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儿童隐性伤害 冷暴力最伤孩子心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8-01
当社会各界围绕温岭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某幼儿园老师打孩子耳光等体罚事件时,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进行了一项 “超前”的调研发生在幼儿园和家庭的隐性伤害。调查结果发现,约有七种言行被列为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容易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
调查
儿童隐性伤害危害性更大
紫薇幼儿园多年来开展生命教育,在日前召开的2012上海学前教育年会上,该幼儿园的生命教育课题引起众多同行的关注,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隐性伤害”更是因其前沿而引发热议。该课题调查了大班共126名幼儿、幼儿的家长,既包括父母也包括祖辈。其中47%是男生及其家长,53%是女生及其家长。隐性伤害是指对儿童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伤害,使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由于隐性伤害不如显性伤害的后果明显,隐蔽性较强,在幼儿表现出心理障碍时,人们才会觉察到。因此,隐性伤害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性更大,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恫吓: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一些孩子在调查中都表示,爸爸妈妈曾用“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再不起床爸爸妈妈就都走了,你一个人在家吧”等话语来吓唬他们。这些话都是家长在无意间说出来的,家长不以为意,但孩子却记住了,而且,不少孩子会信以为真。调查中,大班的宝宝纷纷反映,还有一些诸如“我不喜欢你了”、“谁会喜欢你”、“讨厌死了”等让孩子受伤害的话都曾经从父母嘴里听到。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某些教师在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时,有时也会采取恫吓的手段。比如,某个幼儿特别爱哭,教师为了制止幼儿的哭泣,便吓唬说:“再哭,就不让你妈妈来接你!”“再调皮,就把你送到别的班级去!”虽然这些教师的主观愿望只是想通过此手段让幼儿停止哭泣,但实际上,如果经常使用这种恐吓的手段,会让幼儿产生心理压力,会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
彻底否定:你怎么这么笨
调查负责人之一,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陆晓芸老师表示,有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行为举止和言行进行不适当的点评,或者不经意的讽刺、挖苦,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
大班小朋友栩栩的妈妈在教孩子读英语字母时,反复教了几次,孩子都不能念准音,一着急就使用了“怎么这么笨,不听话”等句子。当时,妈妈纯属无心之言,但事后孩子仍记得十分清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不自信,怕自己 “太笨”而读不出英语字母。
很多家长喜欢把 “小笨蛋”“真笨”挂在嘴边,有时甚至感觉家长是带着爱意来说这句话。但孩子因为年龄太小,分别不清父母或老师说这句话的真正意图,如果经常说孩子笨,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很笨,不如别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绪低落、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情绪转移:心烦就对孩子粗暴或敷衍
萌萌和欣欣告诉老师,有时爸爸妈妈会特别不耐烦,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们在单位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样的日子里,如果自己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会“特别凶”。事实上,记者采访了五六位年轻家长,他们都表示,工作压力大,如果遇到被领导批评或者工作特别繁忙而不得不带回家的时候,再遇上孩子“作”或调皮,就可能对孩子讲话时带上自己的情绪而显得粗暴或敷衍,有的父母会在事后产生内疚情绪,有的家长则觉得这很正常。其实,父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有意无意带给孩子,很容易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
该幼儿园调查发现,一方面,家长保护孩子免受隐性伤害的整体意愿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相关行为没有太大的影响,不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忽略漠视:容易导致孩子自卑
一位家住静安区的小学生妈妈对记者说,曾经听说有小学老师因为家长得罪她而上课不给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位妈妈感叹,老师在孩子眼中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对很多孩子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如果一个孩子和老师打招呼,老师不理他;上课举手老师不叫他。不出三天,孩子就会产生 “老师不喜欢我”的想法,如果持续一周,孩子就开始对上学没有兴趣,自信心减退。失去自信,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多大,这是难以想象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家住浦东新区的庞女士说,孩子是家长最敏感的神经,如果老师用漠视来伤害孩子,那真是伤人不见血。在记者采访的几位家长中,他们一直认为,冷落漠视是最不能接受、也是最害怕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隐性伤害。
■比较:总表扬别人家的孩子
“哎呀,我们家的××连筷子都不会用,丢人死了!” “和你女儿比起来,我儿子差了不是一点点哦!”当众批评孩子是许多家长经常无意间做出的行为之一,也有些家长因为谦虚总是在别人面前说孩子 “不行”,这也是无意隐性伤害的表现之一。即使是当着家人的面批评孩子,也会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更不要说当着外人的面。
