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解读幼儿
作者:陈娴琼 来源:上海虹口区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3-2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个别化教育,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尤其是解读幼儿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中,我们对教师的解读能力进行了考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往往被一些片面、表象化的东西所蒙蔽,不仅没能准确、客观地解读幼儿的行为表现,还常常误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早上苇苇和凯凯都进入了新游戏区——数字拼图区。该活动的操作方法是用不同形状的塑泡图片拼出1~6的数字。
凯凯先取出一块黄色图片,然后分别取出红色与紫色的图片,随意地摆弄着,七凑八凑终于拼出了第一个数字。接着,凯凯又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摆弄,好不容易才拼出其他的数字。
苇苇先取出一块红色图片,然后挑了蓝色与黄色的图片拼凑着,当感到图形不吻合时,她就继续在盒中翻找着,最后用三块红色图片拼出了数字“3”。接着,苇苇取出一块绿色图片,与刚才不同的是,这次她并没有急着拼图,而是将图片捏在左手,用右手继续在盒中翻找绿色图片。苇苇的左手已经捏了四块图片了,当她确信盒子中已没有绿色图片时,她便停止了寻找,将手中的图片一块一块拼起来,很快拼出了绿色的“5”。然后,苇苇又用同样的方法拼出了其他几个数字。
刘老师的观察评价:苇苇和凯凯对拼图游戏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表现得非常专注,独立性也很强,遇到一些小问题也没有急于向教师求助,而是通过反复尝试找到答案。可见,他俩的游戏发展水平相当。
刘老师根据幼儿的游戏兴趣、关注程度及独立性,判断两个幼儿游戏水平差不多,但她忽略了一个细节。即苇苇在拼第二个数字图时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先找出所有绿色图片再拼的。这说明苇苇在拼完第一个数字图后已经发现每个数字是由同种颜色的图片组成的,反映了她善于发现、归纳的学习品质,与自始至终随意拼凑的凯凯有着很大的差异,遗憾的是这个关键因素被刘老师忽略了,因而得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结论。
案例二
娃娃家里,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烧饭,有的扫地,有的在装修……一个男孩正在把娃娃家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往小推车上搬,苹果、小碗、毛巾、热水瓶、奶瓶……吴老师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终于走进娃娃家对男孩说:“东东,这是宝宝的小推车呀,装了这么多东西,宝宝怎么坐呀?瞧!宝宝要生气了,赶快把东西放回去好吗?”东东愣了一下,撅起了小嘴,有些不情愿地把推车中的物品一件一件放回去,接着把娃娃放进推车里,独自离开了。
吴老师的观察评价:东东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男孩,平时他在游戏中表现出比较典型的小年龄孩子的游戏特征,喜欢摆弄玩具,缺少游戏创意,游戏水平不够理想。今天他在娃娃家中又沉浸在独自摆弄材料的快乐中,满足于来来回回的搬运过程。对此,我没有强行阻止,而是通过游戏情景帮助他理解和发展游戏行为。
吴老师的解读准确吗?我们随即在现场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东东说他想带宝宝去迪士尼乐园玩,这些东西都是给宝宝准备的。显然,东东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了,这对东东而言是一次飞跃,而吴老师却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东东只是在简单地摆弄,于是她连沟通表达的机会都不曾给予孩子,就直接予以制止。这样的解读指导非但没有推进幼儿的游戏行为,反而干扰了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游戏想象。
这两个案例都反映出教师在观察解读孩子时的主观判断和非理性思维。由此,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即使是长期处在教育情景中的教师也不一定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幼儿的行为,很多时候教师只是自以为是地去解读孩子的行为,所以很容易产生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那么,怎样帮助教师更客观地观察、解读孩子,提高相应的能力呢?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运用了比较解读法。
“比较解读法”是指教研组成员各自观察同一情景中的对象,然后将各自的记录信息及分析放在群体中交流,比较每个人的解读与客观事实的吻合程度,分析产生差距的关键原因,从而帮助教师在不断比较中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使解读逐步接近客观事实,为教师选择教育策略提供依据的一种教研方法。此方法一般在观察、解读儿童时运用,主要有三个步骤。
1.独立观察
此时,教研组成员在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对同一情景中的同一对象进行独立观察并作详细记录,然后对记录素材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写出自己的解读意见。这个过程以个体思考为主,真实反映出教师的观察判断能力。
2.比较分析
此时,教研组成员各自阐述记录的信息及解读意见,组织者则引导大家将个体的记录材料及解读意见进行整理归类,然后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判断个体的解读是否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3.反思调整
此时,教研组成员一起对个体的观察解读进行分析、反思,寻找其中的原因:是因为观察不细致,从而难以发现幼儿情绪、行为的蛛丝马迹吗?是因为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从而难以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思维特征吗?是因为对幼儿所处的环境要素不敏感,从而难以建立信息间的联系吗?然后尝试调整教育策略。
以下是一个利用录像开展“比较解读”的教研案例,我们摘录了其中的重点部分。
观察对象:小班的“多米诺骨牌”游戏区
观察主题:幼儿对新游戏的兴趣
悦悦正在摆弄多米诺骨牌,她一个接一个地把骨牌立起来,每放一个骨牌都会仔细地和前面一个比对整齐,不一会儿就排成了长长的一条,可是骨牌间的距离宽了些。排了近二十个骨牌后,悦悦停止了排列,伸出手指轻轻地推了一下第一个骨牌,第一个倒下去了,第二个却纹丝不动,悦悦又推倒了第二个骨牌,第三个依然不动,悦悦又连续推了几个,骨牌始终没有连动起来。悦悦愣了一会儿后,一个接一个地把骨牌的间距拉近了,近得只留一条缝。接着,悦悦再次伸出手指轻轻地推了一下第一个骨牌,第一个骨牌倒下了,第二、第三个也接着倾倒下去,可第四个却没有再倒下去,因为骨牌卡住了。悦悦似乎有些不知所措,抬头环顾四周,不一会儿,悦悦的视线又回到了多米诺骨牌,“哗啦啦——”突然,悦悦把立着的骨牌都推倒了,接着又重新排列起来,这次她将骨牌排成了弧线状,渐渐围成了一个圈……
录像放到这儿,教研组长按了暂停键,她问大家:老师们,你是怎么理解悦悦当下的游戏行为的,此时你会介入吗?
