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
作者:庞青 来源:重庆市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11-0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的全面推进,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稳步顺利进行,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园本教研应运而生。园本教研的价值取向是立足园本、研究实际问题、提高执教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园本教研已经成为幼儿园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其中有效适宜的园本教研制度是推进园本教研顺利开展的基础和条件。我园园本教研制度如同其他校园的教研制度一样经历了初创期,目前正在进入调整期。重新审视当前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园园本教研制度,提升园本教研质量,形成园本教研文化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十分紧迫和必要。
回顾、反思我园现有的园本教研制度从形成到执行的过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定制度的主体单一、教研制度缺乏“园本”性、缺乏监督和落实、园本教研多项制度之间缺乏整合、教研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缺乏联通、制度建设缺乏文化渗透等。针对以上问题,我园进行了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关注教师发展为本,确立制度价值取向
幼儿园管理者应摒弃过去所认为的,制度是由管理者制定的,是标准的章程,是约束教师行为的等价值认识,认真学习《纲要》精神以及当前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先进思想及理念,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制度是为人而设,而非人为制度而设”的价值取向,避免制度建设以权为本,全凭领导主观决定;避免制度建设过于章程化,见章不见人;避免制度建设过于考评化,简单地与考评结果挂钩。
我园在充分认识制度的价值取向后,积极关注制度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在教师中开展“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之我见”大讨论,教师们通过查找学习资料,学习相关信息,反思教研过程,针对幼儿园教研组提出的4个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达成共识,包括:园本教研制度保障教研工作顺利推进,有存在的必要性;园本教研制度不仅仅是约束,更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园本教研制度应该是一个有序规范的整体;园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应针对教研问题和教师问题,是为教师的需要而设。
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我园从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等管理层到普通教师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在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有了不同的角度和新的高度,思想认识的变化对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民主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程序
1.自下而上查找问题
制度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也是制定制度的主体,只有让教师真正认识到问题,并拥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愿望,有制度保障问题解决的需要,制度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呈现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首要是考虑教师的需要和想法,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坚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而非单一的“上令下行”。
基于大讨论之后的教师认识,在对我园园本教研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后,我们在教师群体中就“影响我园教研质量提升的因素”开展调查,找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园本教研计划方面:教研计划缺乏预见性、周密思考性和对计划过程的监督。园本教研组织实施方面:教研活动的开展时间缺乏准时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纪律有待加强,教研活动的对话缺乏实质性。园本教研质量方面:缺乏定期对教研质量的评价,未有一套评价体系。就上述影响园本教研质量的因素,我们和教师一起分析,梳理问题线索,认识问题性质,将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分离出来,明确需要用园本教研制度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解决此问题的制度。用制度来保障解决的问题就是关键性问题,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实现整个问题群的解决。
2.内容制定全面明确
园本教研制度的内容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严格的标准,制度的范式也各不相同,有描述式、条款式、表格式等,但都要求必须全面具体、明确清晰,是一个有序的整合体,而非毫无关联的文字条款。制定内容的分类角度可以不同,如可以从园本教研工作的几个方面,以及制度的名称、制度的具体要求、监督人的职责任务作描述性分类;也可以分为常规制度、研究制度、激励制度等。怎样分类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适宜本园、是否来源于实际、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同。
