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逗牛》谈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作者:许蕾 来源:陕西西安文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上传时间:2010-01-18
在一次大班打击乐活动中,教师敲击大鼓发出轻重快慢的声音,请幼儿听鼓声用动作表达感受。刚开始幼儿还可以根据鼓声的强音用动作表现狗熊或大象笨重的样子,可是老师并没有对幼儿的表现做客观的评价,而是泛泛地赞美他们做得很好。接下来孩子们就认为他们无论怎样做都能得到老师的赞美,于是孩子们从开始的想像和动作与鼓声有一定联系,逐渐变得不加思考地随意说和随意做动作。孩子们只求和别人说的与做的不一样,而不再听老师鼓声的变化,最后他们自顾自地开始自由走动并围到老师身边,局面变得难以控制。
以上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由于孩子们过度兴奋造成的混乱,让老师们颇为头疼。我们知道,对于音乐活动的参与必须强调活动目的的指向性,幼儿在进行音乐参与时要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怎么做才是好的。所以,音乐参与的本质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孩子们的过度兴奋往往源于他们将无意识或本能的行为代替了这种有意识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反映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教师的指令不明确或指导策略的无效,造成幼儿的关注点没有在音乐本身而转移到其他地方,导致了幼儿没有明确自我发展目的、盲目追求浅层次快乐的混乱的活动状态。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重视语言或动作对音乐的“翻译”,没有帮助幼儿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及主动探索不同音响所组成的音乐语言的学习素养。因此,只有加强教师对音乐活动的有效指导,才能使音乐活动深入地进行下去,真正帮助幼儿获得审美感动。那怎样才是教师进行的有效指导呢?下面将结合音乐活动《逗牛》来具体谈一谈。
《逗牛》是一节大班的舞蹈游戏活动,活动采用周杰伦的歌曲《牛仔很忙》作为音乐材料,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游戏“丢手绢”来帮助幼儿熟悉音乐结构,进而学习一段双圈集体舞。
第一阶段:通过“丢手绢”的游戏熟悉音乐《牛仔很忙》。
首先教师向幼儿完整示范游戏玩法,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游戏是怎样玩的,接着老师当牛仔,和幼儿一起在音乐中玩“丢手绢”的游戏。
有效指导一:
严谨的结构是保证音乐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像盖房子一样,是应该有严谨的结构的。从什么地方搭建、怎么搭建,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组织。面对教学中的音乐材料,教师首先应该审视材料中蕴涵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应该思考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该材料中的审美含义;最后,必须慎重地推敲——何种程度上操作,才能使这些具有审美含义的知识与技能对幼儿产生有意义的挑战。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入手,逐渐展开。但要注意的是,每一个环节都要像上台阶一样,不能跨度太大,这里需要教师换位思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特点设计细致严谨的教学环节。《逗牛》的这个环节即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需要通过“丢手绢”的游戏来熟悉音乐的三段体结构(第一段音乐中一名幼儿当牛仔找朋友,其他幼儿围成圆圈当小牛;第二段音乐中“牛仔”将手绢丢在一位幼儿的后面,这名幼儿追“牛仔”;第三段音乐中,输的幼儿被请进圆圈内,大家一起做动作鼓励他,然后音乐反复游戏继续)。教师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玩了一遍游戏,接着选出一名幼儿当牛仔玩“丢手绢”的游戏。在游戏中出现了幼儿没有注意音乐的段落在追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开始有些不知所措,教师没有告诉幼儿正确答案,而是要求所有幼儿讨论,通过回忆把正确答案找出来;并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必须仔细听音乐,才能将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并在幼儿的要求下,将做错的地方再在音乐中做一遍。这样的提问和讨论帮助幼儿发现了问题,并自己来谋求解决。这不仅帮助幼儿在学习中建立了主体意识,而且将“内隐”的混沌的感性经验通过思考、再练习的方式,“外显”为比较清晰的理性经验。让幼儿“见”着的音乐内容主要是以身体动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整个过程在听音乐的同时让幼儿用身体动作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和再现音乐的内容。
第二阶段:在前面游戏的基础上学习集体舞。
当幼儿学会在音乐中玩“丢手绢”的游戏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圆圈中扮演小牛的幼儿在第一段音乐中两人一组,根据音乐的四个乐句要做出相互打招呼、拍手等四个动作;第二段音乐中“小牛”要原地蹲下用手蒙住眼睛,“牛仔”将手绢放在其中一个幼儿的身后……第三段音乐同前面。
2.教师引导幼儿在第一段音乐中学习交换舞伴的方法,将以前学习过的“找朋友”的游戏经验迁移到这里。