陈老师:这是悦悦第一次尝试游戏,显然缺少相关经验,她可能只是在单纯模仿别人的游戏行为。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悦悦并没有找到排列的方法,于是转移了游戏目标,开始嬉戏搭建。我认为,此时教师应该介入,给悦悦一些提示,帮助她体验游戏的成功,激发并延续她对游戏的参与兴趣。如果此时教师不给悦悦支持的话,悦悦可能会失去游戏的兴趣,甚至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参与这个游戏。
蔡老师:我也这么认为。
何老师:我认为悦悦不一定是放弃游戏,我刚才观察到她环顾四周,似乎特别关注墙上的照片(教师拍摄的各种不同排列形状的骨牌照片,供幼儿游戏时参考),将骨牌围成圆圈状并不能说明悦悦在嬉戏搭建,也有可能是在照片影响下的一种新尝试,我认为孩子的知识建构需要一个过程。当下,我会选择等待,继续观察,不轻易介入。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们在特定的情景里,即时地、独立地对幼儿进行了观察和剖析,交流了各自的见解和策略。但由于各自的经验背景和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们在判断幼儿的游戏行为时产生了意见分歧。
陈老师:我也许忽略了孩子可能参考墙上照片这个要点,因为我比较多地注意孩子的搭建动作。但我也想补充一点,因为悦悦是我们班里的孩子,我很了解她,她的坚持性比较差,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往往容易转移游戏目标,所以我认为孩子偏离游戏目标的可能性更大。
何老师:孩子今天的游戏状态是非常专注的,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而为,况且不断有自我调整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曾经的表现而影响当下的分析,尊重客观事实是观察、解读的第一要素。
何老师的分析让陈老师意识到自己可能“漏读”了悦悦与游戏环境之间的互动细节,但她自认为对悦悦很了解,坚持认为悦悦已经转移了游戏目标。
此时,教研组长又继续播放视频。我们看到,面对圆圈状的骨牌,悦悦又一次伸出手指轻轻推动着其中的一个骨牌……
李老师:悦悦伸出的手指告诉我们,孩子在进行再一次的游戏尝试,她并没有放弃,尽管孩子平时的游戏坚持性不够,但今天的情形让我们目睹了孩子积极的游戏态度,发现了孩子可贵的学习潜质。
陈老师:何老师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观察得很细致,思考问题也比较缜密,能结合游戏环境和孩子的现场状态解读游戏行为,分析的依据清晰,判断也比较准确。而我之所以误解孩子,主要是太依赖以往经验,对孩子现场状态的观察不够细致。倘若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指导,很可能就会打断孩子的思维,剥夺孩子自主探索的权利。今天的“比较解读”对我的启发很大,有助于我调整今后的观察、解读的方法。
“比较解读”的教研方法能帮助教师借助别人的视角和思路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从表象深入本质,从主观趋于客观,逐步提高自身的解读能力。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老师发现了自己在解读儿童中存在的问题。解读儿童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因为只有读懂孩子才有可能提出顺应不同孩子个性发展的指导策略,只有理解孩子才能与其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当教师的解读技能还不够娴熟时,教师不妨把个人分析的资讯放到群体中进行比较、验证,从中发现不足并找出原因,使解读更接近事实,提升观察、解读的技能。我想,这就是我们运用“比较解读”教研方法的初衷。
编辑:cicy
上一篇: 带他走出妒忌的泥沼
下一篇: 地震后儿童心理辅导应急手册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如果晚上有家长打电话说,他还在今天在幼儿园被小朋友... 倪妮 阅读人气:34
- 合肥海恒阳光幼儿园 《谈谈我对主题和主题墙...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一个新手对幼儿教育的感受 2016年我走上了幼儿教育行...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学期中,家长要求幼儿换班,作为老师该怎么办? 胖圈圈 阅读人气: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