调查发现, “当幼儿第一次犯了严重错误”,家长能够运用说理的教育方法,告诉孩子其错误行为所在,孩子更多地表现出 “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改正”;反之,如果家长只是训斥、打骂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情绪反应,则会激起幼儿的反抗行为,孩子往往是在家长对他的打骂中学会“顶嘴”, “以漠视批评来反抗家长”,当他走出家门,就会 “攻击欺负其他幼儿”,以发泄心中不满,使得 “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从而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大5班男孩阳阳、大1班女孩蓉蓉都表示,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常常会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较,经常在自己面前表扬 “别人家孩子”,而孩子们最讨厌的就是大人们总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作比较,因为这样会令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心理专家表示, “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超越的一个影子,很容易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因常受到比较和训斥,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产生自卑感,渐渐地表现出不积极主动、对人对事冷漠,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原因
三大因素最易导致隐性伤害
记者采访发现,导致家庭和校园隐性伤害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因素。
首先是家长和老师的工作压力。一位从事广告业的家长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也知道,好几次对孩子发火是因为自己当天的工作非常繁忙,回到家还要加班,孩子又缠着自己,还耍小性子,放在平时,他多半会慢慢地对孩子讲道理,可是遇到自己也焦头烂额,他就抓狂了。最后以自己大吼大叫、孩子大哭大闹,一顿揍屁股结束,事后自己也后悔内疚。但第二次处在这样的焦虑状态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简单粗暴教育孩子。
而老师的工作压力则更大,很多 “独二代”被父母祖辈宠得自理能力极低,脾气比谁都大。
浦东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出生高峰,沪上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扩招,一个班级的孩子从过去的20多个增加到30多个,许多幼儿大班孩子多达35个,老师的工作强度大大增加。当一个人处在高强度、高紧张的状态下,自己的神经也常绷紧,有时也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隐性伤害是一些教师在身心极其疲惫情况下的一种情绪宣泄与释放。
其次是部分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不当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长保持着 “孩子是我的,就得按我的方式教育”的传统权威观点;有的可能觉得自己小时候挨了也照样正常长大,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而大部分家长则因为第一次做父母,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比较陌生,遇到问题有时会出现简单化处理。
而老师中,少数新老师因专业能力尚需要提升,个别老教师有传统的 “一言堂”作风,喜欢顺从听话的乖孩子,对个性突出、比较自我或调皮的孩子不待见,遇到 “问题孩子”可能会出现粗暴或其他不良教育方式。
最后,部分家长和教师自身也可能有心理问题。一些家长或老师在童年遭遇过创伤,有的甚至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很容易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作出不当行为。
■差别对待:“宠儿”“弃儿”同受伤害
内向、文静的孩子可能比较闷,调皮、活泼的孩子可能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家里注重“快乐教育”的孩子可能识字量并不大……有的老师喜欢安静的孩子,有的老师偏爱活泼的孩子,无意间可能导致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但这些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师眼中的宠儿,可能得到的机会更多,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样样都强。而 “调皮鬼”则可能在老师看来处处不顺眼,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出现 “不待见”的语言。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不主动表现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差别对待无论是对 “宠儿”来说,还是对 “弃儿”来说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在一次幼儿教师内部讨论会上,老师们就一个案例进行讨论。中班的女孩小瑶动不动就哭,她一直是老师批评的对象,瑶瑶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显得孤僻、退缩、不善交际。另一个孩子却因为画画得过奖,给老师带来过荣誉而成为宠儿,即使欺负别的小朋友,老师也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在场的老师都不赞成案例中这名老师的做法,有老师表示,遇到这样的孩子确实让人伤脑筋,可以考虑让瑶瑶哭的时候独处;也有老师表示,要找家长分析原因,可能和家庭教育有关。一位老师感叹,我们应该公平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对幼儿的影响是直接而长远的。
■定性:使孩子遭遇不公平对待
沪上某幼儿园大班小女孩维维(化名)前一阵子总喜欢把幼儿园的或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悄悄带回家玩,起初老师没有发现,一天一个小朋友的家长告诉老师,自己孩子的玩具被维维带回家并且没有归还。老师就观察了维维,发现他当天也悄悄拿了个幼儿园的小玩具放进书包。于是老师把维维的家长叫来商量这件事,但维维家长觉得这是小孩子无意识行为,并认为 “别的孩子家长也太小气了”,没有对孩子的不妥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老师不同意家长的观点,但却做了一个“过分”的行为。她对全班的孩子说,不经人同意悄悄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叫偷,像维维这样就很不对,结果一些孩子回家后就和家长说维维偷东西,并且不愿意和她玩。
