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合作社"能走多远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09-12-08
"育儿合作社"能走多远
种茶叶的茶农合办茶叶合作社,养鲍鱼的渔民合开鲍鱼合作社,那么养孩子的家长能成立育儿合作社吗?青岛开发区就有这么几位幼儿家长,因对传统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能苟同”,竟自己出资出力为孩子合办了一个可实现幼儿园功能的“育儿合作社”。这11名家长中有6个大中专院校教师,有3个拥有硕士学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的合作社正打算申请办园资质,用以实现自己全新的幼教理念。
据了解,像这样试图尝试新幼教理念的私立幼教机构岛城不止一家,但因其规模小、育儿理念特殊等原因,很难通过教育部门审批成为正规军,因此也面临着教师难聘、办园经费不足、陷入监管真空等困境。市民究竟有没有自办幼儿园、探索并实践新育儿理念的权利?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事件
六家长为儿女自办“幼儿园”
在开发区长江东路上,坐落着一家只有11个孩子的幼教机构。因为至今仍在办园资质申请中,办园者故意避开了“幼儿园”的称呼,暂为它取了个普通名字:儿童之家。不过这个“幼儿园”并不普通——它的创办人是其中6个入园孩子的家长。
大学教师挑战幼教
“我想让我女儿做个真正的小孩,这就是我办园的动力。”韩立军是儿童之家创办人之一,她的正式身份是青岛理工大学教师,硕士学历,工作稳定,自办幼儿园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想让孩子受到更开放的教育。
“女儿在家,我们充分鼓励她发表意见,要这样放幼儿园就讨人嫌了。”韩立军说,为了便于管理,幼儿园孩子们的行动必须是整齐划一的,听话的被授予小红花,不听话的则被告知:你这样做是错的,在这件事上你不如别人,“孩子越来越听话,创造力和实践精神却被慢慢打磨掉了”。
“女儿在家,我们充分鼓励她发表意见,要这样放幼儿园就讨人嫌了。”韩立军说,为了便于管理,幼儿园孩子们的行动必须是整齐划一的,听话的被授予小红花,不听话的则被告知:你这样做是错的,在这件事上你不如别人,“孩子越来越听话,创造力和实践精神却被慢慢打磨掉了”。
2008年3月,韩立军为在一家普通幼儿园入托的女儿办理了退园手续。同年4月,她与另外5个好朋友一起,为自己的孩子们亲手操办小班制幼儿园。
对孩子说“不”成禁忌
6个家长租下一套200平方米的套房做场地,聘请了两位有过幼教经历的朋友担任老师,虽然园内设施比较简单,“软环境”营造得却很温馨。
“传统幼儿园的老师总是有无上权威。她们语调很甜美,说的话十句却有八句是命令或者评价。”这样的话语包括“今天某某表现很差”、“给我把饭扒干净”、“你不能这样画”等等,“无形中把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压抑了”。
而在儿童之家,老师们的禁忌之一就是,尽量避免“不准”、“不允许”、“不行”等句式,“只要肯动脑,大多数带‘不’字的禁令,都可以换种方式表达,而且效果更好 。”教师王守茂举例说,如果有孩子欺负同伴,老师会用“小朋友很疼,你必须道歉”代替一句简单的“不准打人”。
以玩为主不教算术识字
今年以来,又有5个家长先后带着孩子加入,儿童之家入园人数达到11人。11个孩子家长中,有6名教师,有3人拥有硕士学历,他们全都极力反对过早开发儿童智力。因此,算术、识字等课程在儿童之家完全没有,手工、音乐、涂鸦、园艺、生活自理等活动排满了日程;传统幼儿园几乎已经“绝迹”的郊游,是孩子们每个周四的必修课。
青岛理工大学教师张汉英也把自己的三岁小女儿送了进来,他向记者坦言,看着普通幼儿园的孩子又是学珠算又是学钢琴、小提琴,“大人小孩都有压力!”这样的提早教育、过度教育,稍不注意就为将来孩子厌学、低学习能力埋下伏笔。而在儿童之家,孩子们没有一个被强行送往特长班的,只有韩立军的女儿点点,“哭着喊着要学跳舞”,家长才给她报了个名。
■探访 “儿童之家”遭遇身份困扰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儿童之家的办学模式有了很大进展:租下了独栋别墅当场地,选定了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的华德福幼教理论作教学指导,不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交流,把幼儿课程延伸至对家长的教育……然而,渐入佳境的儿童之家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困扰:因其规模小、投资有限,家长们很难申请到正规办园资质,这不仅会让儿童之家背上“黑幼儿园”名声,也制约了教师引进和办园水平升级。
办园一年名声传遍岛城
12月4日,记者前往青岛开发区长江东路儿童之家进行了探访,这个藏身于别墅内的育儿班规模很小,布置却很温馨;几位老师对孩子的谈话没有命令和指示,只有平和的建议、提醒;师生之间也均用“昵称”,比如孩子们奶声奶气地称呼王守茂老师为“王王”,称黄禹莲老师为“黄黄”……
“7岁以前的孩子身体成长极其迅速,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长 ,我们要给他们友好 、安全的环境,信任他们有自己的成长和学习动力。”王守茂说。
王守茂本人,也是一位在德国深造过多年的幼教专家,像这样的海归幼教,即使在岛城公办园里也不多见。儿童之家虽不主张早教,却非常注重对家长的同步教育,每个周末都要求家长到园内学习、读书或听讲座。5月份以来,通过老师和家长们的邀请,已先后有瑞典、菲律宾等国家的华德福幼教专家多次前来传授育儿经,这些信息通过儿童之家的博客公布后,吸引了黄岛以及市内四区大量家长前往学习。
没有正规资质不敢扩招
