纽扣,去送还失主”的故事情境,将操作练习环节与故事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既能检验幼儿按特征配对的能力,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又是整个活动设计的巧妙之处。最后,活动在每个幼儿把捡到的纽扣送还给失主的愉快情绪中结束。
活动的“有效”体现在将绘本融入数学活动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即在发挥绘本原本教育作用的同时,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融入活动中的数学内容。因此,在基本保持原著主要情节的前提下,执教者将原来的萝卜纽扣、果子纽扣、骨头纽扣等改成形状、洞眼数量不同的纽扣,自然地将形状的区分、点数等小班数学内容融入其中,这一修改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编辑:cicy
上一篇: 游戏中的“真”问题
下一篇: 陈庄镇付窝幼儿园“奉献爱心,关注残疾人”主题教育活动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爸爸和妈妈 爸爸是一颗大树 妈妈是一颗大树 我是一只... 亻娟 阅读人气:8
- ...美哒!!!玫瑰是我用海绵纸折的,盘子是画上去后... 阅读人气:1473
- ...印象深刻:有一天老师说谁能安安静静地坐好,就给他...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植园地里隐藏着许多的知识和问题在等待孩子们去发...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拙劣的文字所能够表达。 一、对待孩子——要永远保持... 英子 阅读人气: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