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中易忽略的音乐元素——《森吉德玛》优化教学过程感悟
作者:郁玲玲 来源: 上传时间:2012-01-13
许卓娅老师曾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行过“多通道参与模式”的研究,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使用听觉,而是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听到的音乐内容”。这种以“多通道”为教学手段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也有很多教师对此理解不深,把“多通道”这种教学手段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内容,忽略了对音乐本身价值的挖掘。
前段时间,笔者全程参与了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的市本教研活动,担任教学评价比赛评委之一。在观摩者的教学评价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能发现一些教学中的存在问题,但都只局限于教师的一些课堂语言和细节处理,很少有人关注到音乐本身,即使关注到了,也都集中在节奏和速度上,对于旋律、音色、结构等其他音乐元素的关注很少或几乎忽略;即使有少数注意到了,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策略(而执教者在首次小范围试教时,也忽略了这些音乐元素,第二次正式上课时虽有了些改动,但有的还仅仅是表面文章,效果不明显)。
下面我就以这个案例谈谈音乐欣赏活动中易忽略的音乐元素。
1.旋律特点的感知
“节奏感受力和旋律感受力是音乐能力的核心成分,因为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骨骼和肌肉,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音乐。”①这说明要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旋律感受力的培养与节奏感受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在学前阶段学习歌曲,儿童最容易掌握的是歌词,节奏次之,速度第三,呼吸第四,最难掌握的是音准。”②这个结论迁移到音乐欣赏中,显然旋律比节奏更难把握,因此很多老师避难就易,把精力集中到对节奏感受力的培养上,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旋律感受力的培养。舒特一戴森归纳的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中有这样一条:“5~6岁: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相同的部分。”③因此笔者认为不应该放弃,而应去探究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只有两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才能整体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分析《森吉德玛》这个音乐作品,撇开乐器的因素,单从音乐的曲调来看,它是由两段旋律完全相同的音乐构成的,仅仅是速度不同。执教者首次试教时,把分辨速度快慢作为教学难点,忽略了相同旋律的感受。听了笔者的建议,正式开课时将这个问题在孩子们初次完整聆听两段音乐后提了出来,但孩子们只发现了两段音乐速度不同,没能发现旋律相同。
一些教师在观摩中也注意到了,找相同(旋律)比发现不同(速度)要困难。这其实就是这次音乐欣赏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即: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快慢速度的变化,了解不同速度能表现不同的情绪情感。教学难点:尝试发现两段音乐旋律相同,感受相同旋律不同速度的音乐所表达的不同音乐形象,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怎样去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让孩子们发现两段音乐旋律是相同的呢?
如果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再去探索,让难点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旋律相同”这个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我们可以打破按顺序分段欣赏的习惯,先欣赏第二段音乐。原因一:第二段音乐轻快,时间长度短,幼儿容易熟悉旋律;原因二:如果刚开始就欣赏舒缓而又不熟悉的第一段音乐,课堂气氛会显得沉闷不活跃。欣赏顺序调换后,不仅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孩子尽快熟悉音乐,而且还能让课堂结构显得更加紧凑、合理。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如安静地聆听、捕捉马蹄声、用乐器为音乐伴奏、用动作表演等),引导幼儿反复听,逐步加深对旋律的记忆。
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再欣赏第一段舒缓的音乐,教师再抛出问题:“这段音乐听起来熟悉吗,为什么?”这时,“旋律相同”这个“果子”已经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孩子们“轻轻一跳”就能顺利摘到了。
这个难点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幼儿的音乐能力,而且也让他们体验到音乐的奇妙,从而迸一步激起他们探索音乐的欲望,为接下来感受舒缓音乐的情绪和表现的音乐形象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特殊音色的捕捉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听辨能力是感知音乐的窗口,是从事一切音乐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听辨音色的训练,对于提高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听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科达伊音乐教法专家赖达富也这样表述过:“音乐是由不同的音色搭建起来的神奇世界,它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一般五彩斑斓。虽然看不见音乐,但我们能用耳朵来分辨不向的音色。”④器乐曲欣赏活动中,要求幼儿准确地分辨出所有的乐器和音色是不可能的。我们应选择幼儿经常接触到的乐器(如打击乐器),侧重于让孩子感受其音色所表现的乐曲中某个内容的形象。
