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画欣赏活动中的提问重点
作者:马阿芬 来源:福建长泰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09-09-20
每一幅名画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时,应分析其绘画风格,明确欣赏重点。其中适宜的提问可以调动幼儿参与名画欣赏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领会名画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提高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以作品的内容为欣赏重点
作品一:莱顿的《缠线》
这幅画画了一对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扭动着身体,全神贯注地配合着母亲,一脸稚气。画面近处的人物优雅安详,远处的自然风光恬静美丽,而黄色的主色调则体现了温暖和谐的气氛。在欣赏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
幼:有两个女的在绕毛线。
幼:我看到了山和大海。
师:嗯,这是远处的东西。
幼:远处还有沙滩、地。
师:还有什么?
幼:有个阿姨坐在椅子上,旁边有一个箩筐,里面有一些还没有缠好的毛线。
幼:地上也有毛线球。
师:你们看得很仔细,这是近处的东西。
师:画上两个人动作怎样,心情又怎样?
幼:很快乐,很开心。
幼:阿姨坐着,很舒服。那个站着的小女孩光着脚,不用弯腰,也很舒服。
师:你感觉这幅画里的天气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画上两个人动作怎样,心情又怎样”等问题引入,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所反映的事物,聚焦作品内容有序表达,充分交流。那么,为什么针对这幅作品,教师要如此提问呢?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作品《缠线》描绘了有一定背景和情节的人物形象,遵循了崇尚理性、崇尚技巧,重在再现、重在写实的古典绘画法则。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意境。
类似《缠线》这样的作品在名画中并不少见,像米勒的《拾穗者》、米莱的《盲女》等,它们写实、具象,是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美好、典型事物形象的再创造。这样的作品往往以栩栩如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情节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这类绘画作品时可以把内容作为重点。
二、以作品的表现形式为欣赏重点
虽然大部分名画是画家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事件的再创造,具有写实的特点,但也有许多名画很抽象,是各种线条、颜色、形状等形式要素的巧妙组合。在这类作品中,有的突出构图,有的突出色彩,有的突出线条,等等,因此教师组织幼儿欣赏时提问的重点会有所不同。
作品二: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这幅画表现的是美国纽约的一个夜晚,画面上有许多黄线代表百老汇纵横交错的道路,分散于整幅中的红、黄、蓝三色小色块则代表闪烁的霓虹灯,两边许多较大的色块代表高楼,中间是穿行的汽车。因为画家是边听爵士乐边创作的,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如,画家用水平线和垂直线象征街道又象征五线谱,用大大小小的方块象征建筑物又象征音乐中的节奏特征,红、黄、蓝的小色块既象征霓虹灯又象征高、中、低音。它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气息,体现了蒙德里安所主张的“居住——街道——都市”调和统一的构想。组织该活动时,教师在引入话题后便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然后这样引导。
师:图中有什么样的图形?
幼:长方形/四边形……
师:它们大小相同吗?
幼:有的大,有的小。
师:大的主要在什么地方?小的主要在什么地方?
师:这些大小不同的格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幼:这些格子像一家一家的商店。
幼:许多格子像彩灯。
从以上提问可以看出,教师试图引导幼儿把自己的经验投射到画面的构图上。幼儿从画面中各种色彩、图形的布局联想到直角相交的十字路口、沿街分布的商店和彩灯,仿佛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感受到爵士乐活泼生动的节奏。在活动中,教师还通过遮盖某一色块,让幼儿与原作对比,感受作品中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进而体验整个画面和谐、均衡的美。
像《百老汇的爵士乐》这样的作品在名画中有不少,如波洛克的《会聚:第十号》,它的造型极其简化、单纯,但构图巧妙。对于这样的作品,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时不妨以“图中有什么样的图形”“它们大小相同吗”“哪些离我们比较远,哪些比较近"等问题为重点进行引导。
作品三:米罗的《夜景》
画家以漫不经心的笔触在画布上自由弯曲、伸展游动,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深度的要求。血红色或古蓝色的各种形状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间的黑点、黑团、黑块像爆炸时四溅的宇宙流星,描绘了一幅给人无限遐想的夜空图。这幅画的特点是线条简单,只有几种单色——黑、蓝、红、黄、绿,精心安排的单色背景给人幽默风趣、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时是这样引导的。
师:画上的背景用了什么颜色?
