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性环境的创设
[摘要] 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设支持其身心发展的环境。实践活动中,支持性环境创设存在着重视结果呈现,忽视儿童参与;重视形式呈现,忽视启迪生成;重视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等问题。幼儿园应该重视园所心理环境的营造与创设,重视环境的生成性和整合性,重视材料的分类和指导的差异化。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支持性环境;环境教育
一、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结果呈现,忽视儿童参与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创设并不仅仅是教师的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性主要体现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儿童参与。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常常将环境创设好以后,再引领幼儿到环境中进行教育活动,这种做法往往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因为没有参与到环境创设过程中而缺乏思考和讨论的欲望;面对各种材料,他们往往只是机械的摆弄,缺乏操作探究的欲望;面对所呈现的已经完成的作品,亦没有表达评价的愿望。
(二)重视形式呈现,忽视启迪生成
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环境呈现时形式上的完美,更在于环境创设过程中儿童自身创造性的生成。但教育实践中,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往往具有同质化的呈现形式,在同一平行年级各班的主题区中,人们很容易看到整齐划一的布置。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下,各班级均陈列了皱纹纸制作的桃花、柳树,宣纸印染的蝴蝶,纸盘装饰的蜗牛等。这样的环境是根据课程方案所预设的,缺乏幼儿自我生成的元素,也就缺乏个性化和生命力。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还要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让幼儿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和操作呈现个性化的成果。
(三)重视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标准,环境创设亦是如此,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并不能在同一时间全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教师往往会采取“选优”的做法,根据预设的标准,展示少数幼儿作品,而对多数幼儿富有个性化的作品采取搁置的处理方式。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是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忽视,过于偏重预设目标,忽视了幼儿本身在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不仅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支持性环境的创设策略
(一)应重视心理环境的营造与创设
幼儿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主体,他既有满足自身情感的需要,也有表达自身情感的需要,因此他们非常喜欢富有情感的环境。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富有情感的精神氛围,这是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支持性环境创设的重要因素,亦是幼儿主动与环境进行有效互动的先决条件。[1]同时,只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要,才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幼儿产生互动的驱力。[2]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要重视对幼儿的鼓励。支持性环境的创设,不在于是否在教室中多设了一个活动区,而在于能否创设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心理环境。在支持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正面的鼓励性语言为主,如“你的作品让教室更美丽!”“再试试,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等,让孩子获得一种关爱、平等、尊重的满足。此外,孩子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问,老师应该以循循善诱之态,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要重视儿童的心理特征。幼儿园之所以重视环境教育,其依据就在于幼儿有着自己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对幼儿来说,对事物的认知依靠其感知觉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主要依靠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因此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儿童游玩时,教师都必须能够创设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情景,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情感体验,[3]吸引幼儿参与。
(二)重视环境的生成和整合
1.重视环境的生成。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班级支持性环境的创设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在“我找到了春天”的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依据春天的主题对教室做整体布局,当孩子们对春的美景萌生了运用艺术手段表现的意愿后,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制作柳条、迎春花,创作“美丽的春天”等艺术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发现春天不但美丽而且很好玩,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开展郊游、踏青、放风筝、找小蝌蚪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的环境设置方式已由单纯的美化和装饰物,变成教师引导下的孩子们的生成活动,能够生动地展示和记录孩子们探索、体验和成长的历程,不断支持孩子们的生成性活动。
2.重视环境的整合。
伴随一个新主题的生成和开展,已有环境必将面临调整。对于已有的环境资源,教师首先要善于整合其中的素材类资源,如可以建立资料袋,将上一主题收集的资料置于袋中,供幼儿查阅和研究。在不同年龄段开展类似主题的研究时,亦可保留部分资料,作筛选使用。同时,教师要分析一学期中多个主题活动开展的共性元素,进行统筹整合,从不同侧重点多次选取运用。其次,对于记录类的环境资源,教师可延续使用。如“自然角”的观察记录本、“语言区”的故事续编本、“美术区”的绘画本等,都可做成连环画本形式,供幼儿持续使用。这亦是一个动态记录观察、连续展现的过程。再次,教师还可以创设带有整合性的区域,如“我成长、我快乐”区域,就可将幼儿每次活动时的精彩瞬间以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示出来,甚至可以用电影胶卷的形式进行串联,这样既美观又充满意义。
(三)重视材料的分类和指导的差异化
环境创设中,种类丰富的材料能支持幼儿的操作与探究活动。支持性环境的创设更是要求教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既考虑幼儿活动的兴趣,又注重环境材料的教育性、灵活性、多功能性。[4]
1.材料分类。
在区角环境材料的设置上,教师应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进行归类摆放,以方便幼儿观察与使用。如在自然角的设置上,应避免杂乱摆放,可将其分成种植区、观赏区和饲养区等。种植区的种植盒装饰可由幼儿自行完成,以便他们在管理和记录时能一眼就认出自己所种的植物。又如在“数学区”,为了让幼儿掌握数量6的分合,可在墙上设置可供取放的插卡板,然后在不同阶段提供分层次的操作材料。第一阶段可为幼儿提供数量6以内的实物卡片,以左右插入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6的分合;第二阶段可以投放数量6以内的点卡,帮助幼儿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第三阶段可提供1—6的数卡,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第四阶段可提供数字卡和加减号、等于号卡等,引导幼儿列式计算。
2.差异化指导。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要做到让环境“活起来”,教师须多观察孩子在区内的活动实效,观察他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有什么需要帮助等,因此差异化指导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幼儿兴趣较为单一,往往会长时间摆弄同一材料,而有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又较短,会不停地更换不同的材料。对于前一种幼儿,教师可进行个别交谈,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同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他进行其他的尝试,让孩子在区域环境内容的更换中品尝到新鲜感和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老师可进行支持性、深人性的指导,引导孩子根据所提供材料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进行一物多玩等探究式操作。
瑞吉欧教育工作者认为:空间是具有“内涵”的,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性讯息和互动经验,并能对构建式的学习产生刺激。[5]可见,教育是否成功,有赖于环境中各要素的创造性整合。“没有一处无用的环境”,支持性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秉持一种理性的、思辨的、发展的眼光,使环境真正成为倾听幼儿、支持幼儿、记录幼儿的“良师”。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7.
[2]张蓓红.整合、创新、发展——幼儿园整合教育课程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6.
[3]李丽娜.幼儿园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3).
[4]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下)[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34.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