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童话欣赏
作者: 来源:《学前教育》家教版 2010.11 上传时间:2011-01-06
怎样纠正非审美的倾向呢?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更多借助于听觉而不只是视觉,而且在看、听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与情感相应的动作、表情等通感表现。为此,成人带领幼儿欣赏童话时,应尽量通过自己的声音、动作、体态,甚至表演等方法,将静态的文学艺术动态地表现出来。下面就以《星期天的朋友》为例进行分析。
前期欣赏一一朗读或者讲述
《星期天的朋友》是一个图画故事。图与文共同讲述故事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样的故事适合进行“讲述”。
首先了解一下故事内容(完整的故事见本期绘本第10~12页):萝拉和西蒙是同班的好朋友。可是不久西蒙要到另外一个学校去上学,西蒙离开后,萝拉好伤心、好孤单。在家里、在学校都没有趣味,就盼着星期天赶快到来,因为西蒙说过他星期天会来看萝拉。星期天终于到了,萝拉和西蒙玩得非常开心。分手时,萝拉对西蒙说:“西蒙,你是我世界上最好的星期天朋友!”
这个故事表现的是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讲述时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1)注意肢体语言
讲故事时,成人可用手势来辅助表达,手势要准确、适度。准确指手势配合讲述内容,有助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语义,不是随心所欲或出于习惯地盲目挥舞。适度是说手势不能太频繁,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动作的幅度也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喧宾夺主,让人眼花缭乱;过小看不清楚于事无补。动作的速度也应适当,尤其要注意克服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无意义动作,如抓耳挠腮、手脚无意识地晃动或者拽衣角、捋袖子等。
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总体上应和蔼可亲、热情庄重,但也应随着内容和情感变化,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才能增强感染力。否则,一味的和蔼可亲会与故事内容间离,产生滑稽的面具感。同时还要注意准确恰当地把握表情变化的尺度,过度的表情变化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另外,恰当运用眼神目光也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手段。眼神是心灵的窗户,既显示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又是与听赏者沟通的渠道。
(2)注意技巧
“讲故事”是一种声音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不是简单地将故事情节说出来即可的刻板复述,也不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它的创造性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把握情感基调。
欣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是进入文字建筑起来的抽象空间。一个作品通常都有情感基调,比如悲哀、悲壮、明快欢乐、深邃沉稳、讽刺戏谑……它是构成作品艺术风格的因素。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讲述时才能给孩子完整统一的印象和鲜明深刻的感受。
幼儿童话虽然文字浅显,但一旦要讲述出来,仍然有一些字词和语言需要转换,需要考虑声音的效果与作品情感基调的配合等问题。比如《星期天的朋友》情感基调总体是愉悦的,虽然其中有西蒙离开后,萝拉非常沮丧、伤心的细节,但这些不是作品的情感基调,不能用悲伤的口吻来讲述这些情节。它们正是为了突出后面萝拉与西蒙星期天见面时特别的愉快而设置的。这个故事的情感发展线索是A—B—A(快乐一悲伤一快乐)型,其整体基调是欢乐明快的。
当然在统一的基调中,语音、语调还应有波澜,随着情节的发展时起时伏,逐渐推向高潮。这就要求成人在讲述故事之前,要先做情感进入的准备,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水乳交融,讲述出来的故事才会真实生动、亲切感人。
第二,巧妙运用语音表达技巧。
要把故事讲得娓娓动听,最起码的要求是普通话标准、正确、清楚,同时还必须注意轻重相宜、节奏和谐、停顿适当、语调生动等技巧的娴熟运用。比如对《星期天的朋友》的技巧处理可照如下进行。
整个故事按情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萝拉和西蒙在学校的快乐生活。讲述这部分时,要着重表现西蒙和萝拉的快乐心情。对着重表现他们快乐的词语“高兴地挥起手”、“露出一个可爱的笑脸”、“高兴得叫起来”等,要用欢快的语调重点突出,把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友谊渲染出来。
第二部分,表现西蒙离开后,萝拉很伤心。这是全文的重点。正是因为西蒙离开了,萝拉才深切地感受到西蒙的可贵。你看她,“好伤心,真想妈妈能一直抱着她”、“她觉得自己好孤单”、“连糖果也不甜了”,讲述这些细节时,成人要和萝拉一起“伤心”、一起“孤单”,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和悲伤的语气来表现萝拉的失落。
第三部分,萝拉终于等来了星期天。这一部分也要用欢愉的语气和热情的语调讲述,但还要富于启发性。在最后一句“你是我世界上最好的星期天朋友”这一句的“星期天”上突出启发性:从“最好的朋友”变成“最好的星期天朋友”这个过程,告诉孩子,离别是一种正常的事情,短暂的分别反而使友情显得特别珍贵,这是孩子应该认真体会的。同时,这个故事也应该让孩子得到这些启发:好朋友不必天天在一起;适应世界上不快的事情,换个角度来看它也蛮好。