一方面,老师简单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使对是非概念尚且模糊的孩子遭遇不公平的对待;另一方面,公开指责维维的行为是 “偷窃”,相当于对其他孩子说 “你们别理她,她是个坏孩子”,这种言行会对有行为偏差孩子造成孤立,令其受到心灵创伤,也不利于其他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现象
“务农家长”对孩子不当否定最少
那么,家长的学历、职业及家长的修养在无意隐性伤害行为方面有什么差别吗?这次调查显示,相比较于其他家庭教养人,母亲的学习防护知识意愿表现最为强烈。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次调查显示,约有两成家长为职员, 19%为企业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均为13%。通过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在家长职业因素在 “不当的否定行为”项目上,有显著差异。令人意外的是,以工人、店员和事业单位领导为职业的家长对孩子 “不当否认行为”相对最多,而务农家长的不当否认行为最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的家长是领导,他得到的批评相对比一个务农者孩子得到的多。
家长学历影响对于隐性伤害的认知。调查对象中,学历是高中、中专和技校的占到4%,学历是大学专科的占18.3%,学历是大学本科的占50%,学历在硕士以上的为27.8%。然而并不是简单的学历越高认知越科学,但受过大学教育的家长的认知明显比高中、中专和技校学历的家长的科学。
在学习防护知识方面,母亲的学习防护知识意愿最为强烈。男孩的家长比女孩的家长更关注家庭隐性伤害,更愿意合作解决问题,也更愿意学习防护知识。
困惑
冷处理和冷暴力的界线:关键看是否爱孩子
“有时我们的老师有点困惑,因为在教育教学中,有时会遇到需要对孩子进行冷处理的时候,老师害怕这在家长眼中会成为冷暴力。”一位接受采访的园长对记者说。
某幼儿园中班一个小男孩常喜欢招惹其他小朋友,班里好几个孩子曾被他追着打,老师批评之后好了两天又故伎重演。老师再次批评他,并告知小朋友在小男孩改正错误前不要和他玩耍。但这个 “隔离”措施在家长眼里看来就是隐性伤害。
在家里,有些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犯错之后,对其冷冰冰的言语口气、冷漠的眼神其实并非科学的 “冷处理”,而是一种冷暴力。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徐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冷处理和冷暴力完全不同,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提——是否爱孩子。心里怀有爱的老师或家长,在冷处理的时候是从为了孩子好的点出发,他们的眼里、心里因为有爱,所以不会恶狠狠,也不会有出格 “处理”。
冷处理是针对孩子特定的行为进行惩罚,让孩子明白这是针对其不恰当行为而非针对他这个人,只要改正错误的行为就好;冷暴力是针对这个人,而且往往是持续的。对孩子进行冷处理,但平时在其他方面对孩子还是一样关心,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是自己的行为出现问题了,家长和老师才会 “冷处理”,他们内心会建立安全感,也会改变不良行为。
徐医生说,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其照顾者的关心爱护链接有密切关系,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拒绝、被忽略、被放弃时,就会影响其安全感。老师是否喜欢自己,很容易被敏感的孩子感觉到。徐医生表示,在所有的隐性伤害中,忽视、冷漠、放弃是最伤人的,举个例子说,当两个孩子吵架、打架时,他们常常会说 “我不睬你了”,因为这是对别人最严重的惩罚。
幼儿的身份感和自我认同来自他们的照料者,小孩子从小在父母的眼睛里看到自己,当他们看到妈妈看着自己眼神是关心的,充满爱的,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反过来,如果父母或老师经常用恶狠狠的眼神、淡漠的眼神、鄙视的眼神、责备的眼神看他们,自卑就会疯长。
建议
家长和老师都学点儿童心理学
徐勇医生说,避免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这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孩子会不断犯错,而老师和家长必须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否则当孩子调皮时,老师和家长很容易觉得 “孩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他们要学习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否则遇到问题很容易感到无助、愤怒、焦虑。
调查中,父母都表现出十分愿意接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训,紫薇幼儿园园长张爱莲表示,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教育观,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尊重幼儿,平时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注意对幼儿养教结合、爱严结合。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这是一份 “良心职业”,避免幼儿园发生隐性伤害,就需要老师提高师德师能,提高专业能力。
张园长说:“我们做这份课题,目的就是希望引起教育者、家长和全社会对隐性伤害的重视,同时,希望所有的老师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德能,同时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科学关爱孩子,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幼儿园开始关注老师的心理健康,利用拓展训练、旅游、谈心等各种方式来建立团队文化、疏导教师情绪。但很少有学校建立日常的让老师发泄、解决情绪问题的渠道,很大程度上这决定于学校领导是否愿意采取足够的措施帮助老师减压。比如一些企业向专业心理机构购买EAP (企业员工援助方案)服务,员工遇到心理或情绪问题,可以在隐私保密的前提下直接请教心理专家,解决问题。此外,中小学老师的晋升、荣誉、收入如果和成绩挂钩,老师压力增大,自然情绪不佳,容易出现简单化教育。
上一篇: 地震后儿童心理辅导应急手册
下一篇: 宝贝爱啃手指甲其实是缺少关心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六一儿童节又要排练舞蹈了,想要小班舞蹈视频 莹子 阅读人气:3
- 六一儿童节,有没有适合托班表演的节目,3岁左右。要... 阅读人气:6
- ...。现在园里实施两教轮保,从新学期开始就做保育工... yxm 阅读人气:438
- ...幼儿真的能主动喜欢,这样很可能就不需要外部奖励...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孩子上大班了,家长送完孩子迟迟不肯走,应该怎么办 我是一只兔子 阅读人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