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游戏策略 激活阅读教学
作者:周丽萍 缪文华 来源: 上传时间:2012-06-14
阅读教学离不开“看”和“说”,如何让幼儿会“看”能“说”呢?我认为,游戏化教学是非常有效的组织策略,能够激活阅读教学的一池春水。下面就以阅读活动“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为例,谈“巧用游戏策略,激活阅读教学”。
一、躲一躲——从幼儿注意特征入手,吸引有意注意
案例:教师边用棒在电子白板上点出一个圈边神秘地说:“我们来看看谁会躲在里面呀,把它找出来,它是谁?”屏幕上除了这个圈是光亮的其余一片黑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是老鼠爷爷,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是老鼠爷爷?”
幼1:“因为它有长长的白胡子,应该年纪大了,所以是爷爷。”
幼2:“我看它戴了一副眼镜。”
师:“老师也戴眼镜呀,凭什么说它是爷爷?”
幼2:“它戴的是老花眼镜,年纪很大的人才戴老花眼镜的。”
幼3:“它的额头上有一条条的线。”
师微笑:“那是皱纹,怎样的人有很多皱纹呢?”
幼4:“爷爷和奶奶。”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都看出来了这是老鼠爷爷。”
分析:老鼠爷爷是这个故事的关键人物,虽然有关它的情节很少,但故事因它即将过生日而引起,所以必须从老鼠爷爷开始引入教学活动。为了突出这一特殊人物形象,教师并没有把它融入到其他人物及背景中进行观察,而是巧妙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屏蔽掉其他人物及背景的光,幼儿只能看到屏幕上的老鼠爷爷,其他的都看不到,就像捉迷藏一般少数在明里、多数躲在暗处,幼儿的目光全都锁定在老鼠爷爷身上。教师运用游戏化的语言“谁躲在里面呀,把它找出来”,给人物形象增添了神秘感,幼儿充满好奇地看着教师用棒在电子白板上点出一个光亮的小圆圈慢慢移动寻找,当圆圈内出现老鼠爷爷时,幼儿都开心一笑。接着在教师一系列的提问下,幼儿始终盯着老鼠爷爷,有序地回答着问题,分析为什么认为是老鼠爷爷的原因时理由分外充足。
结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因此,凡是不需要幼儿注意的东西,就不应该过于鲜艳、突出和多变。教师正是遵循了幼儿注意发展这一规律,采用“躲一躲”的游戏,把不需要幼儿关注的事物隐藏起来,着重推出个别需要关注的人物形象,吸引和保持了幼儿的有意注意,使得观察指向更明确,效果更突出。
二、猜一猜——从幼儿认知经验入手,推动自主发展
案例:教师指着画面上老鼠的一家说:“老鼠一家好热闹啊,猜一猜他们是谁?”
幼l:“我觉得第二个是老鼠哥哥。”
师:“为什么?”
幼1:“因为它是男的。”
幼2:“不对,我觉得它是爸爸,因为它比其他老鼠大,我爸爸在家里是最大的。”教师肯定了他的观点。
幼3:“我猜还有哥哥和弟弟。”
师:“请说出你的理由。”
幼3:“穿背带裤的是哥哥,男孩子才这样穿,穿短裤的小小的是弟弟.”
师:“你们真能干,已经猜对了几个,还有谁呢?”
幼4:“我看到有个姐姐在指挥大家。”
幼5:“不对,它不是姐姐,是妈妈,它系着围裙,我妈妈也一直系围裙的。”
教师微笑着听他们争论,然后说:“嗯,妈妈系围裙是为了不弄脏衣服,那有姐姐吗?”
幼6:“有,穿粉色裙子的是姐姐。”
分析: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老鼠一家有谁,而是让幼儿观察画面猜一猜有谁,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他们感觉像在玩猜谜的游戏,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凭自己的直觉猜测,有的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平时在家中看到爸爸、妈妈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做事来推断老鼠一家有谁。幼儿不仅乐意猜,还能说出猜测的理由,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兴致非常高。“猜一猜”的游戏,就像一块石头投进河中溅起无数浪花般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
结论:幼儿的认知经验是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猜一猜”的游戏,把幼儿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上,幼儿最初表现出来的都是原有的认知经验,经过同伴的质疑和教师的有效引导,认知经验逐步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达成了教师有意要发展他们细致观察、慎重判断能力的目的。可见,教师采用这一策略起到了推动幼儿自主发展的作用,增强了幼儿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幼儿阅读的能力。
三、玩一玩——从幼儿学习特点入手,优化教学效果
案例:屏幕上显示老鼠一家正在忙碌的情景,每个老鼠图像的旁边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动词。
师:“老鼠一家商量好了要给老鼠爷爷做一个生日蛋糕,但不能让老鼠爷爷知道,它们悄悄地开始忙碌了,请你们从左到右看一看,它们分别在做什么?”
