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重复的意义
作者:何黎明 来源: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游戏研讨团队 上传时间:2014-12-11
在本次“读懂幼儿游戏”研讨活动中,当我们团队结束45分钟的建构游戏观察,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时,组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团队一片沉默。片刻之后,大家的回答是:“今天的游戏好像缺乏戏剧性,不太有看头。”“孩子没搭什么东西,搭来搭去就在搭房子。”“用的都是积木,建构区中另外的材料比如罐子没怎么用。”……总之,“平淡无趣”是大家对本次建构游戏的最初感受。
组长听了大家的回答,沉思片刻,追问道:“真的没有什么吗?真的没有意义吗?我们不妨再看看视频。”当我们再次观看视频,聚焦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发现游戏中孩子的很多行为是重复的,如重复搭建和推倒,重复地走来走去,重复地搭房子和围墙,重复地让积木在斜面上滚下来……也许这就是让我们感觉平淡的原因所在。那么,这些重复的行为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是幼儿时期的典型行为。据此来看,孩子的这些重复行为必定有其意义。那么到底有什么意义?如何观察才能看到重复背后的意义呢?我们针对其中的三个视频片段再次进行了观察、分析和解读。
案例l:“破”与“立”
游戏时间已过半,一个男孩突然将其搭好的一座房子推倒,“哈哈,倒了!”然后又快速地将积木搭建成原来的样子,并用手掌一推,“哈哈哈,又倒了!”男孩笑着说。同伴埋怨他:“啊呀,你走开!你在搞破坏,我不要和你玩了!”但男孩仍重复着推倒、搭建的动作,每次推倒“房子”之后便手舞足蹈地大笑……
这样的场景在幼儿游戏中比较常见。对于男孩推倒、搭建的重复动作,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不够认真”“无聊”,有时甚至会认为他在“搞破坏”。另外,就男孩所搭的房子而言,它简单而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于是,我们认为男孩的游戏行为似乎是没有意义的了。
然而,当我们仔细品味孩子推倒之后的“笑”“手舞足蹈”等情绪表现,用心去体会男孩的游戏体验时,我们感受到了两点:首先,男孩“在游戏”,他是在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游戏水平和兴趣进行着推倒、搭建的游戏,他控制着推倒、搭建的节奏和游戏的进程。他在重复的推倒、搭建的动作中一次次验证着自己对事物发展和结果的预测及判断,获得成功体验和自我认同感。这种美妙的感觉足以让男孩沉迷游戏,也激励男孩乐此不疲地重复推倒、搭建的动作。因此,这样的重复动作对男孩而言是有意义的,而非“不认真”或“无聊”的表现。
案例2:“离开”和“回归”
在45分钟的游戏活动中,一男孩始终在搭建房子。他先和另外两个男孩组成小团队搭建房子,过了一会儿就离开小团队,在不远处独自搭建房子——用四块长条积木围成正方形,在正方形内用长条积木架起半圆形积木;搭建完成后,他又回到小团队中参与合作搭建……在45分钟的游戏中,男孩五次离开团队独自搭建,又五次回归团队参与合作搭建。
面对男孩重复出现的行为,有教师认为其他孩子都蹲着或坐着在搭建,只有他来来回回,走来走去,这孩子好动;有的教师认为这孩子这里搭搭,那里搭搭,做事没有长性,专注性不够;有的教师则认为这孩子比较满足于进进出出的快乐,可以理解……真是教师们认为的那样呢,还是另有玄机?
