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你对孩子说过吗
作者:陈迁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1-07-20
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可能传递出或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一些被频繁使用的语言更可能隐含负面影响。
这样的话,你对孩子说过吗?
●“你真棒”“你最棒”
当幼儿答对了问题或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很多教师都会伸出大拇指,说一声“你真棒”或“你最棒”,有时还会与全班幼儿一齐挥动大拇指,高喊:“棒、棒、你真棒!”
“你真棒”“你最棒”这类评语在幼儿园中使用频率很高,教师常用它们来践行“赏识教育”理念,将它视为激励幼儿的“法宝”。的确,这类语言可能会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带给幼儿前进的动力。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类语言运用不当就会沦为干篇一律、徒有形式、缺乏针对性的虚泛和无效的评价,反而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副作用。例如,可能会引起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可能虽然避免了横向比较,但是由于滥用让幼儿变得麻木,或由于有口无心,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举个例子,如果教师用“你真棒”来夸奖某幼儿的绘画或手工作品时,其他幼儿可能会为了得到教师同样的夸奖而去模仿该幼儿,以至于中断了自己原有的创造过程,并对自己的创造能力产生怀疑。
《纲要》指出,教师应“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因此,在评价幼儿时,教师不宜随意使用“你最棒”“你最能干”之类容易导致幼儿产生相互间横向比较的语言。其次,教师应承认并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以每个幼儿过去的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基准,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和现实状况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以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简单作出“你最棒”和“你真棒”之类虚泛且无针对性的评价。第三,教师应将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帮助幼儿扬长补短,不断取得进步。最后,教师还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态度,并注意运用积极的体态语言。如果教师能以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幼儿就会从教师的积极态度中得到鼓励和支持;相反,如果教师态度冷淡或心不在焉,幼儿就会受到教师消极态度的暗示而产生抵触、怀疑等心理,从而影响评价的效果。
●“连某某小朋友都回答对了”
一些在教师眼里算是不太聪明的幼儿,如果偶尔主动举手或答对了某个问题,有的教师会不假思索地说:“你们看,连某某小朋友都举手了,连某某小朋友都回答对了,其他小朋友也要认真思考呀。”类似的话还有很多,如“连某某小朋友都能画出来了”“连某某小朋友都会跳绳了”,等等。
教师不经意间说的这些话映射出其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连某某这样不聪明的孩子都已经想出问题的答案了,那些更优秀的孩子今天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还没想出正确答案呢?”这类心理活动其实直接反映了教师在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上的偏差。从儿童观与教育观来看,他们可能一直在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幼儿.而没有切实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可能和潜力;从评价观来看,他们将幼儿群体的水平作为评价标准,通过横向比较来评价幼儿,而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当然,这些教育观念的偏差有时可能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教师本人或许并未意识到。对于被评价的幼儿而言,这类评价也并不能满足他对于获得教师肯定的渴望或让他获得成功感,反而可能使他获得某种消极暗示:“我肯定不是一个好孩子,因为无论我怎样努力,在老师眼中,我都是一个不值得表扬的孩子,那么我就不必努力了,因为无论我努力或不努力,结果都是一样的。”
教师的这类评价还会使其他幼儿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某种暗示,即那位答对了问题的幼儿并不值得他们学习。因此,尽管该幼儿答对了问题,但在获得教师如此评价后,其他幼儿也很难对其产生信服之情,甚至很难对他作出正面、积极的评价。
●“我看看谁还在那儿讲话”
“我看看谁还在那儿讲话?”“我看看谁还没有坐好?”“我看看谁还在那儿磨蹭?”“我看看谁总是最后一名?”在幼儿园中,类似的话常常可以听到。
显而易见,说这类话的教师绝不是想让幼儿向那些所谓的落后的孩子学习,而是想借此提醒幼儿注意,并增加自己说话的力度和效果,从而达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的目的。这些教师也许不知道,对幼儿而言,“正话反说”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幼儿的不良行为是教师“正话反说”的“导火索”,而教师不良的语言习惯和失控的负面情绪都是导致其“正话反说”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不善于正面引导幼儿,也很少考虑自己说出的话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何影响。幼儿不断出现的问题行为使教师的负面情绪逐渐累积,若不理智地加以控制,情绪有可能失控,从而导致教师“正话反说”,甚至可能升级为故意讽刺和挖苦。
相关研究表明,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他们开始能够理解说话者的态度和反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对儿童而言,反语的确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因此对于幼儿园绝大多数6岁以下的儿童来说,他们理解反语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对幼儿的日常观察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即“正话反说”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这些反话通常对于幼儿是无意义的。尽管小年龄幼儿还不具备反语认知能力,但这类语言依然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幼儿会从教师的表情、语调、手势、动作中感知到一些负面信息。如果教师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口不择言地说出一些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话,更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并可能让这些不谙世事的幼儿产生效仿行为。
●“如果你们不听话。就不许……”
一些带有警告意味或惩罚性质的话语,教师们也许不会感到陌生:“如果你们不听话,今天就不许去外面玩了。”“如果谁没有把饭菜吃完,今天就不能得到小红花了。”“如果谁不好好睡觉,下午起床后就不能参加游戏活动了。”不仅是一些新教师常常会运用这类语言来“威胁”幼儿,而且某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可能对这类语言情有独钟,甚至推崇备至,认为这类带有警告意味的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级中做好“规矩”。这样,管理幼儿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不可否认,这类带有警告意味的语言有时确实可以起到某种规范幼儿行为的作用,因为幼儿害怕这类被警告结果的出现,会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做,从而使自己免受惩罚。但是,由于这些良好的行为完全是在教师的警告与威胁之下出现的,此类带有警告意味的语言所起的效果往往是短期的、表面化的,因为幼儿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教师要求的合理性,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如果教师将每一项要求都与警告和惩罚联系起来,使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威胁的“他律”环境中,非但不利于幼儿形成“自律”意识,而且会使幼儿时刻体验到被强制与被压抑所带来的不快甚至痛苦。一旦惩罚的威胁不存在时,幼儿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出现种种违规行为,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得到某种心理平衡或补偿。
另外,如果幼儿每天听到的规则与要求后面总会附带上各种警告甚至是威胁性的语言,这类语言中传递出的负面信息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教师的情感。而教师与幼儿之间过多的负面情感信息交流必然会使师幼关系步入恶性循环之中,不和谐的师幼关系又必然会导致不融洽的班级人际心理氛围的产生,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训斥、警告或威胁性的语言,坚持以正面的、鼓励性的语言为主,以增强幼儿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决心。
以上例举的一些语言对教师来说也许是耳熟能详的,也许使用频率还不低。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有意说出伤害幼儿的话,他们都十分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教师如果不注重语言细节问题,就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对幼儿造成伤害。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谨慎地使用语言,让幼儿园教育的细节更经得起推敲。
编辑:cicy
上一篇: 生活化的早教活动设计
下一篇: 幼儿扎染方法例谈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在实习的时候上课带班的情况下,孩子不听话,骂孩子这... 小女人的高姿態 阅读人气:24
- 孩子上幼儿园不自己提裤子,让老师帮穿,还挑老师。其... 快乐v烦恼 阅读人气:103
- ...谁能安安静静地坐好,就给他发一颗糖果。甜甜的糖...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在下面跟他说他就出现一种很愤怒的表情。昨天汇演... 吕秋荣 阅读人气:51
- 如何让幼儿听从教师的管理、让幼儿喜欢上跟老师沟通、... 木子姐姐 阅读人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