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玩“出格”游戏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1-12-28
当孩子们玩扫墓游戏时
我也遇到过类似情景。一天,皓皓和哈哈问我能不能给他们一块方方扁扁的石头,我说幼儿园拿不出这样的石头,建议他们用方形饼干盒替代。接下来的时间,我一直关注他们的行动。以下是他俩的对话:“我们今天去扫墓吧!”“石头上要贴一张照片的。”“现在没有照片,画一张吧!”“画谁呢?”“一定要画已经不在的人,离开我们的人。”“画蕊蕊吧!”“行,蕊蕊已经不在了,离开我们了,画蕊蕊!”
听到这里,我发现他们认知上有错误,蕊蕊原来是我们班的孩子,上个月随全家移民去了澳大利亚,她的确离开我们幼儿园了,但这和大人们在清明节所说的“离开我们的人”意思完全不同。于是,我对哈哈和皓皓说:“你们可不能画蕊蕊,她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幼儿园了,但是她还和我们一样天天吃饭、睡觉、学本领。她不是和我们约定,等她回国再来看我们的吗?”听了我的话,他俩似有所悟。经过一番讨论,他俩决定画哈哈已去世的爷爷。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幼儿会因好奇在游戏中出现烧纸钱等情节。怎样既满足幼儿当前的游戏愿望,又引导好游戏的发展方向呢?我决定采用“替换”和“暂时保存”的引导方式。我问他俩:“你们是不是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扫墓?”他俩点点头。“那么你们要把墓碑放到比较远的地方才对呀!”
在我的建议下,他们把“墓碑”放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在他们玩扫墓游戏的过程中,确实有二三个孩子关注他们,并加入到这个游戏中去了。他们煞有介事地磕头,还到“小超市”“买”了水果放在那里。游戏结束时,哈哈、皓皓和大家作了交流分享。我趁机对孩子们说:“清明节是我国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节日,主要是纪念已经去世的亲人。今年不少小朋友也去扫墓了吧?大家知道,下次扫墓该是什么时间呢?”“应该是明年的清明节!”“对,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而我们也要天天上幼儿园,一般我们会在每年的清明节跟着爸爸妈妈去扫墓,平时我们可以在心里想念那些已经永远离开我们的亲人。”游戏结束了,我不忘提醒皓皓和哈哈好好商量一下明天玩什么,他们表示一个当宇航员,一个做导游。
(上海 张焱)
顺其自然 妥善引导
教师认为幼儿自发玩“祭奠死人”游戏是“出格”行为,于是就强行干涉,让幼儿玩起了“起死回生”的救治游戏。教师也许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助幼儿回避生与死的难题,其实是更改了孩子们玩游戏的本意。教师应该尊重幼儿,顺其自然,妥善引导,在不改变幼儿游戏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可对某些不正确的认识或做法加以引导,以推动游戏的健康发展。
如果是我,我会自然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并随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比如,可不可以用橡皮泥捏一个人当作死去的人呢?可不可以用献花、鞠躬等方式来代替烧香、下跪等祭奠方式呢?又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已经死去的亲人最希望活着的亲人怎么生活呢?怎么爱护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呢?这样既可引导幼儿学到一些新的游戏方法,也可引导幼儿对生命及其意义有更加深刻、正确的理解。
(山东聊城 于澄洁)
特殊的生命教育
扫墓祭祀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容否认,在流传过程中也掺杂进了一些恶俗。幼儿或多或少参加过祭祀活动。案例中“祭奠死人”的游戏其实反映了幼儿对“死亡”的理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还有释放焦虑情绪的作用,因此,幼儿开展这样的游戏是正常现象。作为教育者,当幼儿对某些敏感问题表现出关注时,应给予适度的回应,以帮助幼儿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如果一味回避,只会增加幼儿的恐惧或好奇心理,并可能促使他们用幻想或心理防御等方式来应对现实。我个人认为正面引导幼儿,把祭奠活动视为特殊的生命教育未尝不可。
我也曾遇到过类似事件。我园教学楼前的空地上竖着一块石碑,这是块功德碑,上面记载的是捐助幼儿园建造教学楼的人员的名字。一天,小舟带着几个女孩双手合十对着那块石碑默拜,并把班上很多幼儿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笑嘻嘻地祭拜着,有合掌鞠躬的,有跪着的,也有趴着的。小舟告诉我:“我们在拜死人,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这样的。”其他幼儿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看来很多幼儿都有这样的经验。时值清明,我因势利导,以“小舟拜碑”为引子,带领幼儿步行到森林公园为烈士扫墓。孩子们在现场聆听了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了肃穆的气氛。他们把亲手做的小白花放在墓前并默哀,那些原来在幼儿园石碑前祭拜嬉闹的幼儿此时也变得格外严肃……这次活动让幼儿知道了,祭奠活动是一项庄严的活动,是表达对已逝亲人或英雄的哀思和怀念。就这样,孩子们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教育。