当我们用视频回放的方式聚焦男孩第一次和第四次离开团队独自搭建的房子时,我们发现:第一次独自搭建的房子用了四块长条积木围成正方形,在正方形内又用一块长条积木架起一块半圆形积木,一共用了6块积木;第四次离开团队之后搭建的房子是用两块大长条积木、大号半圆形积木和三块小长条积木搭成的“n”形,上加小号三角形积木围合而成,里面再用大号三角形积木或者在两块小长条积木上放置半圆形积木等进行分割,形成前后6层;两块大长条积木上各放置4个“旺仔”牛奶罐,共用了15块积木和8个“旺仔”牛奶罐。
从两次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第四次的作品从使用材料(使用了两种材料,数量上也比第一次多)、建构水平(后一次搭建出现了对称、围合等技能)、作品复杂性上来看都远远高于第一次的作品。可见,男孩“回归团队”是为了向同伴学习搭建房子的技能或者是获得启示,“离开团队”的目的是向同伴学习后进行自我实践,并不是“好动”,也不是“不专心”。男孩的重复行为表明了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一实践,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一实践”的重复行为中,他各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发展。
案例3:“房子一”和“房子三”
游戏中,穿粉红衣服的女孩和穿黄衣服的男孩一直在尝试合作搭建房子。第一次搭建的房子有四根柱子,上架横梁和房顶。穿粉红衣服的女孩添加“房顶”积木时因力量过大,“房子”塌了,两人又重新搭建了一座和第一次结构一样的房子。搭完之后因觉得“房子”位置不合适,他们又第三次搭建了类似的房子。
游戏中,两个孩子多次重复搭建造型为有四根柱子、上架横梁和房顶的房子,孩子第一次搭建的和第三次搭建的房子在建构技能上都属于三维围拢水平。因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两个孩子不太爱动脑筋、不太有创意,总是重复搭建差不多的房子;有的教师则认为这样是简单重复,孩子没有长进……的确,从结果看,这两个孩子的搭建行为似乎是“简单重复”。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我们却发现孩子的重复行为是不同的、是有变化的。
以房子基座搭建的过程为例,第一次搭建时,孩子们用了三个步骤才完成单边房子基座。第一步,用一根圆柱体积木当柱子;第二步,小心地用一根长方条积木做横梁,一端架在圆柱上;第三步,在横梁的另一端增加一根柱子支撑横梁。而第三次搭建时,穿粉红衣服的女孩先拿了四根柱子四散放置在四个角上,然后在柱子上放上长方条积木做横梁。
第一次搭建过程表明,孩子没有太多经验,因此大多为探索性行为,孩子边想边搭,小心搭建,逐步积累相关经验,包括房子的结构,需要几根柱子,柱子之间的距离;几根横梁,横梁和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对积木的轻重、大小的选择,不同形状积木之间架构的技能,等等。
第三次搭建时,从孩子拿取的材料和搭建动作看,孩子对搭建目的比较明确,对“房子”结构、长方条积木的长度、柱子之间距离的感知,搭建的熟练程度,搭建的速度等都比第一次有了提高。这种提高是建立在前两次搭建经验的基础上的。
皮亚杰指出,儿童在自我调节过程中达到同化与顺应的平衡。重复中的变化是孩子和周围世界不断对话和平衡的结果,是孩子当下水平上的完善和巩固,因此,重复就成为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它推动孩子不断完善建构,获得自我发展。可以说,重复中的变化带给孩子生长点,也更好地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以及孩子在游戏中的创新精神。因此,每一次的重复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通过观察和研讨,我们看到了游戏中重复行为对孩子的意义,它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促进了孩子的学习,使孩子获得发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面对幼儿在游戏中的重复行为,我们不可轻易下“无意义”的结论,而应耐心、细致、深入地观察和解读,以发现其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一、从催促到等待。看到孩子的重复行为,不要催促孩子停止重复行为,而应允许孩子重复,默默地观察,耐心地等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二、从重结果到重过程。重复行为是否有意义,孩子是否有成长,不是单纯地看结果,而是需要关注过程,在对孩子一言一行的细致观察和对比分析中真实了解孩子的重复行为,从中发现对孩子有意义的诸多因素。
三、从粗放到细腻。这是指在观察中要更聚焦、更注意细节,特别是要从观察到的众多片段中梳理出重复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的解读才会更科学。具体可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线索观察,看孩子是否投入。
在以上三个重复行为中,我们看到积极的情绪始终伴随着孩子们:在“推倒一搭建”的重复行为中,孩子是快乐的;在“离开”和“回归”的反复行为中,孩子执着和投入;在“房子”的反复建构中,孩子始终有商有量,情绪饱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动作、语言、情绪等线索辨别幼儿的重复行为是否有意义。如果孩子的重复行为伴随着心不在焉、不耐烦等消极情绪,就应考虑孩子的重复行为是不是一种无聊行为。
第二,全程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需要及已有水平。
重复行为往往由系列相似行为组成,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地通过全程观察去发现、梳理、归纳、总结孩子的兴趣、需要、水平以及学习方式等。如在本次游戏中,有一个孩子反复地将积木放到高处让其滑下.从中我们看到孩子对积木在斜面上移动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以及渴望探索两者关系的需求,有利于我们在把握孩子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条件。推动孩子进一步探究。
第三,对比观察,捕获孩子的生长点。
将重复行为进行前后对比,观察发现其中的不同,感受重复行为蕴含的成长意义。如,案例2和案例3,通过对比分析前后不同的重复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孩子重复行为中蕴含的变化,从而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编辑:cicy
上一篇: 实习幼师观察幼儿:走进孩子的生活
下一篇: 案例分析:玩中生智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热门圈子”里 9、找到“超能幼师征稿”圈子,点进来。... 师乐汇 阅读人气:774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尹...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合肥海恒阳光幼儿园 《谈谈我对主题和主题墙...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金色的秋天,主题环创 愿勿忘心安 阅读人气: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