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图书遭遇市场过度竞争
作者:佚名 来源: 上传时间:2004-09-07
虽然过渡竞争,但还是垃圾图书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
“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地图书”、“我的第一本英语书”、“我最先看到的物品丛书”、“宝宝的第一本书”―――这些为宝宝们量身定做的“第一本”系列,占据了国内各大图书市场低幼图书的货架。
记者仔细比较这类低幼读物的内容后发现,其内容、风格均大同小异。无论是关于动物、植物、日常用品,还是简易英文、汉语,外包装都是铜版纸、大图片,或是没有文字,简单地附上说明。其中认颜色的书,则是整页或红或黄。如果你是横开本,我就是竖开本;你24开,那我做12开;你定价10元一本,我就定价9.8元。
雷同、模仿、跟风成了低幼图书市场最明显的特点。名为《半小时妈妈》、《妈妈半小时》的睡前故事,在天津图书大厦的书架上,就有4个出版社的不同版本。
500多家出版社均涉足儿童图书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出版社涉足低幼出版物?“小孩的钱最好赚”,面向青少年的新蕾出版社副总编李华敏一言以蔽之。她说,现在放眼一看,无论什么类型的出版社都在出,或是计划出低幼图书。包括国家及各省市的美术、科技、人民、文艺,甚至是大学、专业技术出版社,从老牌大社到个体书商,都在涉足这一低端阅读人群的出版物。
李华敏以在出版业的20多年经验,认为幼儿图书最好卖,甚至比教辅书还好卖。她说,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龄前时期包括爷爷奶奶、父母、亲戚几乎是全家所有的人,都在参与这个孩子的教育。这样,一个孩子通常会有2到6个大人经常为他挑选图书。因此,幼儿图书的巨大销量也就可以解释了。
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纷纷进入低幼读物就不足为怪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摆在那儿。
对于这一点,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总编室的韩苏华主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在出版儿童图书的门槛太低,过去只有专业少儿出版社可以做,现在是无论什么出版社都能进入。按照工商注册经营范围,许多出版社其实是没有这一项的,可一些出版社不遵守。”韩主任说,现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都在出少儿图书,其中包括最好销的低幼读物。
群雄争霸,低幼读物创新空间已经不大
目前图书市场上,面向婴儿或是3岁以下幼童的图书的形式也在变化,有些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纸上印字的“书”。充气塑料做成的洗澡书,比对开报纸还要大的地板书、厚纸板做成的镂空可以填画的书、可以制做贴纸画的带背胶的图书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而其中成功的,都是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明确的读者目标的图书。这几年颇受瞩目的吉林美术出版社,每年大约出版低幼读物七八十种,几乎每种的印量都在40万册以上。其中《小小孩认物》销量达到80万册,多次再版。
吉林美术出版社的总编室主任赵淑珍说:“在儿童图书方面,我们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总在寻找新的选题。每本书都是精益求精,里面的照片从拍摄到制作每个环节都在精挑细选。”
受到许多年轻父母欢迎,事实上也成为许多孩子的“第一本书”的《小小孩认物》的编辑郭兵说,许多灵感是来自自己的孩子。有一次,在确定一本书的封面的时候,他把许多张红苹果和绿苹果的照片都摆地上,让自己一岁多的孩子去选择。小孩子竟然拿起一张挂着水滴、泛着光泽的绿苹果,用小舌头舔了起来。于是绿苹果成了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了家长的购买视线。
“现在为了争得一席之地,各家出版社都在动脑筋。但是拥挤的市场使得低幼图书的创新空间已经不是很大,我们的图书被模仿、被盗版的太多了。”赵淑珍同时认为,图书形式虽然创新不易,但图书的内容角度还可以有很大变化。比如《小小孩认物》其实是把原来的卡片式认物,变成了书籍,受到家长的欢迎。
市场认可,孩子喜欢的就是好书
低幼读物不同于其他书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阅读者不是自主买书,要由父母挑选。即使这样,对于什么是好书,多位出版界人士的回答还是:市场认可,孩子喜欢的就是好书。
新蕾出版社的李华敏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因为有些父母欣赏的书,恰恰是孩子不喜欢的。她还认为,虽然是由孩子来判断好坏,但还是有些最基本的标准。一本好的低幼图书,首先图画要活灵活现,因为孩子的认知是直观的。
绘图精美、编辑精心也是各家出版社对于好的读物的统一观点。“嘟嘟熊”这个毛茸茸的小熊形象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创造出来的。说起“嘟嘟熊”的成功,中少出版社的韩苏华主任认为,独创之外,“文字和美术的最佳组合”是成功的前提,这个形象是两个优秀的作者创造出来的。绘画作者是著名儿童画家吴带生,文字作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葛冰。
许多出版社的负责人认为,现在低幼读物的市场划分越来越细,不光是图书功能内容划分,还包括阅读者的年龄段,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划分,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我们国内的儿童故事类书籍缺乏想像力,因此大量的经典外国童话占据了我们的图书市场。吉林美术出版社的赵淑珍对此持宽容态度:“经典的即是世界的,只要孩子们喜欢,并能启迪他们的心智。我们也是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创作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