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宝宝,到底教会了他什么
作者:刘维子 来源: 上传时间:2017-10-30
“呜呜,我就想要那个玩具!给我买那个!”
“别闹!下回给你买!”
“不行!我现在要!!”
“告你下回买了,怎么还哭?”……
啪啪几声,家长一边呵斥一边打向了哭闹不停的孩子……
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感到陌生,在商场、游乐园甚至马路边总能遇到。中国人自古奉行“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在对北京—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16岁前曾遭到羞辱、体罚、挨打、限制活动等惩罚,近五分之一的学生有过严重挨打的经历。在我国,虽然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偶尔“家法伺候”一下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想想,体罚可以解决在管教子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吗?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陷入会“越打越不好管”的怪圈呢?
体罚一直是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领域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作为一种以对儿童肉体施加痛苦为直接手段的传统惩戒形式,体罚常伴有损伤儿童身体、侮辱儿童人格等行为,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致伤、致残的身体侵害。由于儿童身体各外毛细血管丰富、脏器比较娇嫩,受到外力撞击后内脏很容易出现出血或损伤。例如常见的“打屁股”可能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血肿,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不仅如此,体罚还会严重影响儿童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可能造成孩子内向、自卑等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后周遭人(特别是家长)的反馈来感知世界,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遭受过体罚的孩子为了避免再次受罚,会采取自认为安全的方式来掩盖行为、逃避惩罚,往往会以拒绝对话甚至撒谎来逃避父母对自己行为的了解,造成了亲子关系的冷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愈加困难。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常常会伴有以下特点:
性格情绪方面
极端固执:
有的家长缺乏耐性,与宝贝相处时不能做到平等交流,甚至“一言不合就动手”。孩子认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简单粗暴的体罚行为容易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思想排他倾向加剧。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达他的反抗情绪,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丝毫不妥协,常常用离家出走、逃课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自卑软弱:
经常性的体罚往往会导致孩子对家长的恐惧,无论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能顺从地“听话”,即使有抵触情绪也不敢表达。在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通常表现为自卑、懦弱,成年以后依然不擅长与人交流,羞于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
焦虑不安:
有的家长存在攀比心理,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时时处处都胜过别人。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例如孩子学习成绩下滑,家长不是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原因,而是简单地痛打一顿。孩子不仅不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业,还会时刻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如果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就又要挨打。异常紧张的状态下成绩通常会一落千丈,离父母的要越来越远。
行为方式方面
隐瞒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动手打,“聪明的”孩子为了免受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了就骗,毕竟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掩饰或者谎言往往不经推敲,很容易就能被家长识破。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更硬、怒火更盛、惩罚更严、下手更重。为了避免再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孤僻独处:
经常挨打的孩子,总会感到孤立无援,究其根本是内心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性格往往比较沉默、压抑。这种孩子既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又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简单粗暴: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他认为这就是正常的相处模式,因此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欺负那些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树立坏的榜样,容易造成孩子暴力冲动、欺软怕硬等缺点。
喜怒无常:
大部分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后悔又心疼,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还会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时间一久,孩子对家长“大棒”后的“糖果”也就习以为常了。然而家长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通常会造成孩子情绪的喜怒无常。
犯罪趋势:
如前所述,经常挨打的孩子容易产生极端的对抗情绪,对待事物也倾向于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因此进入学校、社会后,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人或事,他们很难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家长期望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不妥当的。经常性的体罚,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我们所期待的教育效果。那么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适当的处理方法到底是什么?
家长攻略
比较理智的做法是先了解原因、区分情况,再选择方法。以本文开篇的场景为例,孩子哭闹状态下的体罚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可以尝试下“ABC原则”:
A事前约定
例如去逛超市,家长在出门前就与孩子约定好,爸爸妈妈只能买什么,买几样,宝宝只能买什么,买几样,商量好了再出门。在与孩子做事前约定时,一定要在绝对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能将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孩子最想买的,什么是他真正需要的,什么是家里已经有了没必要再买的等等。经过这样平等而民主的讨论,孩子更会遵守自己和家长的约定。
B事中提醒
已经约定好了,就要坚决执行。当孩子遇到不在计划之内自己想买的东西时,他可能会忘记与家长的约定,吵着一定要买,这时家长就要提醒孩子:“我们约定好了只能买××,不能买其他的。”在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尝试触碰家长的底线,这也正是家长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的时候。因此,无论孩子有什么理由,只要不在约定的范围内,家长都要坚持原有的约定,注意语气要温和,但态度一定要坚决。当然,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能随意买约定范围之外的东西。
C事后总结
结束购物后,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宝宝在超市看到了很喜欢的玩具,想买,但还是忍住了,遵守了与爸爸妈妈的约定,宝宝这样做非常棒!那我们现在来商量看看,宝宝喜欢的那个玩具要不要下次去的时候再买?”
ABC原则能够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遵守约定的习惯。如果孩子采取不当方式,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惩戒,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这些方法包括:
罚坐、罚站或暂时隔离(针对不停吵闹、跑跳等)。
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宜;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为孩子的处罚计时。实施这种处罚时,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加顽皮的反效果;处罚完毕后,询问孩子是否知道被处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
帮忙做家务(针对乱画,乱丢东西、玩具等)。
家长可以准备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墙面、弄乱的玩具,培养他们爱干净、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实施这种惩戒时,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带领一起做家事;事后可以询问孩子在帮忙做家务中的感受与体会,让他们懂得劳动的辛苦,避免一些破坏行为的出现。
看书、写画(爱有小动作、暴力倾向等)。
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彩笔、画纸、故事书等,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化解宝贝愤怒的情绪。实施这种惩戒时,父母要注意: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不是怒斥孩子的错误与过失,而是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或写下来;等双方的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也能够从孩子的作品中了解到其犯错的心理及想法。
无论采用哪种惩戒方法,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语气、措词,不要使用威胁、恐吓的话语,时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其次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过程中绝不宽容、妥协。最后处罚结束后,一定要安抚、拥抱孩子,让他知道父母不会因为他犯了错误就不再爱他。
总之,儿童成长是一个不断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家长要尽量多给予孩子认同感和安全感,在平时与孩子多做沟通,采取正面的和鼓励的方式,强化儿童良好的品质。即使出现错误的行为,家长也不能“怒从心中起”,让一时的怒火击碎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就算“咬碎口中牙”,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给他一种安稳的感觉。每一个宝贝都是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天使,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快乐温暖地成长。
摘自《家庭&育儿》(津),2017.1.32~35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17.06
编辑:cicy
上一篇: 孩子犯了错,家长应该这样做!
下一篇: 我们该怎么面对调皮的孩子!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想来上幼儿园了,还一直哭闹。家长说豆豆觉得老师... 李月华cnyh 阅读人气:116
- 大班认识字宝宝该怎么教 聆听那风声 阅读人气:14
- 宝宝四岁了在上中班,可是他对数学真的是一点也不敢兴... 给我拍拍 阅读人气:5
- ...,工作也进入正轨,越发孤寂。开始退缩不想做幼教... yxm 阅读人气:438
- ...动内容及主题活动安排,让孩子们体验自己如何关照“...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