总之,讲述故事时,成人要认真分析、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想像,调动各种口语表达技巧,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声音,鲜活地再现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样,孩子才会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与作品产生共鸣,享受到作品的艺术美感。
后期欣赏——故事表演
为了进一步深化前期欣赏所获得的美感,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在对童话故事十分熟悉之后,可以通过故事表演来继续欣赏。故事表演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布置场景
主要包括准备道具、布景和服饰等。
布置场景时,成人不要包办,要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为《星期天的朋友》布置场景时,要让孩子自己想如何布置萝拉和西蒙这两只小仓鼠的活动环境。只要明确萝拉和西蒙有哪些主要的活动环境,抓住主要场景具体布置即可,不必把每一个不同的场景都写实地布置出来。
道具准备是场景布置中很重要的一环。道具通常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物体充当,比如扮演老人时使用的拐杖、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等等。道具又分为大道具、小道具、随身道具和特制道具等多种。成人应该让孩子根据表演内容,确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以采用什么物品代替,让孩子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
表演《星期天的朋友》时,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细分析图画特点,找出萝拉和西蒙的最大不同在什么地方。然后设计萝拉和西蒙的头饰,配上不同的服饰(萝拉和西蒙的不同主要在围巾上)。戴上头饰,孩子马上就会进入角色。
(2)引导幼儿入戏
由于幼儿生活相对单调,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表演时不能很好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出现生硬照搬文学作品的情节和语言,没有创造的情况。这需要成人对孩子进行入戏的引导。
引导的内容包括分析角色的生活状况,设身处地地体会角色的心情,设计语言、动作等。尤其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设计,是故事表演的核心内容,更是一种再创造。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它们是因为什么心理驱使的,是整个表演的核心,也是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作品的标志,同时又是促进孩子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成人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引导,必要时让幼儿细心观察父母亲友的相关言行,让幼儿学习、理解并很快进入角色。
《星期天的朋友》这个故事所表现的生活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但对萝拉和西蒙之间具体的游戏内容和生活方式却不一定都有体会。比方他们玩的《彼得·潘》这个故事中的游戏细节就需要进行解释,要么就用中国孩子(或者用自己的孩子)能理解或者熟悉的游戏进行替换;对萝拉的情绪变化还需要对孩子“说戏”,尤其对中间部分萝拉的伤心、孤独等感觉要进行表演示范(孩子对喜悦的体会很普遍而且深刻、具体,不需要成人做太多的示范),让孩子借助“示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情感的变化,然后才好“入戏”。
(3)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故事表演把平面的语言艺术转化成立体的、活生生的生活形态,“演员”的转化作用非常重要和关键。在戏剧情境中,幼儿要以故事里角色的身份去“听”与“说”,进而表现出内心的冲突,就得迁移已有生活经验,创造出合乎角色身份的语言和动作,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因此,不能让孩子亦步亦趋地背诵原文,或者仅仅模仿成人提供的表演“示范”,要引导他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积极的创造性表演。
因此成人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在各种活动中细心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开展故事表演活动时选择与幼儿经验相吻合的作品,激发其参与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他的积极性。
编辑:cicy
上一篇: 语言教学活动前期准备解析
下一篇: 和孩子一起“讲”故事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美工区属于什么性质区域(探索性,表现性还是欣赏性) 美妙 阅读人气:7
- 秋季幼儿应该如何预防?秋季保健要注意什么。 EleVen 阅读人气:11
- ...开学出,我园县级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们,对本学期种...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夏天如何引导幼儿玩水? 贝爷 阅读人气:1371
- 如何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Laura 阅读人气:18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