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工作坊:让材料与幼儿对话
作者:程玲 来源:浙江大学幼儿园华家池分园 上传时间:2012-09-14
“工作坊”名称源于美国,原意为“材料的加工车间”,是教师制作和提供丰富的材料来与孩子对话的空间。“数学工作坊”,是以数学材料为核心,以自主为灵魂,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材料,来建构数概念,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区域。幼儿在数学工作坊中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数学材料的操作,材料成为教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材料把抽象的数概念学习“实物化”,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因此,要使数学工作坊高效,关键是投放科学、适宜的数学材料,实现与孩子的有效互动。
设全面系统的材料
我们强调在目标主导下投放材料。区域材料的目标制订要比集体教学更宽泛、更长远,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是非即时性的,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需要体现“下能保底、适度超前”的开放性原则,将教育意图融进材料中。比如,根据大班的学期区域计划,老师需要设计数、形、时、空、量全方位的材料,再根据本月重点学习“数的组成”,有侧重地投放阶段性材料:套豆——取6颗豆放进盒子,用双面胶芯去套豆,套进几颗,外面还有几颗,进行记录;分花生米——取一张数字卡片,夹在卷纸芯上,取与数卡对应数量的花生米分成两堆,分别放进卷纸芯中并进行记录;魔盒——取一张数卡,再取与数卡对应数量的瓶盖,在盒子里分成两份排列,并进行记录;赛龙舟——能根据牙膏盖上的数字,在牙膏盒上插入写有两个部分数的勺子并进行记录。这四种材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体现不同的层次,给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孩子们在每一次操作时都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吸引幼儿反复操作,发现数组成、分解的内在规律并内化。下阶段在适当保留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再有侧重地投放其他材料。这样做到全面、系统、重点三者结合。
做有趣多层的材料
要想吸引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引发他们产生“工作”的欲望,还需要深入挖掘材料的价值,体现多层次的玩法。比如,材料“变异板”,通过层层分解可以挖掘出多种玩法。首先,通过几何构图,认识形、形的重叠、空间方位,有几层玩法。第一层:根据示意图,在变异板用皮筋拉出单一的几何图形。第二层:根据示意图,用皮筋拉出复杂的几何图形。第三层:根据示意图,通过点数,在变异板的同位置拉出单一的图形。第四层:根据示意图,通过点数,在变异板的同位置拉出复杂的图形。第五层:创作图案,并记录在纸上。其次,数的加减。第一层:取数字卡,用一根皮筋圈进相同数量的彩钉,用另一根皮筋在圈里随意套彩钉,并进行记录。第二层:根据算术题,用皮筋圈相应的彩钉,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这样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使每个幼儿都能够找到适合的动手操作、深入探索的玩法,有效地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留想像创造的材料
在数学区域中,除了老师们精心设计制作的材料,还需要留一些材料让幼儿去想像、去主动创作。如,棋谱、迷宫。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老师设计的这些材料,通过几次机械操作掌握规律后,就不再关注。老师的设计速度总是赶不上孩子们兴趣变化的速度,材料的生命力遭遇危机。这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组织幼儿讨论:怎么制作棋谱?规则怎么制定?可以设计些什么内容?设计后让幼儿互相走一走,评一评,谁设计的棋谱最有趣。这些设计有无改进余地?怎样改进?这样让幼儿体会棋谱和迷宫的空间布局、空间设置规律,在主动创造中学习、探究。
投辅助纠错的材料
教师在创设数学区域时,还需要通过一些隐性的辅助材料帮助幼儿学习。我们主要尝试了三种材料。第一种,将每一种材料按类摆放,贴上标签,放置在固定的位置,暗示幼儿有序取放,在积累一一对应数学经验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也构成“开放”而不“混乱”的区域环境。第二种,将幼儿的操作行为、结果、记录表等进行张贴。一方面保留了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成果,让孩子们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后面操作该材料的幼儿做了隐性示范。通常,孩子们并不是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操作这些材料,而是通过观察其他同伴的操作学会的。第三种,提供一些具有隐性自我纠错功能的材料,例如在图形大挑战中,如果前面有一个图形没有拼对,最后一张就没有办法拼上去,孩子们能够自己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
调应势而变的材料
材料应当是一个“会运作的生命体”。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捕捉孩子的实际需要,并与自己的教育初衷比较,检视材料的适宜性,探寻孩子的真实水平和需求,及时调整材料。以旧经验为基础,对原有数学材料进行提升和创新,或者投放新的数学材料,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使之更适合孩子的需要。
1.当材料玩法对幼儿缺乏挑战时,需要调整操作材料。如,当用可乐罐垒高对小班幼儿已经没有难度时,孩子们就开始通过不断推倒自己搭的可乐罐寻求快感。于是老师及时调整材料,在上面吊了不同高度的小动物,给孩子们一个目标,并取名“给小动物喂饮料”。暗示幼儿要将材料垒得和小动物一样高,寻求技巧、积累经验,不断挑战新的高度。当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能够熟练掌握,并对这个材料慢慢失去兴趣时,教师又增加了掷色子这个环节,分三个层次增加操作趣味性:按点取物垒高、按数取物垒高、按规律取物垒高。通过调整,不断将幼儿的学习引向深入。
2.当材料的数量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操作时,要及时调整操作材料。过多或过少的材料都会影响幼儿投入活动的热情,材料过少,幼儿容易发生争抢材料的现象;材料过多,幼儿在操作时容易偏离目标盲目游戏。如,大班材料“量一量”,教师的预设目标是让孩子们用自然物测量走廊的长度和宽度,为了体现材料的丰富性,教师将她认为可以探究的材料都放置到了区角中,有积木、筷子、绳子、书本等十几种材料,让孩子自主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测量,孩子们对这些操作材料很感兴趣,玩得非常投入,但他们是把东西一股脑地往地上放,没有目的,没有秩序,游戏场面混乱。教师的目标形同虚设,丰富的材料失去它本该有的生命力,反而干扰了幼儿的正常工作。正如蒙台梭利指出的“丰富多彩的东西会让幼儿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显然,这与投放材料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教师根据目标,将干扰材料进行了删减,调整了记录纸,突出了操作目标。可见,投放适量的操作材料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师的教育目标。
3.当材料操作不利于幼儿或教师检验时,要及时调整。如大班材料“天平秤”,一开始教师投放了不同大小的石头、海绵、围棋子、豆子等,让幼儿将称重的物体画下来,并记录结果,但是幼儿画的石头、围棋子、海绵等样子都差不多,使得无法检验结果,造成了检验困难。于是教师调整了材料,在大小不同的石头、海绵、豆子、围棋子上都标注了数字,这样,不论是幼儿记录起来,还是教师检验起来就都一目了然了。
只有科学的数学材料才能保证幼儿兴趣的稳定性,促使幼儿向高一层次发展。在我们的数学工作坊,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数学材料,尽情享用材料,感受数学学习的有趣。老师也在材料的投放和调整中学会了观察,更真实地看到幼儿建构知识的过程,更加尊重和理解幼儿。同时,数学工作坊材料的调整过程正是教师实践、反思、调整的过程,它使教师们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
编辑:cicy
上一篇: 数字二维动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怎么写一份中班 数学公开课呢 要以游戏为主 那个女孩 阅读人气:5
- 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幼儿能够跟着老师一起学唱歌? 偶只是一个橘子 阅读人气:10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如何让幼儿听从教师的管理、让幼儿喜欢上跟老师沟通、... 木子姐姐 阅读人气:13
- 制作方法及所需材料 桃子不逃 阅读人气: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