三、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只有制度的执行力得到优化,才能保障制度的可行和有效实施。
1.积极宣传
利用各种形式对由教师参与制定的制度进行宣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了解。制度宣传要达成教师对园本教研制度的实施在意义、作用、目标、程序等方面的深度共识和关系确认。同时,要具体明确、实事求是,忌讳夸大其词,也要克服一阵风式的宣传。
2.建立监督机制
监督是园本教研制度执行力得以贯穿始终的保证。建立监督机制包括:首先,根据实际建立监督组织,保证有必要的组织成员进行监督;其次,有具体的督检计划和切实的监察措施;再次,建立有效的教研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掌握一线制度实践情况,及时发现偏离制度目标的行为和问题,适时反馈、解决;同时,察而严管,对督检人员有严格具体的要求,对有制不行的督察人员严肃纪律,维护监督的权威性,保障制度的执行力。
为了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我园开展了教育督导工作,具体做法是:建立教育督导组织机构,任命专门的督导组长,按照条件选取督察员;制定《幼儿园教育督导实施办法》,并经教师讨论通过;制定督导计划,按照各部门、各班级的不同,对督察员进行分工安排,明确各自的督导对象和督察任务,并根据学期工作内容开展督察工作。其中由业务园长督察园本教研的全面工作,由各班督察员督导教师的执行情况。在督导过程中,各督导员进行过程记录,提出调整改进的建议和措施,被督导教师签字确认。定期组织督导工作信息反馈会,收集意见、保持优势、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按照工作的情况对成绩突出的督导员给予奖励。我园通过开展教育督导工作,使园本教研制度的执行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四、强化制度建设的互通力
制度建设的互通力包括园本教研制度中多个制度的整合有序以及园本教研制度与其他常规管理制度的相互联通。“本体性制度是指关乎校本教研本身能否立根植本于中小学的制度母体问题,而制度多样性是指由这一制度母体而衍生的各级子制度和相关保障机制,亦称为关联性制度。二者关系类同宪法与一般法律的关系。关联性制度是校本教研本体性制度的细化、支撑和落实,是本体性制度精神的实践者。二者有机的关联应做到‘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的实践佳境。”
依据这一观点,在强化制度建设的互通力中,我园把原有的按照数字序列排列的教研制度重新整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整合,即将零碎分散的个体制度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成比较立体的结构。横向梳理与制度相关的要素,如某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制度下的常规要求,以及此制度责任人的职责要求;纵向梳理制度类别,如将教研工作分为管理和常规工作两个方面。在教研管理制度中分设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在教研常规工作制度中,依据教师对专家引领支持的需要,设立专家讲座制度和高级教师论坛制度;依据教师专业发展中自主反思的需要,设立研讨对话制度;依据教师之间存在发展差异,有资源互助的需要,建立分层研讨制度等,理清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教研制度体系。二是联通,即把园本教研制度与其他常规管理制度有机联系起来,如把高级教师论坛制度与幼儿园绩效管理中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制度联通结合;将研究成果管理制度与《教职工手册》中奖励条例联通,加强整合和归口,避免无效的重复和繁琐。
五、增强制度建设的文化渗透
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真正目的不是制定规范几个章程条款,为制度而制度的建设,而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教研文化。按照李季湄老师的倡导,要形成教师间相互尊重、敢于批判的合作性教研。
幼儿园教研制度建设不仅是规范幼儿园的教研工作,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是形成教研文化的关键前提。在加强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我园通过前面所述的转变制度价值观、完善制度建设程序、提升制度建设的执行力等措施积极推进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同时还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中的文化渗透,努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并引导教师热爱教研、勤于教研、善于教研,主要从以下途径推进。
1.搭建平台体验成功,使教师热爱教研。这些平台包括有效支持教师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使教师能看到自己研究的物化成果,获得成功体验;有效关注教师研究过程,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能看到研究的实际价值。
2.积极创建正式和非正式的研究共同体,营造学习、研究的文化氛围,使教师勤于教研。我园从领域活动的角度建立健康、艺术、语言、数学、社会研究小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建立导研组、研修组、新秀组;从利用教师发展差异实现资源互助的角度建立不同的研究团队。教师参与多层面、多类型的研究小组,教师的研究处于多样化、常态化和经常化的状态中,研究意识得以强化。同时,非正式研究团队的组织成员、学习时间、学习场所、讨论话题虽不固定,学习过程虽无连续性,但也可有效引发教师的专业思考和专业触感。在非正式场合积极引导教师们围绕幼儿园教育实践工作进行随意交谈、针对个别孩子的问题“集体会诊”、对幼儿园焦点(热点)问题自由讨论等,使教师勤于教研。
3.采取不同方式引导教师反思,使教师善于教研。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教研,运用反问、追问等教研活动策略跟进教师研究,促进教师积极反思,不圃于表面的讲述和陈述,将思考引向深入,使教师习惯这样的教研。
相信我园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通过认真反思和实践尝试,一定会取得更加实在的效果,对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园本教研质量提升,形成园本教研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