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案例分析:我不要!
作者:赵红梅 来源: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9-06-26
得得刚上大班,在和爸爸妈妈或小朋友一起的时候话很多,也挺活泼的,但是在不认识的人面前就很别扭。
这天爸爸接得得回家,路上碰到了双双。两个小朋友是发小,路上偶遇两人都特别高兴,能歌善舞的双双还跳起了刚学会的舞蹈。得得爸爸想到女儿平时在家那优美的舞姿,就对得得说:“你也把上次在家跳的舞蹈,给双双跳一下吧。”开心的得得立马皱起了眉头,生气地对爸爸说:“我不要!”爸爸继续对她说:“你也表演一下。没事的,爸爸和你一起。”得得就是不愿意,而且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竟然大哭起来。当时的气氛十分尴尬。爸爸不知道女儿为什么会这样。
(案例提供 北京市西城区曙光幼儿园 谢平)
家长通常会认为,孩子敢于在人前表现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行为。如果孩子拒绝表现,家长就会产生焦虑,还会不甘心,于是就采用鼓励的方式,试图让孩子改变
主意,但最后往往以失败告终。就像案例中描述的,最后气氛变得特别尴尬。那么,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原因分析
1.孩子的先天气质决定的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美国心理学家卡根将气质分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两种。抑制性气质的儿童在面对陌生人或情景时,会出现害羞或者逃避反应。随着经验的增加,他们慢慢学会控
制自己,因此有时候看起来并不害羞。但是当他们面对不熟悉的挑战或者环境时,仍然保持逃避型风格,会出现严肃、低沉的情绪,表现得不尽人意,扭捏、退缩。而非抑制性类型的儿童则自发表现出善交际的行为。
案例中的得得可能属于抑制性气质:在熟悉的人面前、个人觉得安全的环境里也很活泼,但在“路上”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就不乐意表现了。这种孩子通常低调内敛,个性稳重,相比于那些过于喜欢人前表现的孩子,其实他们更能深入地沉浸在表演之中,感受表演本身的乐趣,表演效果也会不错。
2.成人不经意的负面评价所致
儿童在2岁之后的3~4年里,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对面临的情景作出评估、推断。如果孩子以前当众表现的时候同伴得到表扬而自己没有得到,或者成人把孩子和他人作比较:“今天某某跳得很好”“你看某某做得多好,像他那样把胳膊伸直
了”等等,可能会让敏感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当面临类似情景的时候,孩子就会采取回避、拒绝等策略来保护自己。案例中的得得也可能有这样的负面体验,尤其当双双已经跳起舞并得到大家认可之后,得得对爸爸的邀请马上一口回绝了。
3.家长忽视了孩子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
3~6岁期间,儿童的人格发展进入主动对内疚阶段,他们视自己为有权利的人,开始自己做决定。因此,当父母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就在某种程度上一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时候,越是有主见的孩子,就会反抗得越激烈。
从案例可以看出,爸爸因为眼前的情景唤起了对女儿跳舞的美好回忆,所以建议得得“你也表演一下”,这本来无可厚非。而正沉浸在欣赏同伴跳舞快乐之中的
得得没有进行表演的打算,所以有点生气地一口回绝了。爸爸缺乏对孩子观点的尊重和情绪体察,而是自行把孩子的拒绝解读为“害怕”。为了培养自己看中的“当众表现”的胆量,于是鼓励孩子“没事的,爸爸和你一起!”结果事与愿违地起到了“补刀”的神效。
应对策略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劣势所在,每一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作为父母,我们只能接受,没理由拒绝。对于孩子发展中的短板,只要父母用心引导,它就会逐渐升高,不再以不利的状态存在。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和尝试。
1.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不是完全复制父母,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也不会按照父母期待的标准路径去发展,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发展和成长。作为父母,更需要了解孩子,而不是对孩子指手画脚。父母最好不要轻易违背孩子的日常个性——有的孩子习惯私下里自娱自乐,有的孩子喜欢人前表现,这仅是一种选择而已。最好的教育,有时就是一种简单的成全。作为弥补,可以尝试邀请双双或其他朋友来家玩,让得得在熟悉的环境里表现,从而感受到旁人的友好,逐渐跨越不敢表现的鸿沟。
2.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得得愿意在家人面前表现,并不意味着就愿意在大街上表现;昨天喜欢跳舞,并不代表每时每刻都想要跳舞。这就是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所以,父母不能基于以往的经验,就贸然用线性关系预测并反复建议孩子做这做那,以免孩子反感。孩子愿意就跳,不愿意就不跳,这是接纳,也是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爸爸想要孩子配合,就要首先配合孩子。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选择和启发:“你昨天在家里跳得挺好的,现在你愿意让我们欣赏一下吗?”鼓励、尊重、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孩子才有可能愿意去做。命令、强迫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排斥。
3.克服潜在的逻辑思维缺陷
父母往往认为不爱表现的孩子会失去很多机会,却没有看到孩子性格中的优点。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着实害了不少父母。一旦孩子表现不如自己期望中的那样“好”(尤其别人家孩子“好”的时候),父母就会焦虑和担心,于是就要挥着“鼓励和引导”的大旗来改变孩子,结果让孩子更加反感。
鼓励和引导从来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完美:一句话就打动孩子,一个举动就能改变孩子。有些家长心中事先埋下这样美好的愿景,一旦自己实践失败,挫折和不甘心或许就爬上心头,因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其实得得拒绝了爸爸的建议,爸爸也无需尴尬,只需放下自己的面子,回应“好的,你想跳的时候再跳吧”即可。
4.表扬孩子时“对事不对人”
当孩子乐意将自己的所学展示给家人的时候,无论是手工、画画作品,或者说儿歌、跳舞、唱歌,或者做小实验,是为了和家人分享自己成长、学习的快乐,所以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少指手画脚。比如得得爸爸可以这样具体地肯定孩子:“你的动作和音乐配合很好”“小胳膊伸得很直”“身姿挺拔,像小天鹅”等等。看看孩子的反应,不要上来就急于发表负面评价“你转圈不稳”,而是说:“你看爸爸这样转圈是不是就稳当了。 ”让孩子自己观察、领悟 。不要笼统称赞“你真棒 ”,这是观察者对孩子的主观评价和印象,容易让孩子追求他人的肯定,而将跳舞的乐趣放在了次要位置。当然,更不要妄加评论“这都什么呀”,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总之,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过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做更好的自己。
文章选自《学前教育》家教版2019年第5期
上一篇: 观察记录个案分析:“她是自闭症吗?”
下一篇: 个案分析观察记录:你这孩子真小气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定好主题墙的主题,我们就可以将主题墙展现。我们...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个新手上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深刻的感受。第一...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 尹老师说,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觉得特别有挫败感,我发现不知道是我上课不够生动... 李诗兰95 阅读人气:875
- 我想问一下当幼儿老师怎样能变得自信勇敢一点?我比较... LY 阅读人气: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