幼:黑色。
师:黑色让你有什么感觉?
幼:感觉很暗,像晚上。
师:那画上其他内容用了什么颜色?
幼:红色、黄色……
师:它们让你有什么感觉?
幼:感觉很亮、很突出、很漂亮,它们是暖色。
师:那前面说的黑色是什么色?
幼:冷色。
师:这幅画背景用了冷色,其他东西用了暖色,画家采用了冷暖色对比的方法。
色彩被称为“感情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像米罗的《夜景》一样,许多美术大师的作品如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蒙德里安的《红色风车》等,最显著的艺术语言就是颜色。它们或用色鲜艳,或冷暖色搭配,表达着画家的内心感受,诠释着画家对美的理解,并给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这类抽象作品时,就可将色彩作为重点,用“画里用了些什么颜色”“你喜欢这些颜色吗.为什么”“这些颜色让你有什么感觉”等问题进行引导,以帮助幼儿逐渐建构起关于色彩这一形式要素的相关经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及表现能力。
同样,绘画作品中的线条也饱含着丰富的表现力,借助线条的细腻变化,画家的笔触鲜明而美妙。如,凡·高的《星月夜》呈现了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碎碎的短线。画家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富有动感的、波浪般连续不断的、急速流动的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球,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另外,康定斯基的《抒情诗》也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别以长长的直线、短短的直线和起伏的波浪线来表现作品的音乐性。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这类作品时,可用“画上有些什么线条”“这些线条用在什么地方”“它们给人以什么感觉”等问题为重点进行引导。
三、以作品的整体感觉为欣赏重点
作品四:蒙克的《呐喊》
这幅画的主体是一个变了形的正蒙着耳朵尖叫的人,他(她)性别不清,青绿色的脑袋上毛发全无,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他(她)瘦骨嶙峋,衣着不清。空中是如同火烧一般的晚霞,远处是扭动旋转着的海岸风景。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既躁动不安又孤独恐慌,把现代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以及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组织幼儿欣赏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幼:(用手捂住嘴巴,瞪大眼睛)啊!
幼:(皱着眉头)很可怕。
幼:(身体向后缩)鬼!
师:还有什么感觉?
幼:(用手作呼号状,表情紧张,声音很响)他好像要发疯了,说:“快来救救我呀!”他很害怕。
幼:(嘴巴张得很大)他在喊:“啊!啊!”
……
在这幅画中,强烈的色彩感和极度失真扭曲的人物构成的整体感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触动,所以欣赏这幅画的重点既不在内容,也不在构图、色彩、线条等基本元素,而在于以上众多元素构成的整体效果。教师可用“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觉”等问题进行引导,以达到整体理解画面意境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名画时可聚焦内容、表现形式、整体感觉等,通过有效的提问使幼儿理解作品,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编辑:cicy
上一篇: 幼儿园英语儿歌教学方法
下一篇: 幼儿园教学方法:托儿咬人现象例析及对策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美工区属于什么性质区域(探索性,表现性还是欣赏性) 美妙 阅读人气:7
- 小班幼儿新鲜感维持不久是什么原因?家长提问该如何回... LaJJuio 阅读人气:36
- ...到男神、女神这些字眼,决定也来无聊一把,说说你... 哈尼 阅读人气:327
- ... 2016年我走上了幼儿教育行列,做为一个新手上路,...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第一次代中班!第一天怎么组织活动!组织什么活动? 面具爱人 阅读人气: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