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未必非得跳舞
作者:索菲爸爸 来源:《幼教园地》2009.10 上传时间:2010-01-24
有人说,女孩就得学舞蹈。不为别的,就为姿态、气质。
女儿不爱跳舞,爱疯玩。
“强扭的瓜不甜”。我这做老爸的,也不便强求。随她开心去吧。
自然,女儿对于舞蹈题材的图画书,也没什么特别兴趣。很多书仅凭书名就要看,像《环游世界做苹果派》啊,《天空在脚下》啊,《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啊,等等。可《跳舞吧,小雅》《跳舞》却一翻而过。
我却为《跳舞》封面那优美的水粉画面所打动。身着短裙的小女孩,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做出一个纯美的芭蕾姿态。忽然想起来,女儿刚入幼儿园那年,曾被舞蹈老师选进舞蹈班,回家来还得意地给我们表演过芭蕾手位。后来因为转园,才就此作别了舞蹈。而且,最近女儿不再光画想象画了,开始接触水粉了,这不就是一本很好的水粉画教材吗!
书拿到手里,看完,心头竞酸楚楚的。曾经有过的一种感觉涌上来,对了,那是看完刘墉的《爹地的小女儿》后的感受。一本图画书,一篇美散文,异曲同工,竞在此刻又交融了!
刘墉在文章里说,他“常暗暗祈祷,将来女儿不要嫁给洋人”,“因为洋人婚礼,有个最狠的节目,外表很美,却蚀到骨子里。杯觥交错,歌声舞影,在新婚欢乐的最高潮,音乐声起,宾客一起鼓掌欢呼。新郎放下新娘的手,新娘走到中央,老父放下老妻,缓步走向自己的女儿,拥抱、起舞。”众人一起唱起《爹地的小女儿》。“我知道,当音乐声起,女儿握住我的手,我的老泪,会像断线珠子般滚下。”
记得当初看完刘墉的文章,唏嘘之余,很久难抚心潮。后来每每看来,都有那种想流泪的酸楚——前几天,女儿忽然说,她将来要“娶”黑老外,而且是纯黑的那种。天哪!
再看这本《跳舞》,相同的感受再一次涌上来。可能这本书真的不是给小孩子看的,因为他们还无法领悟其中的深意。从这个角度讲,这或许就是一本大人的图画书——本来嘛,谁说图画书就只是“小儿科”?
看《跳舞》,心底有一种暖暖的感觉。
女儿在草地上跳跃,她没有瞧见爸爸,爸爸却一直看着她,面带微笑。
女儿在感恩节表演中摔倒了,她没有瞧见台下的爸爸,爸爸却一直看着她,还面带微笑。
成了舞蹈演员的女儿,在台上看不见观众席里的爸爸,但爸爸的笑比任何人都开心。
恋爱的女儿在家门口和男友依依不舍,女儿没有注意到屋里的爸爸,可这一次爸爸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女儿婚礼结束时,爸爸和女儿跳了一曲华尔兹。爸爸的眼眶泪光闪闪,脸上却充满了笑容。
不知道这最后一曲,是不是就是那首《爹地的小女儿》……
许多年后,爸爸病倒了,女儿回来了,她在爸爸床前跳起舞来,好像她还是个小女孩。
爸爸终于笑了。爸爸说,你一定要继续跳下去,虽然你看不见我,可是不管你在哪里跳舞,我都会一直看着你。
看《跳舞》,心底有一种痛痛的感觉。
《爹地的小女儿》让人感叹,《跳舞》让人感伤。在看《跳舞》之前,我会答应女儿,再陪她一起看“她的”图画书。
她喜欢《环游世界做苹果派》,因为我们先有了英文版的。
其实这是本普及世界地理和各国物产兼带介绍怎么做苹果派的图画书,可真难为老外把它搞得那么有趣。不是吗,本来到超市买做苹果派的原料,偏偏超市没开门。那就算了呗。作者偏不。于是小女孩就到意大利收麦子,到法国找鸡蛋,到斯里兰卡剥桂皮,再到英国牵了一头奶牛,到牙买加砍甘蔗,最后在美国的苹果园上空降落——当然要带着高卢鸡和英国奶牛。你说有趣没有趣?
她也喜欢《逛了一圈》,我们在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看到过介绍。
这是一本正着看完再反着看的图画书,利用画面的上下结构构成不同的内容,展现了高超的构图技巧,小孩子喜欢这种“游戏”。
女儿还会找出它的些许“瑕疵”:乡间公路上那两辆轿车的倒影,罕见地没有融进反过来的画面里;回到家前,大街上屋顶的烟雾和一面小旗(确实像小旗)飘动的方向竟然相反!
在这些关于舞蹈的图画书里,女儿唯独对《大脚丫跳芭蕾》感兴趣,“因为她大大的脚巴丫,特好玩!”其实这也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就像《天空在脚下》,热爱和执著可以把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大脚丫”独特的画面形象,博得了女儿的认可。
女儿虽然不爱跳舞,但看起芭蕾舞来倒是兴致勃勃。从《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看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从俄芭(俄罗斯芭蕾舞团)、中芭(中央芭蕾舞团)欣赏到上芭(上海芭蕾舞团)。女儿每每调侃:还有下巴!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