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有弹性吗
作者: 来源:《幼儿教育》2007.5 上传时间:2007-07-09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松紧带、弹簧、蹦蹦床、乒乓球等材料,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引导幼儿区分弹性材料。一幼儿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另一幼儿立刻反驳道:“乒乓球没有弹性。”乒乓球究竟有没有弹性呢?教师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教师解释说,因为乒乓球弹起来时并未改变形状,所以乒乓球没有弹性。可那个幼儿坚持说乒乓球能弹那么高,就是有弹性。
我们知道,弹性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改变形状。在力消失后物体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幼儿团科学活动中,有的概念(如“弹性”“力”等)讲深了幼儿听不懂,讲浅了不科学、模糊。
您遇到过类似困惑吗?针对这种情况,您是怎样处理的呢?
科学概念的“深”“浅”之间
在本案例中,教师困惑于如何把弹性这个概念告诉幼儿。对此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幼儿是否需要获得科学概念,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由一个个概念构成的体系。幼儿在早期获得一些科学概念有利于他们构建科学概念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概念体系的建构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总目标,只能说概念体系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导引着幼儿科学概念学习的方向。
在众多的科学概念中,究竟哪些概念是幼儿需要获得的,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对此,我想首先要考虑的是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此确定那些处于概念体系基础部分的、幼儿拥有丰富经验并可探究的概念,至于掌握程度则要视概念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
就本案例而言,弹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建立在形变概念基础上,同时与弹性形变、弹力概念共同构成一个概念体系。我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叫做形变。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在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所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可见,这四个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幼儿是无法也无需理解的。因此,让幼儿区分哪些是弹性材料,哪些是非弹性材料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提供结构化的材料,在对等的实验条件下引导幼儿关注形变的整个过程,并以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形变过程。如,可引导幼儿观察乒乓球和橡皮泥球从同一高度落下,接触到水泥地面后反弹的高度(此反弹高度可看作形变的放大的外显表现)。教师也可引导幼儿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并尝试通过改变相关影响因素来改变实验结果,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如,在这一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种球落在水泥地、草地、沙地上不同的反弹高度,并尝试作出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形变、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弹力这些概念都以一种更加生动、丰富的形式被组织在整个活动中,并成为幼儿将来建构“弹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基础。
因此,不是说用科学术语表达的科学概念就是“深”,用日常语言解释的科学概念就是“浅”,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幼儿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科学。
(江苏南京 徐杰)
“模糊”未尝不可
相对于通常意义上客观化、理性化的科学,“儿童的科学”具有主观性、非理性的特点。儿童所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成人所指的抽象的、概括化的科学知识,而是具体的科学经验,是经验层次上的知识;“儿童的科学”是幼儿主动建构的,并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儿童的科学”是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们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理解客观现实。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主动建构科学概念。在幼儿期受到的及时、适宜的科学教育,会给幼儿的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早期的科学经验能为将来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提供具体而丰富的表象支持,增强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培养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科学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表述可能蕴藏着复杂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必须把握科学知识中的核心概念,酌情选取对幼儿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如果教师对于这些概念模糊不清或认为幼儿不能理解而有所松懈,那就无法给予幼儿正确、积极的引导,科学教育就成为漫无目的的摸索。
一方面,幼儿的科学认识往往来自生活经验和成人的讲述,所以其来源本身就可能不太科学;另一方面,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其认识常常并不符合事实,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幼稚理论”,他们的概念也被称为“迷思概念”。如果成人不关注幼儿自有的迷思概念并提供机会去更正它们,而只是习惯于告诉幼儿正确的概念,就会导致幼儿对科学概念的不理解。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也是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的,但他们难以把握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即使成人把这种关系抽象、提炼出来,用简单的语句告诉幼儿,也是难以被他们理解的,他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在他们看来更为合理。教师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引起其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寻求更加客观的解释,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体系。
当幼儿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时,教师应看到这闪光的一面,不要害怕幼儿产生“模糊”或不科学的理解。相反地,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充分表达不同的观点。如果现有的“模糊”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更加热情地投身于科学探究之中,那何尝不可呢?
