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的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何晓勤 来源:浙江大学幼儿园西溪分园 上传时间:2012-08-13
一次,我从教师的案例反思中发现男孩A的情况有些特殊。于是,我迅速介入。向相关教师了解A的状况。A是小班时插进来的,当时在班中年龄最小。第一个月,班主任王老师就发现A在班中基本不说话,即使说话也多是词组,且发音不清楚。王老师开始以为A的年龄小,对新的集体有陌生感,认为只要多加鼓励、多给予说话的机会,A的状况就会改变。所以,王老师经常主动地找A交流,并鼓励其他孩子主动和A交流。一段时间后,A仍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与教师、同伴交流,也不能正常地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他常常游离、乱跑,必须要有人跟着他,否则就有可能捣蛋甚至闯祸。午睡时A不能独立入睡,常无休止地敲打床板影响大家休息。王老师曾多次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找相关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干预或诊治,但家长坚决不承认孩子有什么问题,常常避而不谈相关内容。当听闻孩子在幼儿园“闯祸”时,家长就说是孩子太调皮,回家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到后来,如果王老师再跟家长说A的相关情况,家长就会不高兴,说老师不该歧视他的孩子。
王老师说,针对A的情况,她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心理学资料,也咨询了一些幼教专家,觉得A的很多行为表现确实跟其他孩子有明显差异。她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情绪安抚,要求A模仿别人说话,讲话时与别人对视,等等,但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王老师还表示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关系,但孩子耽误不起。她最苦恼的是家长不肯正视孩子的问题,她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
了解了基本情况后,我认为A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有些问题不是幼儿园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需要家长的参与和专家的介入。于是,我首先与王老师交流,对于她的辛苦付出给予肯定,对她的感受表示理解。同时,我鼓励王老师要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以热爱孩子、对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并表示会全力帮助她处理好这件事,让A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样,王老师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她重拾了工作热情与信心。
同时,我们邀请了相关的心理学专家来幼儿园观察A的行为表现,帮助我们对A的问题有更清晰、更专业的认识。经过几次观察和分析,专家和我们一起对A的表现进行了梳理: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不能对集体活动的欢乐产生共鸣;语言发展迟滞,不能使用第一人称“我”;不能主动与人交谈,应答简单,并经常答非所问;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不能用合适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不会恰当地运用对视、面部表情等与人交流;兴趣狭窄,但对某些事物有特殊的喜好,如喜欢数字,数概念清晰;喜欢盯着旋转的东西如电风扇等看,一看就是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喜欢固定的节奏,如喜欢有节奏地敲门、敲桌子或敲床;有时活动过度,无法安静,有时喜欢独处,独自玩耍。
据此,专家初步认为A可能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行为控制等方面有问题,并建议教师要和家长有效沟通,使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问题并与幼儿园形成共识。于是,我们决定邀约专家、家长和教师一起开展一次针对A的半日观察活动,希望利用专家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由专家现场指导家长观察A的行为,帮助家长了解A的需要,正视A的问题。当然,为了照顾家长的情绪和面子,事先我们谨慎处理了各种细节问题,尽量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以确保观察、交流的效果。在观察过程中,家长看到了A的行为表现和其他幼儿的差异,专家的分析让家长认识到A行为背后投射出其在人际交往、行为控制、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家长也认识到了教师以前与自己的多次沟通以及组织这样的半日观察活动,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对孩子的高度负责,从而体会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因此,家长也逐渐打开了心扉,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A家庭的一些状况,如,A的家庭成员众多,A是这个家庭的焦点,常常还没等A开口,家长就已经知道他想要什么;A从不和院子里的小伙伴玩,但家长并未在意;家人一直认为A数学能力突出是天才的表现,而其他方面弱一点是正常的;家人无法接受教师的频繁“告状”,觉得是教师对孩子有偏见甚至是歧视。家长的一席话也让我们认识到以往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和策略有欠缺。
事后,专家建议家长带A去专业机构就诊,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专家同时建议教师通过游戏等方式训练A的注意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运动能力等。另外,专家还指出,教师要及时干预,和家长共同确定教育的重点目标,对A来说注视和注意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多年的管理经验让我感觉到,A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类似个案似乎有上升的趋势。我决定以A的案例为载体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并邀请专家参与。这样一方面可为其他教师积累经验,提高他们应对类似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为改善A的行为出谋划策。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根据专家给予的建议,针对A的具体表现进行探讨,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案。我们知道,有效的家园沟通将大大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大家还梳理了与特殊孩子家长交流的策略,比如,对于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反馈给家长。对孩子的异常行为的描述要客观、具体,少加评论,以便让家长客观地了解事件始末,认识孩子的表现,促使家长比较理性地对待孩子的不足。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家长分析原因并提出可操作的策略。
此后,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利用A的优势特征增加A的交往频率。如,教师利用A较强的数学能力,鼓励他帮助同伴按数取物,和同伴共同按序整理书架上的书等,促进A和同伴的交往。
●借助同伴力量提高A的交往技巧。如,教师引导交往能力较强的孩子主动邀请A玩他感兴趣的游戏,并坚持到底。
●用游戏法吸引A主动回应。如,我们了解到A在家中会独自玩“和妈妈打电话”的游戏,一次A独自在滑梯上玩,当教师请他下来他不理会时,教师就假装打电话给妈妈说A不肯回去,A听后就模仿打电话动作回应“A回去了”,效果甚好。
●以肢体语言吸引A的注意,让他学习与别人对视、交流。如,介绍一位姓张的老师时,教师可边念“张老师”边“张”开双臂,以延长A的注意时间,训练其与人对视。
●抓住契机培养规则意识。A爱看书,但大多是独自拿着书走走、看看、扔扔。有时教师发现集体阅读活动中A会在走动片刻后暂时停下来跟随翻页,便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巩固A参与集体活动的行为,并以“大腿并拢成小桌,小书放在小桌上”提示A安静地坐着看书。
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A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明显改善。首先,经过训练,A可以进行长达4秒钟的眼神对视。其次,A在操作数字玩具或其他区域材料时,能对同伴的行为给予反馈,能与同伴简单交流。虽然由A主动发起的语言和行为交流仍不多,但他已能和同伴一起玩,有时看到同伴在玩能够发出愿意参与的信号。他能简单评论同伴的表现,出现了关怀同伴的行为。他还能正确使用代词“我”,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早操、排队等活动。
A的案例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要慎重、专业地判断幼儿的行为问题。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判断必须客观、谨慎,防止给幼儿及其家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就需要教师本着专业、负责的原则进行工作,除了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外援”的支持,如教师团队、相关领域专家等,以便对事件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处理。
●要抓住幼儿发展关键期及时干预。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对于那些有特殊表现的幼儿,教师要早发现、早干预,以促进幼儿的正常发展。
●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那些有特殊表现的幼儿来说,能够在一个不受歧视、安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身边的每一个幼儿、家长、教工都以鼓励、关怀的态度,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最大程度地支持他们健康成长。
编辑:cicy
上一篇: 不妨换个角度看孩子
下一篇: 幼儿园中的特别儿童(自闭症)的行为分辩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我马上是一名男幼师,这几天实习,真希望更多的家长理... 郝建明 阅读人气:34
- ...爱听话可爱的孩子容易,爱顽皮不听话的孩子难,爱...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西街幼儿园 阳雪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么一句...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感 : 内容概要:根据近期活动内容及主题活动安排...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
- 我是大班新来的插班老师,孩子们明显欺生,我应该怎样... 小鱼老师 阅读人气: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