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个“心理学家”
作者:刘歌 沈悦 张妍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上传时间:2012-04-07
午后,妙妙一家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西瓜。这时,门铃响了,原来是小姨来看妙妙。小姨见大家在吃西瓜,就对妙妙说:“给小姨一块西瓜吧。”可妙妙一手拿着瓜,一手挡在小姨面前说:“西瓜凉,西瓜凉!”大家一听都哈哈乐了,连说妙妙真是人小鬼大。
妙妙似乎能从小姨的行为中读出小姨当时的想法,她既不想分享又不想伤害小姨,而是试图改变小姨的想法,从而改变小姨的行为,好比心理学家解释和改变人的行为一样。因此,曾有学者提到“儿童是个心理学家”,哪怕婴儿都是“摇篮里的心理学家”。
妙妙能做出这样的举动,说明她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理论”知识。所谓“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基于因果关系预测和解释对方的行为。虽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具有真正的科学理论,但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孩子获得“心理理论”知识后,不仅更“狡猾”——知道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状态巧妙地改变别人的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能表现出更多帮助、关心、合作等成熟的社会行为,提高交往能力。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哑婆婆每天都坐在一个公交车站旁卖报纸,由于身体的残疾,她只能通过不断地发出“啊……啊……”的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这声音听起来有些令人害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一直躲在妈妈的身后,探出头看着这位哑婆婆。然后,孩子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们去买份报纸吧!”可见,孩子不仅看到了哑婆婆的处境,也“看到了”哑婆婆需要帮助的心理状态,才会让妈妈去买报纸以示关心和帮助。其实,很多亲社会行为,常见的有分享、合作、关心等,都建立在孩子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的基础上,孩子必须要能理解别人的需要、情感、信念、态度,才能真正去关心他人。
因此,心理理论关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假设是:只有具备了一定量的关于心理活动的知识,孩子才可以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发展为社会交往行为。孩子出生后就逐渐和周围人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心理理论”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观点,并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要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心理理论”知识,这对孩子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4岁是孩子发展“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那么,这时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多多“谈心”
心理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孩子有所理解,首先要把它们从我们的脑袋里“请出来”,变成孩子听得到、能理解的语言。因此,与孩子交流时,要有意识地使用喜欢、想要、希望、快乐、觉得、或许、记得、认为等词汇,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心理状态上。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家长可以教导他们理解需要会产生行为。例如,“爸爸想要看报纸,所以我要去楼下的报亭买份报纸”。
对于四岁多的孩子,家长可以训练孩子明白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信念会导致不同行为。例如,“妈妈觉得看电视会伤害你的眼睛,所以不让你看电视。爸爸觉得有些少儿节目可以开发你的智力,所以让你看一些电视节目,你觉得呢?”
情景讨论
可以把下面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
河中间有一个小土墩,墩上长了一棵桃树,上面结了许多大桃子。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猴子也想吃桃子,可是也过不了河。狐狸就跟猴子商量:“哎,咱们俩一块儿架一座桥,过去摘了桃子,一人分一半儿,好吗?”猴子说:“好啊!”他俩就一起扛了一块大木头,搭了一座独木桥。这座桥太窄了,只能走过去一个人。狐狸说:“让我先过去,你再过去吧。”黑心的狐狸想自己吃桃子,刚一走过去就把木头推进河里了。狐狸说:“猴子,请你回去吧,你吃不到桃子了。”猴子很生气,可是不一会儿他也笑了,说道:“你能吃到桃子,可是你永远也回不来了。
讲完故事,可以和孩子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狐狸和猴子看见大桃子后都有什么想法? (需要、愿望)
2.狐狸和猴子为什么要搭桥? (信念)
3.狐狸为什么要先过河? (信念)
4.猴子有什么情绪变化,为什么? (情绪状态、信念的变化)
有的孩子能马上做出很好的解释。有的孩子也许不能马上给出恰当答案,但只要家长耐心讲解和沟通,大部分四岁左右的孩子会理解的。
平时可以讨论的情景并不局限于这个故事,我们要善于把故事情境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孩子对生活中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进行思考,逐渐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
玩中学
对于孩子来说,与伙伴交往会更加平等自由,可以更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与想法,同时也不断有机会接触到伙伴的观点和体验。比如,玩“过家家”扮演各种角色,在“警察抓小偷”、“医生打针”、“老师上课”的不同游戏情境中,孩子就能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情感、愿望等心理状态,并把游戏中的经验迁移到日常交往中。
所以,孩子们一旦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冲突,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协商解决,切不可偏袒一方,斥责另一方。事后,要跟孩子一起说说当时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而且这些想法通常是不一样的,只有学会考虑到别的小朋友的想法,互相商量,才能在一起快乐地玩。
另外,也要鼓励孩子和比自己稍大的伙伴交往,不要担心孩子会被欺负,因为年龄稍大的伙伴通常会找到适合他们的化解矛盾的方法,这就给孩子提供了学习交往方法的榜样。
惩罚要有理
孩子大都喜欢在家里的墙面上涂鸦,有时家长越是制止,小家伙反而画得越起劲,这就难免会发生“棒子炖肉”的家暴事件。可是,暴力解决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孩子还是照画不误。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不理解父母打自己的理由,而且涂鸦带来的乐趣很可能大过挨打的痛苦,所以才会这样屡禁不止。因此,家长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一定要严肃地跟孩子讲清楚,之所以不让他们在墙上涂鸦是因为墙面不是画画的地方,把墙面画脏了不仅影响美观,还要重新粉刷,费时费力。孩子理解了爸爸妈妈的想法,是有可能改变原本的行为的。这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有什么办法,既能满足孩子涂鸦的需要,又不影响墙面,比如在墙上贴上大白纸。
编辑:cicy
上一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当“好奇心”遭遇“做错事”
下一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我们一起来翻绳(大班)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我是个刚接大班的新老师 ,刚接班的时候孩子还挺听话... 慧慧 阅读人气:5
- 我是个实习老师,怎样才能和主班老师搞好关系,以免发... Betty 阅读人气:4
- ...家16年的教子育儿手记,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一本...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个都活泼可爱。童真有趣。个个都是未来的小天才。...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孩子上大班了,家长送完孩子迟迟不肯走,应该怎么办 我是一只兔子 阅读人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