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观察记录:沙盘与幼儿园
作者:齐振燕 王怡暄 来源:北京市第六幼儿园暄 上传时间:2016-08-10
建筑区搭建主题的产生来源于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以及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丰富的经验,还来源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原有经验与兴趣需求,来源于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
大班第二学期的五月,我们班建筑区的幼儿园也越来越初具规模。
"搭"引发的问题发现与解决
孩子们经过几天的搭建,发现分别搭建回字型幼儿园每一面的建筑再进行组合连接,虽然容易,却不能完成"锁扣"式连接,四个方向的楼各自独立,很不结实。他们一次次尝试拆一部分搭建好的房子,再与另一个房子衔接。
"太麻烦了吧。"有的孩子开始抱怨。
"的确麻烦。"我应和孩子们的想法。
"我有办法,按我的图纸,我们搭一个方形就行了。"圆圆跳跃的思维一下子提醒了孩子们。于是,孩子们毅然放弃了分别搭建幼儿园的每一座楼再合体的设想,开始整体搭建回字形地基。
整体进行搭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常常在搭建中迷茫,对鸟瞰图的需要更为强烈。由于没有找到幼儿园俯视图纸,孩子们除了自己画图设计以外,就是跑来跑去地从窗户向下指指点点,就这样也免不了出问题。
"啊呀,忘了,这还有一个蒙氏教室呢。""啊,我少搭了一个门。""唉,我们要是像售楼处一样有一个沙盘就好了,看着沙盘搭我们的幼儿园就不会搭错了。"
回顾与解读:大班的孩子们在模拟图片进行立体构造后,开始模拟实物进行搭建活动。当实物与搭建产生问题时。孩子们主动以沙盘作为图片与实物之间的攀照(适宜台阶),过程中,孩子们学习通过事物的特征选择材料,进行模拟与想像的结合,有效地支持了他们自己的搭建活动。可见,孩子们已不再是简单地给搭建找参照物,而是适宜地参与了班级的环境创设,是在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创设支持自己活动的有效环境。
希望制作一个和售楼处一样有趣的沙盘,一个真正看得到的鸟瞰图。孩子们的想法是他们的学习特点所致,想法来自于生活,更来自于他们的搭建需求。自主创设环境,有效支持搭建
沙盘的制作吸引了更多孩子参与活动,特别是平日里喜欢美工活动的孩子们。在思思的建议下,沙盘使用了跟"企鹅岛"一样的盒子做底座;用牙膏盒当砖盖成幼儿园的主楼,"楼高二十米、宽三十米",制作中孩子们感受着数学的有用与有趣;做树的模型时,孩子们为了做出栩栩如生的树木,主动认识了幼儿园的树;捏幼儿园里的人物时,孩子们又主动了解了幼儿园里各种不同职业的人。
而更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在参与、互动和合作中进一步建构经验。斯特刚刚完成了企鹅岛的制作,企鹅的小冰岛是用两个废旧的长方形纸盒拼接在一起制作的,于是他机智地跟小朋友说:"可以先做个大大的操场,就用我做企鹅岛的盒子。"
雅雅跑到储物筐里数了数说:"可是才四个,好像不够大。"
斯特毫不犹豫地跑到心爱的"企鹅岛"面前,将上面的两个盒子撅了下来,递过去说:"再加两盒就六盒了,这回肯定够了吧。"
几个孩子找来了双面胶,互相配合,将这些盒子的侧面粘在了一起。细心的白白说:"咱们的操场都是绿色的草地,应该用绿色纸的糊上。"白白的想法马上得到了依依等小朋友的支持,于是幼儿园的操场在逐渐完善中。
操场做好后,琳琳取来了她之前做小船的牙膏盒,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用这个盖房子。"得到小朋友们的认可后,建筑区的元元细心地拿来了之前画的一张俯瞰图。孩子们开始照着这张图构建起了幼儿园的主楼,很快便搭起了两层。
细心的雅雅说:"还有三楼的图书室呢!"说着在中间的二楼处搭起了第三层。
依依说:"好像咱们的顶上也有三楼。"
"不对,没有,那是蒙氏教室的上面。"雅雅坚定地说。两个孩子争辩着,跑来找我"理论"。
我想,这是引导幼儿自己去验证想法的最好时机,于是提议:"咱们可以拿着相机到幼儿园里看一看,你们自己来判断谁说得对,好吗?"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验证自己的想法,再次来到操场上。我们围着楼转了一圈,发现原来只有蒙氏教室的上面才有三楼。
"依依快看,幼儿园的榆叶梅开啦!"正值春天,万物复苏,幼儿园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发现幼儿园美的大好机会。
"牛牛,你看这些小花的花瓣是浅蓝色的。""l、2、3、4、5,一共五棵大松树。"他们开心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看到孩子们在自发地学习,我深深被感动着。回到教室后,我及时和孩子们共同分享了刚才的观察体验,并以绘画的形式进行了记录。
孩子们有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很快,沙盘的操场上出现了雅雅和琳琳用毛根和皱纹纸做的榆叶梅,月月用软纸板做的松树。斯特还用彩泥捏了两只小蝴蝶,他笑着说:"那天我看见小蝴蝶妈妈带着蝴蝶宝宝去闻榆叶梅的花香了。"
这时,玲玲拉着白白冲进了美工区,她兴奋地说:"昨天咱俩都当了小旗手,今天我想捏升旗仪式。""还有咱们的小菜园、游戏大会……""别忘了自行车棚上的猫啊。"
五一劳动节到了,孩子们的沙盘上又出现了老师们的身影……
回顾与解读:孩子们用手工制作、泥工等多种方式表达、表征自己的情感,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游戏,更是孩子们的学习。
建筑区的孩子们在搭建时,每当产生意见分竣,便会主动跑到沙盘前争论不休,跑到窗子前进一步验证,或是举着自己拍摄的照片、绘制的图纸进行比较,达成共识。显然,大班幼儿在模拟图片进行立体构造后,开始模拟实物进行搭建活动。当实物与搭建产生问题时,孩子们主动以沙盘作为图片与实物之间的适宜台阶。过程中,幼儿学习通过事物的特征选择材料,进行模拟与想像的结合,有效地支持了他们自己的搭建活动。
我知道处于想像构造时期的幼儿,在构造之前先有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使想像力和表像力统一于作品,从而实现建筑目的。搭建幼儿园,因为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主题,表象才会清晰,创作才会更加顺利。
鼓励幼儿突破思维定势,弥补搭建材料短缺的遗憾
伴随沙盘的制作过程一一实地考察、绘制图纸,再到制作模型、摆放,孩子们对幼儿园的布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接下来的搭建幼儿园活动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
