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但是,在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存在着教师的选择替代幼儿的选择、教师的感受替代幼儿的感受、教师的表达替代幼儿的表达等突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依据“物”“事”“趣”“情”的顺序,组织引导幼儿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欣赏、体验、领悟。
一、赏析作品角度的“四个顺序”
1.画中有“物”,以物激趣。
孩子欣赏一幅画,首先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即对作品最初的直观感受的描述。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就需要说出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是抽象的,则要说出主要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孩子对一幅美术作品感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依赖美术作品中有无吸引他们眼球的事物。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快、热烈、饱和,画面辉煌亮丽,花和花茎、桌布、陶罐都用单线勾勒,装饰效果极强;而常玉的油画作品《明黄瓷瓶中盛开的花朵》,画面中色彩鲜艳的鲜花插在单一明黄色的花瓶中,色彩艳丽而明亮。幼儿在欣赏不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浅显的色彩知识和施色技能,发展了孩子们的色彩潜能。
2.画中有“事”,静中有动。
画面是静止的,但反映的可能是动态的事情。教师在组织欣赏活动时,不能把孩子的眼光只是局限和停留在一幅美术作品本身上,而是要通过这幅美术作品让幼儿想到一件完整的事,让画面“动”起来。如齐白石的国画《虾趣》,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每一只虾都充满灵性地表现出不同姿态,孩子们仔细观察着每一只虾,猜想着它们在做什么事情、在说什么话,甚至有的孩子还联想起小虾们在做游戏。画面内容瞬间丰富起来。
3.画中有“趣”,景物优美。
提供给孩子的美术作品,表现的事物处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这个情景应该是充满情趣的、优美的。作品赏心悦目,孩子虽然不一定能够表达出这种美,但是孩子能够感受得到。如莫奈的《日出印象》,画中用了大的色块表现天空的红霞、海的波浪等。在泛着金属光泽的海面上,两艘小船飘荡在海中,体现出一种日出时的静谧和温馨。通过欣赏,能使幼儿很自然地感受到:太阳刚刚出来时红彤彤的,让人感到很温暖,而海面的色彩让人感受到凉爽、安静。美丽的海上日出场景唤起孩子们观察日出时的切身感受。
4.画中有“情”,触动心灵。
画面的事物在情境中表达一种情感,这一种情感应该是孩子能够理解的,例如母爱、伤心、饥饿等等,孩子有过这样的感受,才会对画面产生认同和同感迁移,孩子的心灵才会受到触动。在欣赏钟国友的油画作品《鸡的一家》后,孩子们想象创编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鸡爸爸和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到草地上玩,鸡宝宝们在草地上开心地做游戏、捉虫子吃;可爱的鸡宝宝们还在爸爸和妈妈身边撒娇,它们一家多幸福呀!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通过欣赏和表述,感受到了作品中体现的幸福、快乐、温馨等内涵。
二、组织赏析活动的“三个策略”
引导幼儿对一幅作品进行赏析,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和艺术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趣味情景引出策略。
幼儿的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美术赏析活动方式中最能够吸引孩子的,还是有丰富情节的趣味性引入方式。教师可以讲述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比如作者的一些传说、轶事、趣闻等,还可以是画面场景的背景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表演等环节切入,把孩子的眼光吸引到活动的内容上来。实际上,充满情趣的引出环节,也是幼儿理解作品的第一步。
2.激发情趣讨论策略。
当我们把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孩子面前时,我们不要急于要求孩子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欣赏,而要给孩子留出自己赏析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把自己的感知表达出来,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可以对画面进行一些联想,可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情感。教师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兴趣点,为下一步引导做好准备。尊重孩子的发现和表达是赏析活动最重要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3.再现情景感受策略。
在孩子理解画面的情景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同或近似的情景,让孩子在这样的情景中切身感受一下。例如:在欣赏年画作品《闹元宵》活动过程时,为了帮助孩子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热闹场景,我与孩子们一起收集过年时的物品和资料,把孩子们带来的灯笼、窗花、年画等当地过年时用的各种物品布置在走廊里、大门上、窗子上、墙上,活动室里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孩子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更高了,理解得更准确了。
美术欣赏作为提高孩子美术表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有效的指导策略能够帮助幼儿感悟作品的情绪情感。教师在时间上、空间上、环境中为孩子提供适宜欣赏的机会和平台,能帮助孩子在充满美感、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快乐地发展。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