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学活动步骤有效性的反思
作者:孙琴干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09-10-07
为了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人们往往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师幼互动等方面寻求答案,而很少涉及教学步骤。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反思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步骤的有效性。
[案例一:街上的行人]
“街上的行人”是一个中班上学期的绘画活动,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以启发式谈话导入活动。
师:前几天,老师带小朋友去街上观察,看到许多人在街上行走。我们把正在街上行走的人叫做行人,他们中有男人、女人,有老人,还有孩子。看一看他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他们去干什么。
师(小结):这些行人高矮、胖瘦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手里拿的东西不一样,走路的姿态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
2.引导幼儿观察正面、背面人物。
教师请幼儿观察正面、背面人物,并适当讲解:从正面可以看到人的脸及其五官、衣服的前面及其扣子等,从背面只能看到人的后脑勺、衣服后面和脚后跟。
3.交代要求,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街上的行人”。
师:这幅画画了大街和少量行人。等一下也要请你们画街上的行人。你们画前要先想一想是画正面人还是背面人,是画大人还是小孩,他们的发型、服装是怎样的。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导幼儿在操作材料上画出正面人和背面人的主要特征,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及其姿态;帮助能力差的幼儿画出人物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
5.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案例二:人群]
“人群”这一活动节选自瑞吉欧的一个项目活动,其中的一个绘画活动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教师组织幼儿谈论、交流、分享假期的生活经验。
2.在幼儿交流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将话题聚焦于“人群”这一主题。
3.幼儿对“人群”这一主题充分讨论后,教师要求幼儿画出他们说的“人群”。
4.教师发现幼儿画的“人群”与他们口头的描述不一样,即幼儿在描述“人群”时说到有朝各个方向走的人,而画的人都是向前走的。于是,教师让幼儿重新听一听他们先前的讨论录音,再看看他们自己的画。在听和看的对比过程中,幼儿意识到原来他们只会画正面的人,不会画背面、侧面的人,至此表现出想学习画背面人和侧面人的强烈愿望。
5.教师让一个幼儿站在活动室中间,其他幼儿从不同角度对他进行观察,并且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画出他所处的位置和体态。
6.延伸活动。
(1)为了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教师让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从不同的场合和背景中研究人的姿态,重点从背面和侧面进行观察、研究,鼓励幼儿用铁丝、黏土和绘画等各种方式展现他们所看到的人的背面和侧面。
(2)最后,教师还把幼儿带到幼儿园外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群,介入人群,感受人群,表达人群。
以上是对两个美术教学活动步骤的简介。虽然“街上的行人”(以下简称“行人”)与“人群”这两个主题的内容相近,都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但两者无论是在主题的预成与生成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本文并不对这些方面作一一阐述,只就两者的教学步骤作出对比与分析。就年龄阶段而言,“行人”是中班幼儿的活动,“人群”对应的年龄阶段不详;就课程组织形式而言,“行人”是典型的学科领域活动,“人群”是典型的项目活动。但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活动,无论采取何种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的实施都将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步骤中。
1.从教学步骤的顺序来看
所谓教学步骤的顺序是指教学环节在次序上的先后。“行人”与“人群”这两个活动教学步骤的顺序大致相同:①引出主题,组织幼儿交流已有经验;②帮助幼儿学习新的经验;③结束活动。这种教学顺序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2.从教学步骤的数限来看
所谓教学步骤的数限是指教学环节在数量上的多少。在“行人”和“人群”这两个活动中,一开始都是教师先组织幼儿交流与主题相关的已有经验,但接下来两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步骤。在“行人”这个活动中,教师接着组织幼儿观察正面、背面人物的特征,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并在最后作简要点评。而在“人群”这个活动中,教师并不急于让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的特征,而是先提供材料让幼儿作画。在发现幼儿的绘画内容和讲述不一致时,教师也不是直接指出幼儿的问题,而是让幼儿重听以前讨论的录音,再对照自己的画进行讨论。进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自己只会画正面的人,不会画背面、侧面的人。于是幼儿强烈要求学习从不同角度画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安排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的特征,并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显然,就教学环节的数量而言,“人群”比“行人”多了两个步骤,即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人物特征之前先让幼儿将自己说的画出来,然后启发幼儿发现自己的“所说”与“所画”的差别。