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
作者:袁贵仁主编 来源:《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上传时间:2005-03-15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teaching) “支架”一词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这里,用以形象地说明教师与儿童之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理能力。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到,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的是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育者必须参与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去,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和必要的支持,激发其心理机能的运作和转化。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主要环节 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②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③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并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实质 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帮助儿童不断从借助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这里,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教育者有效的支架行为。
请看一位教师对幼儿建筑游戏“搭高速公路”的指导:几个男孩在搭建高速公路。我开着车停下来问:“我的车在哪里交费?”“对不起,还没建好呢,请过一会儿再来!”……我注意到他们只建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于是又问:“回来时我从哪里走?”孩子们一看不对劲儿,“哎呀!对面来的车要是也从这儿过,不是要撞上了吗!赶快在旁边建条反向的车道吧!”可是,建筑区已经没有地方了。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我在旁边出主意:“有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一查啊!”一句话提醒了他们。一位小朋友从一幅公路图片上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像建立交桥似的,搭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
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下产生,冲突在教师的提问下明朗化,教师的提问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的几个问题的确像一支架,把孩子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各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宜的应用场合与条件,它不仅与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有关,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联,一种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衡量一种教学方式应用得是否合适,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幼儿主动而且有效地学习。而且,多种方式的结合与互补,是比较适宜的。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主要环节 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②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③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并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实质 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帮助儿童不断从借助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这里,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教育者有效的支架行为。
请看一位教师对幼儿建筑游戏“搭高速公路”的指导:几个男孩在搭建高速公路。我开着车停下来问:“我的车在哪里交费?”“对不起,还没建好呢,请过一会儿再来!”……我注意到他们只建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于是又问:“回来时我从哪里走?”孩子们一看不对劲儿,“哎呀!对面来的车要是也从这儿过,不是要撞上了吗!赶快在旁边建条反向的车道吧!”可是,建筑区已经没有地方了。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我在旁边出主意:“有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一查啊!”一句话提醒了他们。一位小朋友从一幅公路图片上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像建立交桥似的,搭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
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下产生,冲突在教师的提问下明朗化,教师的提问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的几个问题的确像一支架,把孩子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各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宜的应用场合与条件,它不仅与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有关,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联,一种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衡量一种教学方式应用得是否合适,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幼儿主动而且有效地学习。而且,多种方式的结合与互补,是比较适宜的。
关键词:
师幼互动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相关文章
周排行
- 1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 2 当前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
- 3 幼儿园课程组织基本原则
- 4 亲水 会水 护水——幼儿园“水活动”...
- 5 幼儿教育观
- 6 幼儿园课程
- 7 单元主题活动
- 8 让游戏成为幼儿的生活常态——浅议...
- 9 幼儿园课程目标
- 10 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