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在不言中”
作者:应彩云 来源: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4-18
一次新年聚会,一位朋友迟到了,她和主人之间居然没有寒喧,只是彼此对望着“嗨”了一声。边上有人看不过去,责怪迟到者礼数不周到,不料朋友们却帮着解释:“她们俩啊,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哦,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啊!
我由此联想:教师和孩子之间是否也应拥有这种感觉呢?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有停顿下来维持活动秩序的时候,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组织“常规”,如需要提醒走神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等。而大凡在这时,教师总是不得不暂时停下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去顾及计划外的教育,同时也免不了为教学过程被个别孩子打断而感到懊丧。
记得刚做教师时,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一个孩子正低着头“做小动作”,便马上中断教学严肃地责问他:“你手上拿了什么?”没想到,我这一问竟然把刚才还都专注于上课的其他孩子招引得“集体走神”。课后,我发现自己显然笨拙地将一个孩子的“小动作”扩散成一大群孩子的“大动作”,并就此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于是,我便思索: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及时提醒并引导个别孩子的行为回归群体?
于是,我便慢慢地有了如下的办法:当孩子拨弄手指的时候,我会不露声色地拍一下他的手;当孩子将小椅子摇得“咯吱”响的时候,我会不露声色地边说话边顺势摸一下他的头;当孩子坐姿歪斜的时候,我会不露声色地用脚尖触碰一下他的脚尖……
一次,艾伦的眼睛貌似认真地盯着我,却对我和伙伴们正在交流的话题丝毫没有反应,此时他身在心不在。于是,我便依然继续我的话题,只是边讲边故意用询问的眼神看他,还向他眨了几下眼睛。很快,艾伦看懂了我的提醒,结束了他的“神游”。
瞧,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常规组织和行为纠正,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肢体语言不露声色地给予暗示,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此这般,集体教学活动的良好氛围才不致于因为孩子的个别行为而被破坏;教师也不会因为关注了个别而影响了全体,导致顾此失彼。
当然,和孩子之间建立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源于教师对孩子诚挚和用心的解读。
节日前,园里组织了一场“社团汇演”。预演那天,我路过大礼堂,见门口站着一群“巧手社团”的孩子们,正羡慕地看着大礼堂中流光溢彩的舞台。孩子们无精打采的样子让我感到心疼:显然孩子们并不明白分工不同的道理,他们都希望自己被关注。
于是,我便蹲下身来对他们说:“我知道,那些正在舞台上演出的朋友都是你们打扮的。你们呀,都有把小乌鸦变成小天鹅的本领!让我们进去坐在台下看看,台上哪个美丽的小天鹅是你的杰作?”风风接口说:“对!我是设计师!”孩子们应和起来,他们高兴地走进了礼堂。
正式汇演那天,由于家长都来参加,礼堂里座无虚席,热闹异常……我心里惦记着“巧手社团”的孩子们,便找到他们,在他们面前夸张地做了一个天鹅展翅的动作,孩子们见了都欢呼起来:“杰作!”我微笑着朝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家长看到了这一幕,便拉着我询问原因,我故作神秘地笑笑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小洁老师曾带过一个叫思思的自闭症孩子,每天午睡时师生的对话一定是:“思思,午睡吧!”“思思不午睡!”有一天中午,我看见小洁老师做了一个夸张的伸手动作,思思居然伸手拉住了小洁老师。师生俩一声不吭地来到床前,思思自己上床睡觉了。
我带着敬意问小洁老师:“如此地尽在不言中,你一定做了很多工作吧? ”
“是啊!”小洁老师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说过多少次‘这是思思的床’‘思思要睡在这里’。终于有一天,我听到思思每天念叨的‘思思不午睡’变成了‘小洁妈妈陪着睡’,于是,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真的很羡慕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两位朋友,在深厚情谊的背后,寒喧变得多此一举,了解和信任胜过世界上任何语言。作为教师我深知,与孩子之间建立“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感觉是如此珍贵和美妙;我明白,在妙不可言的默契背后,是教师对孩子的长长守望和绵绵爱心。
因而,我们才能做到一切“尽在不言中。”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