听《森吉德玛》第二段热烈欢快的音乐,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蒙古族“那达慕大会”⑤的场景,其中双响筒音色表现的嗒嗒的马蹄声清晰可辨。
双响筒是孩子们熟悉的乐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音色听辨的点挖掘出来,通过提问“能不能从音乐中听出什么特殊的声音”让孩子们将注意有选择地指向音乐中“嗒嗒”的声音,从而感受双响筒的音色所表现的马蹄疾驰的情形。但遗憾的是执教者和观摩者都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如果在有特殊音色的器乐曲欣赏活动中经常挖掘这些听辨点对孩子进行音色听辨训练,孩子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逐步提高对音色表现形象的想象和理解,积累欣赏音乐的方法,从而更主动积极和有效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去。
3.图式乐句的呈现
在歌曲中,乐句比较容易理解,特别是那种结构方整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词,对应的四个乐句,句句之间都有呼吸。器乐曲中的乐句,有的类似歌曲,很清晰,但有时就不那么一目了然,这就需要认真分清楚乐段在哪儿,再看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组成。分清了乐句,就能理解和体会各乐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清楚了乐曲的内容、结构特点和逻辑关系。由于幼儿缺乏乐谱经验,所以乐句常以图片或符号的形式呈现,既形象又直观。
分析《森吉德玛》音乐结构,由两个旋律相同的四四拍乐段构成,每个乐段包含不规则的三个乐句,前两个乐句长度一样,第三个乐句多了两个小节。
执教者首次试教展现视听同步的课件时,前两个乐句是一个乐句一个全屏画面,第三个乐句则按乐节出现了三个全屏画面,整个乐段一共呈现了五个一样大的全屏画面。这样的呈现方式就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这个乐段就是由五个乐句组成的。混乱的乐句因缺乏音乐规律反而为幼儿理解音乐造成了障碍,使本来就不规则的乐段结构更难掌握。
怎样让不规则的乐句在视觉上给孩子一个帮助呢?我们对课件进行了修改:还是一样的五个画面,只是第三乐句中分别出现的三幅画面被组合在同一个全屏中,总体上给人的视觉感知就是三幅全屏的画面,这就与乐段的结构相符,从而帮助幼儿更快地掌握音乐结构,有助于他们对音乐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纵观这次市本教研活动,笔者认为: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之所以华而不实,除了对“多通道参与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师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有所欠缺。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把欣赏音乐分为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⑥仅仅在“美感阶段”欣赏音乐的人,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i在“表达阶段”上欣赏音乐的人,能主动地投入音乐欣赏的活动中,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在“纯音乐阶段”上欣赏音乐的人,能注意到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表达音乐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以及乐曲的结构等,能从音乐中听出更多的内容,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愉悦。科普兰认为,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听众,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欣赏音乐”:既感受到音响效果,又能主动地去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还注意到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元素,并在乐曲的进行过程中了解乐曲的结构。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音乐欣赏教学“走过场”,从而彰显音乐的艺术魅力呢?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己的音乐修养。不妨按科普兰的要求来聆听音乐,来分析音乐教材,来挖掘教材中有教学价值的音乐元素,如《森吉德玛》中相同的旋律、特殊的音色、乐曲的结构等。同时,还要善于将三个阶段不着痕迹地带入到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正如我们在上文中的分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培养出真正懂得音乐、热爱音乐的人。
注释:
① 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2
②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
③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5
④赖达富.国家大剧院讲座“我和音乐做游戏”之三:神奇的音色[EB/OL].http://blog.cntv.cn/9025078-740295.html
⑤“那达慕”在蒙语里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暮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⑥[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一lO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编辑:cicy
上一篇: 小班音乐声势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 幼儿园的环境音乐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哪位老师有音乐课上好玩的游戏,比如节奏之类的游戏,... 蕾蕾蕾冬 阅读人气:982
- 请问大家有没有适合大班的常规音乐,用于提示幼儿的,... 会飞的棉花糖 阅读人气:6
- 上音乐课弹琴的时候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ERIN 阅读人气:6
- 期末了,综合课的教案我还是写不来,美术,健康,音乐... 默沫 阅读人气:4
- 请问幼儿园中班艺术课《堆雪人》音乐游戏怎么玩好呢 吴秀媚 阅读人气: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