有效指导二:
让幼儿在秩序中进一步精确对音乐的体验
这个部分难度上比上一个环节大大增加,我们发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设计首先是在幼儿对音乐乐段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对乐句的精确听辨中。这里教师的策略是将四个乐句配上四个与游戏相应的动作,如果孩子掌握不好,就无法进入下一个交换舞伴的环节,因此,孩子们必须严格按照音乐的进行来控制自己的动作。虽然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多次错误,但教师利用音乐的乐句要与动作匹配就必须倾听音乐,并且不断请幼儿进行反省,找出自己的错误(大多数出错的情况都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住乐句的结尾),这一策略有效地帮助幼儿掌握了这个难点。甚至后来加入了一位客人老师,由于新加入的老师还不很熟悉音乐,在交换舞伴时出现了有的孩子在乐段结束时没有及时换伴的情况,由于大家都非常仔细地听音乐,这样的情况很快就被主动地纠正了,游戏并没有停止。由此可见,人的本性是追求秩序感的。由此也可以理解一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出现混乱局面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师的“对立”或“高压”的态度、行为,造成幼儿“寻求有秩序地生存的本性”得不到满足,而又找不到解决困惑的出路,因而盲目地陷入与教师以及与“秩序”对立的恶性循环,这样幼儿因其他非音乐兴趣所引起的混乱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分析音乐材料中的音乐元素,找出其中最需要幼儿感受的部分,并在活动的实施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将“教”的策略转化为“学”的策略,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音乐经验的积累。
有效指导三:
在高结构化的活动中,适时的评价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观察该课例活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高结构化的音乐活动中,幼儿不仅在游戏中能够比较轻松,而且参与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表现出对音乐的认真和专注。在活动当中,教师创设大量的机会帮助幼儿使用自己的头脑来评价自己,在评价中认识自己、质疑自己、批判自己、调整自己,并不断在评价的基础上超越自己。教师尤其突出了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以及幼儿的自我评价,幼儿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矫正,从而帮助其在活动中获得了积极探索的动力和对游戏始终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的关注从浅层次的感受逐渐到深层次的精细注意。特别是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示范,而是在对幼儿的评价和幼儿的自我评价中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和成长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了。
《逗牛》活动也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活动中幼儿动作的优美或标准并不是活动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教师怎样通过活动让幼儿获得对音乐要素的基本体验,即帮助幼儿积累音乐经验,而这对幼儿以后能否理解和喜爱音乐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活动设计中游戏的很多体验和舞蹈的动作必须靠倾听音乐来完成,这使幼儿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锻炼了聆听音乐的能力,建立起倾听音乐的习惯,并逐渐把这种习惯内化为一种对音乐敏锐的感受能力。同时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始终是一位帮助者,她所给出的问题和实施的活动方案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主动学习。正是由于教师始终关注幼儿的学习状况,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编辑:cicy
上一篇: 活动产生的“副作用”
下一篇: 尝试指导不同个性孩子绘画的方法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种植园地不仅仅只限于开展我们的科学活动,还可以...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包揽了主题墙制作的所有。有一次我们在评班级主题...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手上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深刻的感受。第一知道...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蛋体验”——增进幼儿社会情感 : 内容概要:根据近期...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
- ...,是他们自己发现学习新事物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价值...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