(江苏南京 高燕)
把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启蒙性启蒙性
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启蒙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活动中如何把握“启蒙性”仍令很多教师困惑。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等三方面。就知识方面的目标来说,主要是引导幼儿获取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表象水平的初级科学概念。初级科学概念的获得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相吻合。随着幼儿经验的增长,初级科学概念经过不断的修正,有可能转变成真正的科学概念――对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联系此案例,笔者认为在实施科学教育时教师应有的态度是:
第一,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那位坚信“乒乓球有弹性”的幼儿其实是有他的道理的,他所形成的有关“弹性”的概念正是所谓的初级科学概念。
第二,准确把握知识点。我们虽无需将有关“弹性”的科学概念全盘传授给幼儿,但需要准确、全面地掌握“弹性”知识,以便从容面对各种问题。
针对此案例,笔者想给出如下具体建议:
第一,不向幼儿提供易产生歧义的操作材料。乒乓球这一材料极具迷惑性,在幼儿初次接触“弹性”概念时可不出现。
第二,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对比操作,概括不同材料的特点。
第三,在延伸活动中增加难度。教师让幼儿带着“乒乓球是否有弹性”的问题去探索,并寻找类似物体,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第四,讲解深度因人而异。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把握讲解的深浅程度。
(安徽芜湖 吴玲)
幼儿有自己的理论
研究表明,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有着朴素的理论。认为“乒乓球没有弹性”的幼儿肯定有他的理论,只是教师没有听取他的解释(或案例中没有呈现);坚持认为“乒乓球有弹性”的幼儿表现出对弹性的直觉认知,而且是接近科学的认知。
我认为在出现类似争执时,教师首先要接受幼儿有差异的观点。达克沃斯在《精彩观念的诞生》一书中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给幼儿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外在的冲突很可能引发幼儿内在的思想冲突。这时,教师要善于抛出一个“锚”,在“锚”和教学目标之间建立类比,让幼儿获得能反省、思考、支持概念的证据,促进幼儿理解概念。当然,引导幼儿掌握概念并不是最重要的,激发幼儿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一代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江苏南京 李秀敏)
将“舞台”留给孩子
其实乒乓球是有弹性的,它在落到地上的那一刻也发生了形变。只不过肉眼很难观察到。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要表述这样的概念确实不容易,但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将科学术语通过比喻或讲故事的方式转述给幼儿,甚至可以画一些示意图以及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幼儿亲眼看到整个过程,以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控制或未预设的情境,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将舞台留给幼儿,让他们在“做中学”。尤其是当幼儿由于意见不统一而产生“冲突”时,教师更应抓住契机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直接讲解更具有吸引力。
(江苏南京 陈莉)
科学≠知识
由案例中教师的困惑可以看出,教师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等同于成人学科学的过程,总觉得不告诉幼儿点什么,心里不踏实。其实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能力与方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让他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让幼儿自愿组成正反两方,分别说明理由,并用实际操作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如果幼儿说不清,教师可以启发幼儿:仔细想一想,你是怎么知道乒乓球是有弹性的?又是怎么知道松紧带、弹簧是有弹性的?方法一样吗?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们不仅可以获得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养成用事实说话、不盲从、敢于怀疑与想象、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等良好品质,这将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幸福。
(江苏淮安 丁霞)
适时引导
首先,教师可顺着幼儿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如此,既尊重了幼儿的不同观点,又促使幼儿带着问题再次探索。
其次,教师可支持、鼓励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便于操作、比较的活动,如让幼儿探索乒乓球作用于水泥地面、木头地面、海绵垫、凹凸物体面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最后,教师可帮助幼儿把获得的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拍打硬物时为什么手会疼,让幼儿知道力的相互作用。
(浙江宁波 杨雷飞)
不能顾此失彼
科学不仅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还包括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态度。我们知道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通过感知、理解表象认识世界,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要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应重视幼儿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心理过程,而非强制让幼儿接受抽象的知识,否则只会影响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应该清楚,科学知识无法一厢情愿地复制到幼儿头脑中,只有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在引导幼儿形成科学概念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千万不能只顾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方法,而忽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浙江绍兴 金锣楠)
