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 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本学期开学初,我所授的604班学生郝正全同学已连续好几天没到学校来,听人说该生去学泥瓦匠。一时间,我心里很不平静,12岁的孩子就这样放弃学业,作为老师责无旁贷。经过多方打听、寻找,我三顾茅庐终于找到了该生。郝正全同学见到我后,显得十分的无奈。此时我主动地扮演着朋友和知己的角色,打消了他面对老师不敢吐露真言的疑虑,并设身处地地谈及到面临着目前他家庭处境该如何应对,鼓励他立志成才,刻苦求学,做一个为家庭、为许许多多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争气的好孩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满怀着真诚与爱心,和他坦诚相见,总算敲开了他的心扉。因为长期缺乏家庭的温馨,该生养成了一种任性、自卑的心理。上期期末体育测试,因为他没有尽情的发挥,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指责。
由此,在该生的心目中产生了别人甚至老师都看不起他的心理。他不想再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们的冷眼,对念书丧失了信心。我没有退却,列举了上学期该生积极、求上进的方方面面,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并向他转达了同学们期待他尽快回到课堂上的心声。在我悉心的呵护下,郝正全同学落下了激动的泪珠。他点头答应了重返学校。我如释重负地享受到了一种“失而复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