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爱告状被小朋友排斥
作者:赵红梅 来源: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上传时间:2015-04-12
女儿现在5岁5个月,处于中班下学期,最近班上几个原来玩得不错的小男孩都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回家告诉我们,说男孩子嫌她爱跟老师告状,不愿意跟她玩了。女儿觉得被孤立了,向我们征求意见。请问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案例提供 袁玫)
中大班期间,正是同伴交往技能不断得以提升的阶段。在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过程中,孩子也许会在经历很多次的成功和失败之后,才能逐渐领悟社会交往的策略和方法,社会性日趋成熟。因此,案例中女儿因爱告状一时受到同龄伙伴的排斥,是孩子遭遇到的同伴冲突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来说,同伴之间的冲突也是一种交流和互动,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还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所以家长不必忧虑。
女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从性别差异上来看,虽然男孩子也会告状,但是女孩子更爱向老师告状。根据幼儿园老师们的带班经验,女孩告状的频次几乎是男孩子的两到三倍,这可能与女孩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喜欢与人沟通、更期望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有关。然而,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之所以告状,都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对老师有依赖心理。
有些爱告状的孩子,在遇到同伴冲突难以调和时,或是受到别人的欺负自己难以应对时,会第一时间想到向老师求助,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安慰,想通过老师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冷静下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孩子道德水平发展的局限。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是非判断体系,在面对同伴的行为时,他们常常根据行为的结果进行判断,还不能考虑行为背后的意图。比如看到小朋友A为了帮助同伴却不小心弄伤对方时,那些爱告状的目击者就会赶紧去向老师反映,告诉老师A是这样伤害小朋友的。即或也能体会到同伴行为背后的好意,但他们还是很少提及,而是重点描述“严重后果”,因此孩子的告状行为容易伤到同伴的心。事实上,孩子告状并非无情,更多是为了向老师征求判断的是非标准,因为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全面判断的能力。
有些孩子期望通过告状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注。
班级中会有一些小朋友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他们把自己当作老师的小助手,喜欢及时向老师这个“长官”汇报情况。或许又观察到老师很多时候会表扬及时通报的孩子,于是这些孩子为了讨老师喜欢,就自愿充当起老师的“第三只眼”。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其他同伴的“公愤”,被冠以“叛徒”之类的头衔,特别是当其他伙伴因此受到一些小小惩罚时,其他人有被出卖的感觉,告状的孩子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家长对策
虽然只是小小的告状行为,却隐含了个体心智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尽管只是不足6岁的孩童,他们的社会生活也是相当复杂和丰富的。父母若想帮助女儿解决问题,就要首先细细了解孩子告状的原因所在。既然女儿是因为过于爱告状,引起了男生小伙伴的反感,父母就要引导女儿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被同伴排斥的进一步理解,是个体得以修正自己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意识,个体就很难改善同伴关系。毋庸置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个体只有以群体喜欢和接纳的方式行事,才有可能得到同伴的欢迎。
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析她告状的原因。
是为了检举他人,获得老师的肯定?还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或是求助老师,解决自己难以制止的局面和行为?抑或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想得到老师的安慰和庇护?为了寻求到答案,我们不妨跟孩子探讨这些可能性。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分析告状原因的同时,给出适宜的建议,边分析边引导。
比如,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要首先想到自己分析解决,积极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而不是立即找老师解决;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初衷,不要总是简单地只看到行为和后果本身,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赢得同伴的喜爱;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互动,不要过于“功利”性只围着老师转,让孩子了解做老师喜爱的孩子还有很多方法,不仅仅是向老师“通风报信”;同伴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亲自去帮助和提示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把老师请来,让同伴面临尴尬和难堪。
其次,建议女儿不要把同伴一时的排斥看得过于严重。
要让女儿知道,小伙伴之间一时的吵架排斥,并不代表永远的不和好,只要大家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还是会再次一起玩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父母可以告诉女儿一些小窍门,比如用心观察几个好朋友最近在玩什么游戏,自己私下里做一些准备,找到合适的时机加入游戏,就能有效地修复同伴关系,几次之后,同伴互动便又会恢复如初。总之,鼓励女儿去真正地做一些事情来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停留在排斥上面。必要时,可以请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在分组游戏和区域活动时,多鼓励孩子们一起合作游戏,增进交流和互动。
最后,做好孩子接受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同伴圈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随着时间或一些事件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朋友圈子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一旦关注点发生改变,圈子也极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是勉强不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性别伙伴的交流和游戏会大大增加,也要鼓励她多参与其他女孩子的游戏,扩大交往圈子。
每个个体的社会性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多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轨迹,这种反复和曲折,会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奠定更加扎实深厚的基础。因此,当孩子遇到小挫折时,有时第一时间需要父母给予她们的不是帮助和引导,而是鼓励和等待,再则是对孩子的信任,坚信孩子有能力独自应对和解决问题。
摘自:《学前教育家教版》2015.2
编辑:cicy
上一篇: 学做育儿“千手观音”
下一篇: 资源共享:孩子,你慢慢来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刚刚入职半年,开始带小班,一开始真是各种不适应,小... yxm 阅读人气:438
- 如果晚上有家长打电话说,他还在今天在幼儿园被小朋友... 倪妮 阅读人气:34
- ...班里有好几个特调皮的,要有心里准备。当我见到这...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我们班有一个矛盾的小朋友,以前非常乖懂事。后来不知... 吕秋荣 阅读人气:51
- 求助!中班比较好上的语言课!因为要开公开课!求推荐 嶸嶸XI 阅读人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