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 共情润心
作者:李白 唐珊 伍新春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上传时间:2013-09-01
案例解读
案例中整个矛盾的起因是欢欢不小心伤害了燕燕。面对幼儿之间的冲突,教师和家长的初衷都是希望帮助幼儿化解冲突,但没能恰当表达和有效地与对方共情,导致双方产生了分歧。所谓共情,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是指设身处地去体会他人的内心感受,达到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心领神会。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能够准确共情他人时,他人往往会感到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会更加信任,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面对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园长的心情肯定非常复杂,会担心家长和老师间的矛盾激化、焦虑怎样才能化解双方的矛盾,也可能因为听到家长对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指责而委屈和气愤,还可能担心双方的争吵会对在场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些内心体验都很正常,但在处理时如能放下自己的情绪,往往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案例中园长劝解燕燕妈妈不要生气,并说明同伴冲突是幼儿园的常见现象,这其实是带着情绪的。这番话会让燕燕妈妈觉得是对自己孩子人身安全的忽视,因此没能很好地共情燕燕妈妈的感受,也因此会让她产生防御心理,阻碍沟通继续进行。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家长和教师的行为,了解矛盾激化的过程和原因,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案例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
家长方面,燕燕妈妈的愤怒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和家庭里同等的关爱。同时,妈妈在看到燕燕的第一时间就观察到孩子的悲伤情绪和手上的划痕,这反映了她对孩子情绪状态的关注和敏锐觉察。但妈妈采取了不合理的解决方式——冲动地斥责老师。在与老师和园长的沟通方面,燕燕妈妈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有与老师就事情的情况进行详细沟通,便固执地认为老师失职,指责老师,这种防御态度阻碍了对老师行为的理解,出现了沟通障碍,导致矛盾激化。
教师方面,老师第一时间将冲突双方分开,体现了对幼儿活动的及时关注,但并没有真正化解冲突。冲突除了给幼儿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包括情绪上的影响。案例中老师的行为仅终止了对燕燕的身体伤害,但忽略了对她悲伤情绪的共情和调节,因此冲突的不良影响还在延续。这也是引发燕燕妈妈偏激行为的导火索。此外,面对燕燕妈妈的行为时,老师直接激动地反驳,也没有做到对家长的共情。
解决策略
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园长可以用哪些方法帮助家长和教师消除彼此间的误解,让家园教育联盟更稳固呢?
1.园长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用中立态度面对问题。
前面已提到,园长作为管理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复杂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园长认为自己作为管理者,情绪是不应该有的,反而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干扰,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不妨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这样你会发现情绪反而得到了舒缓,能够暂时把它们放到一边。这时,你也能自然而然地用中立的态度去处理问题了。
2.鼓励家长和老师表达自己,真诚倾听他们、理解他们。
共情能让对方感到被理解、接纳和尊重,也将更加信任你。在案例中,家长和老师彼此都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面对面沟通很可能起反作用,双方当前最需要的是被真诚地倾听和理解。园长可以单独与家长和老师沟通,让他们能充分抒发内心情绪和表达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之后园长将体会到的内容反馈给对方,这会让对方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沟通时可以用“我感受到你……”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共情。在与燕燕妈妈沟通时,园长可以说“从你刚才说的,我能感受到你看到燕燕受伤很心疼”,“我感受到你很担心孩子以后会再次被欺负”。与教师沟通时,可以告诉教师“我能体会你被家长误解和斥责时着急、生气的心情"。同时,肯定教师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处理得当之处,如在幼儿发生冲突时能及时制止,防止冲突升级,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细心关注。
3.鼓励当事人换位思考,共情和理解对方。
在帮助当事人舒缓情绪,感到被理解之后,园长可以和当事人探讨对事件的认识,鼓励其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消除误解。
对于燕燕妈妈,园长可以帮助她理解教师当时的情绪:老师辛勤工作了一整天,用心照顾全班幼儿,对燕燕和欢欢间的冲突也进行了及时干预。当听到家长的指责时,难免感觉委屈、被否定,进而产生愤怒情绪。
对于教师,园长需要引导其体会父母对自己孩子的重视。放学时好不容易见到分别一整天的孩子,却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手上还带着伤痕,也没有听到老师及时的解释。面对这样的情况,每一个家长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愤怒情绪。
4.当事双方进行当面沟通,表达自我,理解对方。
引导双方互相共情和对事情正确理解之后,园长可以建议双方当面沟通,澄清误会。可以建议当事人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对事件的看法,使用“这件事让我感到……”之类的句式表达,或指出具体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尽量不使用“你这样做不负责任”等笼统的带有责备语气的表达方式。
例如,燕燕妈妈可以告诉老师:“我看到孩子不开心的样子和手上的伤痕,很担心孩子受到了欺负。”“没有被及时告知冲突经过,让我感到孩子没有受到重视,所以觉得挺生气的。”同样,教师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委屈:“当你说我不负责任时我很委屈,其实我一直都关注着孩子们,冲突发生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制止。”
5.三方共同讨论冲突解决和教育方法。
案例中矛盾的起始点是孩子的冲突化解问题。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园长还需要和家长、教师共同讨论如何处理幼儿间的冲突,家庭和幼儿园如何配合。
案例中,老师虽及时制止了冲突,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成人的直接干涉,这样的冲突解决是一次性的,幼儿没有从中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同伴冲突中,老师和家长不妨尝试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通过冲突学会化解的方法,并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使用。此外,冲突可能会给幼儿带来情绪压力,这也需要成人帮助排解。一方面,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燕燕抒发自己受伤后悲伤、委屈的情绪,从而帮助她学会更好地接纳负面情绪,并学会在冲突中准确表达情绪,使同伴能有机会更好地共情自己,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还可以找到幼儿冲突情境中的问题源——“争抢新娃娃”,从而共情幼儿双方“想玩娃娃而不得”的委屈情绪。得到幼儿的信任后,再引导他们表达彼此的委屈与不满,从而共情彼此的情绪,有效修复两人之间的友谊。
(该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共情润心”国际合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