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当幼儿生成问题时,教师能否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得到深入探究的关键。如果我碰上类似问题,我会采用另一种方式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理解科学概念。
首先,我会让幼儿在晨间活动时间学拍乒乓球,从中感受乒乓球的“运动”特征,初步了解乒乓球的弹跳现象。接着,让幼儿模仿乒乓球,在被教师“拍打”后做弹跳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示范拍球,让球忽高忽低,最后自然停下。然后,引导幼儿用拍手动作来表现乒乓球的弹跳状态及其节奏变化。例如,表现球弹得高时,拍手声音强,反之则弱。在乒乓球即将停下时声音节奏加快,让幼儿轻轻合着乒乓球弹跳的节奏拍手。为了引导幼儿形象地表现乒乓球的运动状态,教师还可以弹奏一段音乐,让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乒乓球时高时低、最后慢慢停止的过程,如举手、跳跃、下蹲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我们都是乒乓球,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跳跳跳,跳跳跳,我们是快乐的乒乓球)边做模仿游戏。幼儿可以两两合作,一人拍另一人的肩膀、手臂等处,另一人根据所拍力量的大小做相应幅度的弹跳动作。
如果幼儿感兴趣,教师还可以自编活泼跳跃的歌曲《快乐的乒乓球》:“乒乓,乒乓,我是一个乒乓球,常在地上东奔又西走。让我们一起做朋友,乒乓,乒乓,快乐拥有。“并让幼儿据此创编各种表现乒乓球的动作,表现歌曲愉快的情绪。
(浙江杭州 张尉强)
应对科学素养不足的策略
面对教师科学素养不足的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一是“临场”应对策略。当幼儿的探索结果和临场反应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没有能力以适当的方式回应时,教师不应忽略或转移问题,也不应拘泥于原计划,而应让幼儿大胆猜想和假设,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肯定孩子们的“大胆假设”后应提出“小心求证”的要求:“乒乓球有没有弹性呢?谁的看法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继续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积极思考和大胆表达的愿望,也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作了铺垫。
二是“充电”应对策略。教师在组织类似活动前应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资源库”。教师还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预测活动中幼儿可能会有的表现和反应,并设想几种指导策略作为“备选路径”。万一幼儿的反应不在预计范围之内,教师可以灵活改变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是“资源利用”应对策略。在现有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挖掘、利用当地资源。如邀请幼儿家长和社区中的科技工作者、附近高校的学生等直接参与或帮助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福建泉州 许琼华)
三言两语
如果教师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重在引导幼儿亲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应把幼儿发起的突发事件当作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幼儿的争论不是破坏教学计划的“意外”,而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他们在建构新概念时与原有概念产生冲突,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可供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接住幼儿抛来的“球”,给予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河南开封 张一楠)
我们应把幼儿科学教育定位在经验性知识的获得上,而不是科学概念的获得上,并设法让幼儿操作那些能明显反映事物特征及其关系的有意义的材料。一方面,幼儿由于受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他们只能获得有关经验性知识。另一方面,经验性知识是幼儿在与有意义的操作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有意义的材料能物化适宜的教育目标。这个教育目标既是我们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该年龄段幼儿能够获得的。
(北京 余燕)
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仔细推敲活动内容。遇到有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先了解个别幼儿理解、接受这一知识点的情况,将其作为设计活动的重要依据。
(甘肃华亭 尚玉琴)
材料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如果提供的材料难度过大,幼儿理解不了,就容易放弃;如果提供的材料太简单,幼儿就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材料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发展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探索积极性。
(浙江宁波 苏静)
首先,我认为这一内容放在大班更合适。教师在活动前最好能进行一些知识上的准备,使自己的解释更具科学性,而且“深入浅出”。
其次,教师要倾听并记录幼儿的争议,不要急于判定对错。教师还要善于在“僵局”中扮演好引导者,鼓励幼儿探究。
(上海 张 慧)
教师不宜马上给出答案,而应鼓励幼儿充分讨论。为了说服对方,幼儿一定会努力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运用合适的语言加以表达,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倾听对方的意见。在这个观点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倾听、反应、思维、语言能力等都将得到发展。
(江苏苏州 刘桔)
我会在活动前认真查找有关资料。活动中,一旦出现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我会对孩子们说:“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吗?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好吗?”使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保护。
(山西长治 付学平)
编辑:cicy
上一篇: 对小班主题活动中幼儿记录的指导
下一篇: 保育小智慧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我们要做个教玩具以“文明城市”为主题,请问大家有什么... 花花 阅读人气:18
- 请问有招生方案吗?大家暑假里都怎样搞招生呀? 小木 阅读人气:373
- 亲们,有什么在课上认识成语的游戏吗 小樱桃 阅读人气:7
- 您好,我想问一下小中大班的教材是什么版本,有专门渠... 李铭泽 阅读人气:6
- 全班男女一起跳的舞蹈,老师们有什么舞蹈推荐吗? ya 阅读人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