搭建幼儿园,无论是材料的长短搭配,还是拐弯处的锁扣衔接,孩子们都能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吵吵嚷嚷中,幼儿园已开始封顶了。
"老师,积木不够了。"
"老师,你去帮我们借点吧。"孩子们不断地给我出着主意。
"没有别的办法吗?"我问。
"没有了。"孩子们都摇头。
我摸摸孩子们的头,继续启发:"老师当然可以帮你们去借,借虽然是一个不错的丰意,但也会影响别人的搭建。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你们可以再想一想,也许还有别的办法呢。"孩子们边点头边催促我陪他们到隔壁两个班去借。
得到两个大班的支持,孩子们的幼儿园很快搭建起来了。孩子们刚刚长长舒一口气,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的时候,两个班的老师再一次来要他们的积木了。望着搭建了一个多星期的作品,孩子们的表情百感交集:"老师,咱们就不给。"
显然,孩子们知道我们是一头的。看看孩子,我使劲点点头:"可咱们是借的呀?"我面露难色慢慢拿出借条,上面清晰地写着所借积木的数量、形状。见孩子们没有开口,我继续和孩子们讨论什么叫做借、什么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以及借据、信誉等问题。
阿杜看看刚刚搭建好的作品,摊开双手:"那就拆呗。""真抠门……"大伟在一旁帮腔。"没关系的,下次我们用咱们班的积木搭出一个不用拆的幼儿园再展示。""对,搭一个不想拆就可以不拆的幼儿园。"……"可是我们积木不够呀?"……
孩子们带着"怎样用咱们班的积木搭出一个不用拆的幼儿园"的想法开展了他们的集体分享活动。积木的短缺诱发孩子们开始考虑材料与建筑大小的关系。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积木,我们再搭。"一开始圆圆就提出了高深的主意。显然,孩子们的思维没有跟上他的节奏,并没有被同伴采纳。
"我们可以用小方块、圆柱体换下搭房顶的薄片呗。""搭小一些不就行了吗?"女孩子提出了她们的想法。"搭多小,这么小?"思思用手指比划着,引起孩子们一阵哄笑。"是不大也不小的,真的行,我算过了。"圆圆再次说出自己的想法。"数数上次用了几块就行了。""这么多,怎么数?""我有办法了,数下面一排就行了,上次用的是四块长积木,"阿杜看看我,我微笑表示认可。"这次用三块不就行了吗?""就少?块呀?"又有人质疑。"是每排少一块,拜托。"孩子们又一阵哄笑。
三块积木长的幼儿园很快搭建起来,又到了搭建房顶的时刻了。几个孩子争抢着搭建大一、大二、大三班的尖房顶:"楼道上面的房顶最难搭了,它总是呆不住,老是往下出溜。""那是因为积木有点滑。""是摩擦力太小。""是楼道太窄了,搭房顶的积木太直了。"……
显然孩子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新的兴趣点又将使他们踏上新的探究之路……
回顾与解读:孩子们在中班搭双向行驶的桥缺少桥墩时,曾利用升旗时间,求助全园的小朋友,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大力帮助。大班搭建钟楼缺少积木时,恰逢园里配备新积木。几次成功的求助体验让孩子们形成了惯性思维。
当出现新问题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发挥想象力,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前提,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评估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一味追求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就越单一,想像力也越有限。作为老师,要善于从孩子们的游戏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他们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彼此质疑、互相碰撞,去发现、领略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
三年来,孩子们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并能富有个性地表达。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便和原有认知发生矛盾冲突,也不会产生挫败感,而是会在这样的主动探究中,不断获取、调整更丰富的诸多方面的经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幼儿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是探究活动的必然结果和产物。幼儿正是通过与物体、他人、集体的互动,来调整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
作为教师,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观察他们的游戏行为、倾听他们提出的问题时,我们要从问题中分析出幼儿的原有认知经验,判断这个问题能否引发幼儿主动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会,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即使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幼儿探究的空间还给幼儿,把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
摘自:《学前教育》2016.05
编辑:cicy
上一篇: 个案观察记录:火箭男孩--轩的故事
下一篇: 观察记录案例分析:孩子喜欢打打杀杀怎么办?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听课记录本怎么写,刚出来实习,不太会! 嗯哼 阅读人气:7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第一天上班怎么在幼儿面前做一个特别一点的自我介绍?... 卖玻璃的小鱼儿 阅读人气:63
- 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科学的与家长合作? 要你好看74143 阅读人气:21
- 想借鉴一篇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嘟嘟 阅读人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