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墙饰布置”的园本教研——让农村幼儿教师在辩论中成长
作者:陈晕 来源:江苏省如皋市戴庄镇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09-09-25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也请不来专家进行专业的引领。我们的园本教研就是组织教师对一个个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辩论。也许,我们发现的问题还很幼稚;也许,我们的观念还不够前沿,但是,我们在辩论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以下所记载的是我园关于“墙饰布置”的园本教研过程。
第一阶段:墙饰该由谁布置
一、发现问题
幼儿园星级年级组评比,每个班总体上都做得非常好,唯一拉开差距的就是各班墙饰的不同:有的班级布置得非常精致漂亮,有的则比较粗糙。究竟谁应该得分高呢?教师分成两派,各有理由:“漂亮的墙饰都是老师布置的,我们是孩子自己动手的,凭什么他们得高分?”“墙饰,墙的装饰,也是一种艺术,如果不美、不漂亮那还能叫墙饰?还能对幼儿起到美的熏陶吗?”
墙面环境的创设直接受教师教育观的影响,因此,我们把这个问题专门提出来,试图通过大家的共同探索、交流、反思,寻求共识,达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目的。
二、辩论过程
唯美派:我们的墙饰作品体现了儿童化、艺术化、美观化的标准,幼儿生活在美的环境里,心情愉快,各方面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唯实派:幼儿才是环境的主人,教师创造的墙饰再美,也与幼儿无关,幼儿是局外人、是旁观者,他们只能看不能摸。我们的墙饰全是幼儿自己的作品,幼儿的自豪感、主人翁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唯美派:你们说得有道理。不过,让幼儿从小生活在粗糙的环境中,说不定,幼儿的审美观会被引向误区的。如果你们的作品能再美一点就更好了。
唯实派:对呀,你们班那些美的墙饰如果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那就能体现出新的教育观了。
业务园长小结:
这其实是“以幼儿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关系在教育实践中的真实体现。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在墙饰的创设过程中,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这不容置疑。同时,教师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不仅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而且,应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引导幼儿主动发展。
三、形成策略
以利用幼儿的作品装饰墙面为例,教师不能一贴了之,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修饰、再加工,使之成为独特的、带有幼儿年龄特点的、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1.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的作品变得美丽、漂亮。如同样用幼儿画的“吹泡泡”作品布置墙面,一班的老师让幼儿直接在白纸上作画;二班老师先把画纸剪成了金鱼缸形象,在边上涂上好看的颜色,再发给幼儿,用前后两种作品布置墙面,效果自然大相径庭。
2.将幼儿作品与教师作品进行和谐组合。如果把幼儿的作品比喻成一堆散落的珍珠,那么教师的作品就是串起珍珠的红丝线,虽然躲在珍珠里面,却是对幼儿作品的提炼,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如幼儿折了小鸟,教师就搭风铃架,把小鸟串成一串串风铃;幼儿画了各种“我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就剪一些小草、树木,让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草地、林间奔跑。教师用自己的作品对幼儿作品作补充、支持、延伸,能大大美化墙饰。
3.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艺术化的整理、加工、组合。如将幼儿的绘画作品放进长方形塑料袋,挂在衣架上,一组组排列起来,就变成了以衣架为屋顶、幼儿绘画作品为墙面的一幢彩色组合楼,既别具一格,又非常有美感。新年到了,幼儿制作了龙灯,教师把它们呈放射状贴在墙上,因为五颜六色、有凸有凹,看起来就像大焰火,和庆新年的气氛非常吻合。
第二阶段:布置好的墙饰能不能碰
一、发现问题
一个月过去了,随着“什么是好的墙饰”共识的达成,越来越多的教师让幼儿成为墙饰布置的主人。可是,问题又来了:有的班级墙饰保存得很好,到一个主题活动结束时还像新的一样,有的班级墙饰则丁丁挂挂的,很不美观。问教师,原来是“孩子自己做的,喜欢得不得了,总忍不住去看看、摸摸,很快就坏了”。那么,布置好的墙饰能不能让幼儿去碰呢?
二、辩论过程
可碰派:墙饰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对墙饰产生兴趣,是好事,我们应该鼓励。如果连碰一下都不让,还谈什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幼儿为主体?坏了,可以换新的,让幼儿处在不断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岂不更好。
不可碰派: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纲要》要求“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别人的作品随便就碰坏了,不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吗?
可碰派:是呀,习惯当然重要,学会尊重别人也是应该的,可不能以牺牲幼儿的发展作为代价。
不可碰派:能不能既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呢?
业务园长的小结:
幼儿还处于他律阶段,有时即使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也不能控制自己,我们强制性地不许幼儿去碰墙饰,不仅限制了幼儿的发展,而且是有悖幼儿年龄特点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促进幼儿从他律向自律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幼儿在尊重别人作品的前提下触摸作品,对幼儿既有限制,又有放手。
三、形成策略
1.教师们经过多次探究,将墙饰分为操作区和非操作区。幼儿只能看的图片、作品等,张贴于墙面稍高的地方,为非操作区;幼儿可以动手玩的、方便更换的图片等陈列在墙面下方,为操作区。
2.为了让幼儿识别哪些是操作区,哪些是非操作区,教师组织幼儿为两个区域分别做了不同的标记。这些标记各班都不相同,班上幼儿知道就行。
3.教师对幼儿做出规定:操作区的作品可以尽情地去玩、去研究,非操作区的作品是用来欣赏的,不可以碰。因为有了可以操作的地方,幼儿碰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对那些不可碰的即使有好奇,也能克制住自己。
编辑:cicy
上一篇: 园本教研,让研究走向生动、多元和幸福
下一篇: 用策略研究的方法评析教学活动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儿园中慢慢积累的,所以在这两年中我学习到的更多...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事情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想让你的种子能够在健...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教子育儿手记,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一本讲述孩子...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师看在眼里,心灵也受震撼:孩子们“关爱生命”的思...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
- 谁知道关于昆虫主题能在美工区投放些什么材料呢 嶸嶸XI 阅读人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