(浙江淳安 沈晓红)
让孩子认识“清明节”
清明小长假过后的第一天,几个孩子玩起了“祭奠死人”的游戏。他们玩得津津有味,夸张的动作还吸引了其他同伴的目光。看到这一幕,我轻轻走到孩子们中间,故意问道:“放着这么多鲜花和好吃的,你们在做什么呀?”瑞瑞说:“我们在扫墓。我昨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扫墓了。”“我外公去世了,我很想他。”雯雯埋着头,声音低低的,“我和爸爸妈妈昨天还给外公带了老酒。”我摸摸雯雯的头,轻轻地问:“死去的人能像我们一样吃东西吗?”“不能。”“死了的人就不能动了,也不能吃东西了。”孩子们一致回答。“那为什么还要给死去的人送鲜花和吃的呢?”我继续发问。想了片刻,瑞瑞说:“因为我们很想很想他。”雯雯说:“爸爸妈妈和我都很想外公的。”“是的,我们扫墓时会带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怀念。”我接着说,“我国有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去给去世的亲人……”没等我说完,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是清明节。“对的。除了扫墓,清明节还可以做很多别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孩子们异口同声,眼里写满了期待。在接下来的分享交流环节,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的动画视频。孩子们边观看边讨论,明白了清明时节,人们除了以扫墓的方式纪念死去的亲人,还会参加其他活动,比如春游(又叫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植树等。
其实,幼儿的游戏内容正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反映,他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并非空白。在生活中,他们极有可能遇到“死亡”事件,有的是媒体中有关灾难、事故的报道,有的是小宠物的死亡,有的是亲人的永远离去。清明节定为国假,祭祀祖先、缅怀先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教师对“祭奠死人”游戏无需过度渲染,也没必要刻意回避,“点到为止式”的个别交流既满足了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又可让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充分了解清明节的内涵,初步理解生与死的意义。
(上海 杨琦)
三言两语
死亡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个内容,教师不必刻意阻止。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情绪疏导,或从认知的角度帮助幼儿理解有关生命的知识,或从实践的角度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或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幼儿更加珍视自己、珍视他人、珍视生命的积极情绪。
(江苏常州 张 华)
在这个案例中,我很想知道幼儿玩得很投入之后还会干什么,他们是否会连续一段时间都玩这个游戏,在游戏中他们的心理状态会是怎样的,他们的情绪是否放松,游戏之后会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我会根据幼儿的情况适时介入,而不是去掌控他们的游戏。对于那些有疑问或丧亲的幼儿,我会进行个别指导,如可以让幼儿观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看植物的一岁一枯荣和其他生命周期短暂的生物的生死轮回,以帮助幼儿理解生与死。
(山东莱阳 宋艳玲)
我认为教师应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让幼儿感受拥有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珍惜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亲情,懂得感恩。组织这样的主题活动,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既要让幼儿懂得生命的重要,又不要让幼儿蒙上害怕“死亡”的阴影。
(广东佛山 文君)
编辑:cicy
上一篇: 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下一篇: 如何在小班开展饮食营养教育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小班孩子应该玩什么户外游戏? 猫猫如意 阅读人气:26
- 怎么写一份中班 数学公开课呢 要以游戏为主 那个女孩 阅读人气:5
- 哪位老师有音乐课上好玩的游戏,比如节奏之类的游戏,... 蕾蕾蕾冬 阅读人气:982
- 有没有好玩的手指游戏,适合大班的 玲玲1313 阅读人气:283
- 请问幼儿园中班艺术课《堆雪人》音乐游戏怎么玩好呢 吴秀媚 阅读人气: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