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儿童学习是一种美德
作者:郑三元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上传时间:2010-04-04
在人们的印象中,儿童应该是无知、无德、无能的,他们的生活尚需要我们成年人来照顾和帮助,自然地,他们也就是我们天经地义的说教对象。面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我们的那种作为“导师”的心情是迫不及待的。当我们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定位于儿童生活的指路人时,我们在儿童面前的优越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会认为自己为儿童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或者至少是值得的。我们在追求教育儿童的方法,想急于改变儿童时,是不是还要静下心来想想:应该接受教育的仅仅是儿童吗?应该改变的仅仅是他们吗?我们自己难道完美无缺吗?
一、我们需要向儿童学习
大约五年前一个夏天,我走在不知走了多少遍的校内小街上。临街摆着十几家简陋的小饭馆。自来水龙头大多就在这些小饭馆的门口。经营者就在水龙头下搁个大盆,洗碗洗菜,他们经常将水龙头打开不管,任凭水从盆里溢出,满街流淌。就在那天,我亲眼见到几个孩子路过,他们朝经营者大声说:“浪费水啦!”我被这看似寻常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对于这种“小事”,我司空见怪,自然也不会去管。一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则个白多嘴惹出麻烦,到头来恐怕是“吃不了兜着走”。尽管我们不乏对弱者的悲怜与同情,不乏对社会不平或邪恶的愤慨与不满,因为我们还有正义感,但是,成年人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早已让我们对与己无关的事情的热情和匡扶正义的勇气从我们身上消逝。但我们的孩子身上还有!想到这里.我面红耳赤!我想我们太需要向儿童学习了。
当我们沉迷于狭隘、自私、冷漠的功利世界,为名利所累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儿童却用泛灵的普世情怀和超然的生活哲学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当我们抱怨命运不公、怨天尤人,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的时候,儿童以博大的心胸和宽容的态度让我们的心态平和起来。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儿童对于发生在他与同伴之间的不快很“健忘”,用一句“不跟你玩了”来“一笑泯恩仇”,然后很快又玩到了一起,为此我们经常嘲笑他们“不长记性”。
我们成人大多做事刻板,往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可越雷池一步,但在孩子眼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通的。
我们教育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但自己却碍于面子不敢向孩子承认错误,我们虚伪,就像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所揭露的,成人为了不被人讥笑为愚蠢的人而自欺欺人,却被纯真的孩子一语道破,让成人无地自容。
成人身上的毛病太多,而要改正它们必须向儿童学习。
二、向儿童学习是社会美德
儿童只需要向成人学习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类型,人类学者称之为前喻文化。在前喻文化里,古老的东西总是被得到尊敬,每一个人都以重复过去为荣。在那里,长辈是晚辈生活惟一的学习参照,长辈的现在就是晚辈的未来,晚辈是在沿前辈开辟的道路前进的,因而他们是在复制长辈的生活。儿童的将来未卜先知。而长辈是已经完成的一代,他们自认为是完美的。可见,前喻文化是一种封闭保守型的文化,其最大的特点是缺乏变化,社会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因而也不能进步。而在另一种文化——后喻文化那里,由于长辈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在不断地进取,因而他们业已存在的生活不再是晚辈重复的对象。同时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未来谁也无法预见,儿童的前途未卜,一切都要靠自己进取与创造。而儿童代表着新鲜事物,是一切活力的源泉,他们身上的那些东西被长辈重视、欣赏、鼓舞,长辈认真地对待儿童的一切,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从而使自己受到启发,也就是说,长辈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他们相互尊重。后喻文化是一种开创型的文化。
中国正在开启后喻文化时代。向儿童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标榜着这个时代的美德。因为向儿童学习,需要成人扭转自己对儿童的偏见与不屑,谦逊、真诚地对待儿童.需要成人有宽广的胸襟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的勇气,更需要成人放下主宰者的权威和为此所需的自制力,以上这些无疑将成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风气提高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许多人都肯放下自己的“架子”而“屈就“儿童。丰子恺先生因发现儿童比成人坦诚、纯洁、更有创造性而对儿童激扬赞美之词,贾平凹更是激动地想拜三岁半的孩子为师,周国平也对儿童抱着一种崇敬之心,青年学者刘晓东博士则直接呼吁:儿童是成人之师。他们身上都洋溢着伟大的人格。
向儿童学习是可贵的品质,它有利于形成个人健全的人格和平等、尊重的社会风尚,将极大地见证社会、家庭的和谐和个人生活的幸福。
编辑:cicy
上一篇: 教育理念:从亲子活动看家长教养意识
下一篇: 幼儿教育理念:让孩子自己讲故事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幼儿真的能主动喜欢,这样很可能就不需要外部奖励...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爸爸和妈妈 爸爸是一颗大树 妈妈是一颗大树 我是一只... 亻娟 阅读人气:8
- 宝宝四岁了在上中班,可是他对数学真的是一点也不敢兴... 给我拍拍 阅读人气:5
- 六一儿童节又要排练舞蹈了,想要小班舞蹈视频 莹子 阅读人气:3
- ...花明又一村”的开阔。 二、培养孩子——要激发持久的... 英子 阅读人气: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