据了解,儿童之家的入托费并不便宜,每个月1200元钱,但还是有家长愿意送孩子进来。针对这样的成绩,创办者们却高兴不起来:儿童之家并没有办园资质,这里只不过是几位熟人共同开办的“育儿合作社”,教学、安全、卫生等问题家长亲自监督、责任共同分担,不用考虑太多法律问题;但是一旦对外招生,恐怕将背上“黑幼儿园”之名,也将面临师资匮乏、缺少相关部门监管等困境。
为此,今年夏天,儿童之家开始申请正规办园资质,王守茂老师甚至找来了投资人,按照教育部门的指导,为孩子们先后拓宽活动场地,规范消防安全通道和厨房卫生设备,并增聘了经验丰富的幼教助手。在家长们看来,儿童之家的现有条件已完全达到小型幼儿园的规模,但王守茂依然忧心忡忡,“这么小的幼儿园,很难申请到办园资质。我听说去年一年,整个黄岛仅审批下两家新幼儿园,都是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
■争议 “另类”育儿观挑战传统?
记者调查发现 ,放弃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国内外“新潮”育儿观念的幼教机构在岛城远不止一两家,近几年来走红国内的“巴学园”模式、蒙台梭利模式、华德福模式等均有人涉及。这些“另类”幼儿园多为私立园,绝大多数没有正规办园资质,最少的学生保有量也就二三十人。对于它们的存在 ,岛城一些幼教专家提出了质疑。
小型“幼儿园”难获审批
与一些针对低收入市民或外来务工者的普通社区幼儿园、小型托管班不同,这些“地下幼儿园”收费并不低廉,入托费几乎都在每月千元以上 ;由于没有办园资质,其招生不靠打广告,只通过印发传单、家长邻居口耳相传甚至写博客来进行。
“我们不想标新立异,而是确实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父母认可。”在崂山区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地下幼儿园”里,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园长本人曾在公立园从事多年幼教工作,近几年又参考了北京著名的民办幼儿“巴学园”办园模式,一心想要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人性化的成长环境。他们的机构7月份开始运行,半年内就有20多个孩子入园,一些家长甚至是听邻居介绍后慕名而来的。
“我们也有苦恼。今年7月份就开始申请办园资质了,也按教育局指导完善了园内师资和设施,可现在办园手续还在审批。”这位负责人说,由于崂山区的小型私立幼儿园市场已趋饱和,拿到办园资质非常不易。
小众化育儿观待验证
据市教育局基教处工作人员介绍,社会力量申办幼儿园,不仅有活动场地、师资和教学设备等方面要求,还须经过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多项审核,成本非常高昂 。不过,类似的小型私立幼儿园,规模小、投资少导致的办园资质难申请还只是其困扰之一。其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质量是否过关,才是教育部门以及岛城一些传统幼教专家最为担心的。
“传统教育里,好的一面占绝大多数。一些私立园偏向于摈弃传统,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岛城幼教专家、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表示,其实,不管传统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或是华德福教育,他们的精华部分都是相通的,都强调对孩子的关爱、对心智潜力的培育,“关键还是要看执行者怎么样,要看教师究竟有没有爱心和能力”。
至于开发区几个家长精心创办的儿童之家,宁征表示,要探讨一套教育模式是否正确,只能看实践成果咋样。宁征建议,如果家长们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相关教育部门不妨也多给予其帮助和指导。
■点评
探索性的社会办学值得鼓励
针对儿童之家这样的幼儿园,除了提醒其注意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办园质量之外,青岛市教育专家、青岛市家长学校研究会副秘书长侯修圃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现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其家长刚好是 70后、80后,这一部分年轻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而且也有许多反思和新观点,对此,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侯修圃表示,与50后、60后父母不同,70后特别是80后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动乱和困难年代,而且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期许从孩子身上得到教育“补偿”的心态较弱,再结合自身经历的应试教育,一部分年轻父母不再强调对孩子的提早教育、灌输式教育,而是试图从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子女早教问题,“近几年在国内走红的蒙台梭利教育、巴学园式教育等,追随者几乎都是这一群父母”。
另外,侯修圃认为,在现有公立幼儿园教学力量不足的现状下,出现一些新兴的、探索性的社会办学力量是值得鼓励的。事实也证明,在我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一些遵循新颖的、“小众化”幼教理念的幼儿园,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民办幼儿园还催生出了类似李跃儿、孙瑞雪等全国闻名的“草根”幼教专家,他们对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