幼1:“老鼠爸爸在和面。”
师:“你们看过和面吗?怎样和的?请你来学一学。”
幼儿学做后教师带领全体幼儿有节奏地边和面边哼儿歌:“和呀和,和呀和,用力和,真快活。”和完面后教师高兴地表扬他们说:“今天的蛋糕一定非常好吃,因为你们都很用力。”幼儿开心地笑了。
幼2:“老鼠哥哥在倒牛奶。”
教师肯定了他的说法后马上伸出双手做出一个空盆的样子凑到幼儿跟前说:“我的盆子空着,请你们往我盆子里倒牛奶吧。”
教师托着“盆”依次从每个幼儿面前经过,幼儿纷纷高兴地往教师的“盆”里“倒”牛奶。说到老鼠弟弟敲鸡蛋时,幼儿举起两个拳头做敲鸡蛋的动作;还请个别幼儿学老鼠妹妹做舀糖的动作。
分析:老鼠一家合作做蛋糕的过程是活动的重点、精彩部分。老鼠一家商量好了要给爷爷一个惊喜——做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好吃的生日蛋糕送给它,但又不能让它知道。那么做蛋糕就像在举行一场没有声音的运动会,在老鼠妈妈的指挥下,大家分工合作,忙碌有序,有的和面,有的倒牛奶,有的敲鸡蛋……勾勒出了一幅老鼠一家齐心协力做蛋糕的快乐温馨的场面,画面上每个人物的动态都那么栩栩如生。引导幼儿有序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并说出它们在做什么,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师采用“玩一玩”的游戏,让幼儿置身于做蛋糕的快乐情境中,而且引导策略各不相同:“和面”采用集体模仿策略,引导幼儿边和面边念儿歌,并懂得了“用力和蛋糕才好吃”的道理;“倒牛奶”采用仿真游戏策略,让幼儿依次往教师的“空盆”里“倒牛奶”,幼儿感到能够把自己的牛奶分给老师真是一件既快乐又光荣的事情,于是都像模像样地积极地给老师倒牛奶;敲鸡蛋、舀白糖则采用小组、个别表演策略,让幼儿通过玩一玩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结论:幼儿的学习常被自己的兴趣所左右,他们对于感兴趣的活动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玩一玩”的游戏,吻合了幼儿在玩中学的基本特点,使得原本静态的阅读活动动感强烈,情趣十足,改变了传统阅读活动以说为主的风格,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掌握更加到位,教学重点精彩突破。
四、秀一秀——从幼儿建构知识入手,激活学习内需
案例:老鼠一家怎样做蛋糕的情景讲述完后,教师点出下一页说:“老鼠一家做蛋糕正做得起劲,发生了什么问题?”
幼1:“面粉用完了。"
师:“谁去买?”
幼2:“妈妈去买。”
幼3:“不行,妈妈不能去买,因为妈妈是总指挥。”
幼4:“让爸爸去买,因为爸爸的力气最大。”
教师请幼儿观察爸爸飞快地跑着去买面粉的画面,并请一个幼儿上去模仿爸爸的样子。
师:“他学得像吗?”
幼1:“不像,太慢,老鼠爸爸的步子迈得很大。”
幼2:“老鼠爸爸很着急的表情没有做出来。”
幼3上去模仿。
幼4:“还是不太像,太慢了,老鼠爸爸跑得袋子都飞起来了。”
有很多幼儿把手举得高高的想表演,教师请了一位幼儿上去表演,他迈开大步向前飞奔,可以说是逼真地把图片上老鼠爸爸心急火燎的样子表演出来了,但还是被有的幼儿挑出了毛病:“面粉袋没有背在肩上,老鼠爸爸的面粉袋是在肩上的。”教师肯定了幼儿的观察仔细,并请刚才的幼儿再次完整表演模仿秀:老鼠爸爸买面粉。
分析:面粉用完了是故事的转折点,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应该派老鼠爸爸去买面粉。如果先让幼儿说老鼠爸爸是怎样去买面粉的,幼儿肯定能说出老鼠爸爸是跑着去买面粉的,至于画面上老鼠爸爸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形象的神态,就不一定能挖掘得那么细致到位。因此,教师并没有直接提问老鼠爸爸是怎样去买面粉的,而是巧妙运用“秀一秀”的游戏,让幼儿先学一学老鼠爸爸的样子。每次个别幼儿表演完后都请其他幼儿评价他学得像不像,大家通过情景与画面的对比不断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仅指出老鼠爸爸的动态表演要到位,还关注到其他细节,如“面粉袋子也飞起来了”,进一步衬托出老鼠爸爸跑得飞快。幼儿从开始的粗犷表演逐渐能把细节特征也表现出来,在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中,由内而外掌握了老鼠爸爸买面粉那一页的画面内容。
结论: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经验,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也就是说,幼儿是在活动中学习的,是在亲自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习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教师能够把握好幼儿这一发展原则,运用“秀一秀”的游戏,让幼儿先做后说,而且每次都不是教师要求他们怎样表演,而是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并在同伴的评价下自主大胆地表演画面情境,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学习内需被激活了,增强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语言表达的兴趣与能力大大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
编辑:cicy
上一篇: 在读图时代里培养学前儿童深度阅读力的可能对策
下一篇: 图画故事书教学中插画运用引起动机的策略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投入到学前教育事业中才知道当时我的老师用的是 奖...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怎么写一份中班 数学公开课呢 要以游戏为主 那个女孩 阅读人气:5
- 哪位老师有音乐课上好玩的游戏,比如节奏之类的游戏,... 蕾蕾蕾冬 阅读人气:982
- 小班孩子应该玩什么户外游戏? 猫猫如意 阅读人气:26
- 有没有好玩的手指游戏,适合大班的 玲玲1313 阅读人气: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