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已有发展水平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如何了解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呢?除了阅读与幼儿心理发展相关的书籍,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像“人群”这个活动的做法了。在幼儿口头交流后,教师直接提供材料让幼儿作画,这样幼儿对这个主题的绘画发展水平便一目了然。教师对幼儿已有绘画水平的准确把握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而在“行人”这个活动中。尽管教师也组织幼儿进行了相关主题的经验交流,但并没有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对幼儿在这方面的绘画能力发展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种脱离幼儿已有发展水平的教学,要么使幼儿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要么使幼儿生吞活剥地去学新的经验,总之都是对幼儿宝贵时间的浪费,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另外,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发展”主要指认知结构的变化。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变化既有量的增大,更有质的改变。前者表现为同化过程,即“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同化的结果使结构得到强化;后者表现为顺应的过程,即“结构受到它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顺应的结果使结构发生质变。在皮亚杰看来,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应,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在“人群”这一活动中,幼儿的认知结构经历了顺应过程。教师在了解了幼儿对于这一主题的绘画发展水平之后,并没有急于教给幼儿,而是设法激起幼儿的认知冲突,然后让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表现出了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而在“行人”这一活动中,幼儿的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同化的过程中,教师虽然也有指导,但并没有激起幼儿的认知冲突,这种指导只能使幼儿的经验在量的范围内叠加,无法实现质的突破,幼儿的绘画能力只是他们已有水平的展现,并没能通过活动的开展得到提升。
3.从教学步骤的时限来看
所谓教学步骤的时限是指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布。“行人”这一中班活动一般为25~30分钟,所以每一步骤的时间分布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人群”这一活动持续了至少一周,这就使得每一步骤的实施都有充分的时间来保证。
在“行人”这一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经验之后,急于引导幼儿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的特征;在幼儿匆匆观察之后,教师又赶紧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致使幼儿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知、体验、表达。这样幼儿的学习只能似蜻蜒点水,浮于表面,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育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在“人群”这一活动中,幼儿之所以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地学习,是因为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感知、体验、表达。教师不仅让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的特征,还带着幼儿到幼儿园外,从高处、远处、近处等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人群,到户外体验、感受人群,在班里扮演人群,用绘画、剪贴、黏土捏制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群……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习得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教学步骤的对比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若想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步骤。就教学步骤的顺序而言,教师应当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幼儿学习新的经验。就教学步骤的数限而言。教师在让幼儿学习新经验之前不妨先提供机会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已有经验,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法激起幼儿的认知冲突,让幼儿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调动幼儿的内在学习动力,给予幼儿有的放矢的指导。就教学步骤的时限而言,教师不应盲目追求效率,匆忙走过场,而应让幼儿在充分感知、体验、表达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富有成效的学习。教育往往直是慢,曲是捷;曲则进启,直入不化。对育人而言,看似效率高的做法有时却收效甚微,而看似效率低的做法有时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编辑:cicy
上一篇: “配插图”活动形式的探讨
下一篇: 从幼儿绘画过程看幼儿的学习方式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仅仅只限于开展我们的科学活动,还可以进行音乐活...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教育反思应该怎么写,从哪几方面?注:一名刚带小班的... 总有刁民想篡位 阅读人气:36
- 谁教我写反思? 空城 阅读人气:4
- ... 9、找到“超能幼师征稿”圈子,点进来。重复上述2-7... 师乐汇 阅读人气:774
- 期末了,综合课的教案我还是写不来,美术,健康,音乐... 默沫 阅读人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