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越来越小气了呢
作者:吴洪健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 上传时间:2015-08-04
场景一:这是我的,不能给他
佳佳1岁多,妈妈带着她跟小朋友玩的时候,经常会说:“佳佳要跟明明一起玩娃娃。”佳佳就会很“慷慨”地跟别人分享。
但是到了2岁多,妈妈发现再让佳佳跟别人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佳佳越来越不愿意,还说:“不行,这是我的,不能给他!”“她吃完了我就没有了!”
妈妈使用各种方法:“你再不给别人玩,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明明、童童都能做到,你怎么不行呢?”“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些方法有些暂时有效,但不知为什么在幼儿园,佳佳跟老师和伙伴关系紧张,晚上经常做噩梦。妈妈不知如何是好。
场景二:坏了也不给
壮壮4岁多了,家里有很多玩具,有些平时看都不看,但如果家里来了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只要接近他的玩具,壮壮就变得特别紧张,一直盯着人家看。对方准备拿玩具的时候,壮壮要么说:“这个玩具坏了,不能玩了!”要么说:“我正想玩这个玩具呢!你不能玩。”一边说还一边忙不迭地把其他玩具收起来。
妈妈觉得特别没面子,于是没经过孩子同意,挑选了几件旧玩具送给别人。壮壮知道后特别生气,说:“这些玩具都是我的,就是破了、坏了、我不玩了,也不能送人!你对他比对我还好呀!”还特别伤心地又哭又闹。
“分享”行为解读
与人合作、分享是一个人未来快乐生活和工作所需的重要品质之一,也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培养过程中,有些做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1.过早分享的后遗症
在第一个案例中,佳佳的妈妈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小朋友分享食物、分享玩具,以为好习惯要及早培养。
家长看到1岁多的孩子能够分享,就以为孩子学会了分享。孩子长大之后却不愿分享时,家长就威胁孩子,结果孩子变得焦虑、逆反。有的孩子为了做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被动做出分享的行为,长此以往可能把什么东西都跟人分享,或者以此作为讨好别人的手段。
2.孩子分清“你我”是真正分享的基础
真正的分享是指孩子主动、自愿把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给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玩。婴儿期的孩子还没有我、你、他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家长让给别人、和别人一起玩,自然按照家长的要求做。
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一般孩子到了2岁左右,逐渐懂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我跟别人不是一体的,会用“我”来指代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名字如“宝宝”“佳佳”“甜甜”等。“我”的使用是孩子分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表现,也是孩子自我意识正常发展的标志。
当孩子具备了“我”和“你”的意识,也逐渐明白有些东西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说了算,这时候家长再让孩子分享就会遇到问题。如果孩子在分享行为中得到积极的体验,有利于孩子真正学会分享,否则孩子就会牢牢“护住”自己的食物、玩具,不愿分享。
3.体验到足够的安全和被爱是分享的前提
为什么有些三四岁的孩子愿意分享,有的却不愿意呢?在案例2中,妈妈不经过壮壮同意就把东西给别人,壮壮特别生气:“你对他比对我还好!”这句话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担心,妈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东西给了别人,是不是不爱我了?在妈妈心中,我是不是没有那个孩子重要?
如果孩子在分享(尤其被迫分享非常心爱的食物、玩具)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被忽视的感受,孩子就会把这种感觉和分享行为联系起来,几次类似经历之后,孩子就会对分享变得抗拒和焦虑。
4.家长不恰当引导方式的危害
在几个案例中,家长为了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使用了各种方法。
恐吓:“你再不跟别人玩,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
比较:“ 明明、童童都能做到,你怎么不行呢?”
抛弃:“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吃东西,会试探孩子: “把这些给我尝尝好不好?” 但当孩子递过来时却又说:“跟你开玩笑,我们不是真的吃,是看你愿不愿意给我们!”结果孩子产生了疑惑——到底给不给呢?
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恐吓可能使孩子变得退缩或逆反,一味的比较可能会使孩子降低对自己的评价,抛弃的威胁也可能让孩子觉得世界不安全,而矛盾性的试探可能使孩子变得不相信别人。
种下“分享”的种子
到底该怎么做呢?以下建议供参考。
1.在恰当的年龄培养“分享”的品质
家长不要觉得越早培养越好,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会有最佳的效果。3~4岁是大部分孩子分享行为培养的关键期。当然也要考虑每个孩子的个别情况,有些孩子2岁多能够明确区分“我”和“你”,但是有些孩子可能要晚一些,分清你我是真正分享的基础。
2. 先从孩子不太在意的事物培养分享
可以分享的事物很多,包括食物、玩具、书籍,以及父母的爱等,从喜爱程度上也分为不太在意、在意、心爱等级别。
家长可以先从孩子不是特别在意的事物开始。如果孩子感觉到跟别人分享没有那么多的担心和负面情绪,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感受,比如通过分享和小伙伴玩得很高兴,自己也玩了更多的玩具,就会慢慢自愿分享。
3.分享前,家长需要征求孩子同意
很多家长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须分享,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建议家长先明确东西是孩子的。如,“妈妈知道这个娃娃是佳佳的,能不能给童童玩10分钟?”“壮壮的小汽车跑得很快,能跟浩浩一起玩吗?”询问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感到家长尊重自己,一般情况下,孩子会乐意听从家长的建议的。
4.孩子放松的时候,通过讲故事、游戏等方式进行积极暗示
当孩子情绪比较激动,无论家长怎么说还是不愿分享,或者已经跟小朋友发生了冲突时,都不是教育引导的好时机。
可以在孩子比较放松愉快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暗示。有的孩子可能是在吃饭的时候,有的是在听故事的时候,有的是在游戏的时候……家长要在最佳时间,找一些跟分享有关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会接受故事所传递的暗示。
5.孩子做不到时,体会孩子的感受,不要强求
孩子学习分享的过程也是不断反复的,当孩子的确不愿分享或者是很矛盾的时候,家长不要命令孩子,而是接受孩子的感觉,可以问问:“你是不是觉得很舍不得?”“你想给他,但是担心把玩具弄坏了?”如果孩子还是暂时做不到,家长需要给孩子时间,接纳他的不情愿,不要强求必须分享。
一个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足够的安全感,以及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相信每个家长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培养出一个自主而明理的孩子。
摘自:《学前教育杂志》家教版2015年5期
编辑:cicy
上一篇: 资源共享:孩子在说谎吗?
下一篇: 资源共享:小牛是乐高大管家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我是个刚接大班的新老师 ,刚接班的时候孩子还挺听话... 慧慧 阅读人气:5
- 咦,怎么发表了看不见了呢 终结者 阅读人气:3
- ...见老师从袋子里掏出糖果的声音。我的眼睛紧紧盯着...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孩子上大班了,家长送完孩子迟迟不肯走,应该怎么办 我是一只兔子 阅读人气:9
- 有孩子在幼儿园中午无论怎么吓唬他还是哄着他都不睡觉... 偶只是一个橘子 阅读人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