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基本流程”稳定幼儿的活动情绪
作者:吴巍莹 来源:江苏省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2-12-24
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关注幼儿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及效率去获得知识、技能,而相对忽略情绪情感恰恰是影响态度的重要原因。在多次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教师顺利开展音乐活动的一个明显障碍是无法把握幼儿的情绪。在活动中,幼儿要么表现出过于兴奋的状态,或是不听指挥,完全游离于活动之外,或是通过推搡同伴、穿梭等行为制造出人际矛盾;要么表现出低靡的情绪状态,表情麻木,被动地应付老师的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教学程序设置得不合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程序才能避免幼儿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呢?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有五大因素影响幼儿情绪达到“适宜唤醒状态”的过程,包括程序和方法。程序是指相互联系的有关教学片段(步骤)的活动性质、活动内容、先后秩序、相互关系和结构功能等。从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熟悉音乐、合作和创造性表演是教师们普遍使用的教学环节。我们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对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内在需求,在长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和教师一起共同总结出若干“基本教学流程”——熟悉音乐流程、合作流程、创造性流程、空间流程、时间流程。熟悉音乐流程、合作流程、创造性流程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从易到难,构成了一个独立教学活动的总程序,而各流程内部也形成序列,前面的教学环节比后面的教学环节要容易。另外,空间流程、时间流程则对总程序具有统摄作用。
目前,通过近百次的教师培训实践证明:一旦教师熟悉和掌握这些流程,就能顺利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适宜的唤醒状态”,保证了教学开展的有序性。“基本教学流程”非常类似于“傻瓜照相机”中设置的自动化工作程序,摄影者只要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调用这些基本工作程序,一般都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而使用了基本教学流程,教师相对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观察幼儿、调整教学策略上,以实现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维持稳定的情绪态度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一、熟悉音乐的流程
对早期儿童而言,音乐是关于“事情”的。只有成人把音乐作品解释为孩子熟悉的情境,孩子才能按照自己对情境的理解,建构对音乐的认识。当然,这种解释是有规则的,既不能脱离音乐,也不能脱离幼儿。
因此,在让幼儿熟悉音乐时,教师首先需要先讲一个由音乐转化而来的故事,通过故事将抽象的音乐意义化,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形象、情绪和结构。其次,幼儿又是动作思维的。在熟悉音乐的第二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向幼儿提供表演故事的简单动作,通过动作将意义化的故事形象化,帮助幼儿在运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形象、情绪和结构,同时熟悉音乐的节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动作力求简单、够用,不要繁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幼儿随乐做动作,通过随乐运动,帮助幼儿将形象的动作和抽象的音乐建立起联系,从而感知音乐的节奏、结构、曲式和情绪等。随着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熟悉,教师再逐步增加其他有趣的学习挑战点,比如合作、创编、乐器和道具,以提高幼儿深入学习的兴趣。
因此,简单来说,熟悉音乐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四步:讲述简单故事、为故事提供简单的表演动作、用简单动作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和情绪、逐步增加其他有趣的学习挑战点。具体可参考范例一。
范例一:大班音乐活动《熊和蜜蜂》(节选)
1.教师讲述《熊和蜜蜂》的故事。故事内容:一只小熊出来找吃的,发现了一罐蜂蜜。小熊赶紧抱起蜂蜜喝了起来。“蜂蜜真甜呀!”小熊舔了舔嘴,拍了拍肚子。忽然,蜜蜂飞来了,小熊害怕极了,到处躲避蜜蜂,趁着蜜蜂不注意,小熊赶紧跑回了家。
2.教师模仿小熊做走、舔嘴、拍肚子、闭眼和抱头、开火车等动作,请幼儿猜测动作的含义。比如,闭眼和抱头是小熊在躲蜜蜂、开火车动作就是小熊跑回了家。
3.教师带领幼儿随A段音乐,练习合拍地做出熊走路等动作,随B段音乐做出小熊喝蜂蜜的动作和喝完后满足的样子,比如舔嘴、拍肚子等。
4.教师带领幼儿随C段音乐练习闭眼和抱头的动作,表现小熊躲蜜蜂的姿态及紧张害怕的样子。
5.请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表演熊和蜜蜂的故事。
6.分角色游戏。教师扮演蜜蜂,幼儿扮演小熊,进行随乐游戏,在乐曲结束时,扮演蜜蜂的教师追逐扮演小熊的幼儿,督促幼儿迅速回到座位。
分析:韵律活动中的故事和动作是帮助幼儿学习音乐的支架,力求简短、清晰。案例中的故事没有加入过多的文学性语言,突出了重点,使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抓住故事的角色、情节。同时,为了减轻幼儿的记忆负担,教师将匹配故事的动作设计成全自动化的。在随乐动作时,幼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解音乐、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待幼儿对学习内容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再增加人际交往的情节,使幼儿在熟悉之中产生新鲜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表演教学流程
相比熟悉音乐,合作表演教学的基本流程更复杂些,包括教师先和全体幼儿互动,两名教师结伴互动示范,教师尝试和一名幼儿互动示范,教师请一对反应比较快速或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互动示范,教师请一对反应比较慢或容易出问题的幼儿互动,幼儿自由结伴或规定结伴互动,幼儿连续玩游戏并在间奏部分交换互动同伴。
从上述流程来看,合作的第一步是教师和全体幼儿互动:教师先担任动作的发起者,幼儿担任动作的反应者,然后再交换角色。这样可以使幼儿明白合作的任务、角色、协作的方式。合作的第二步是两名教师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为幼儿提供高级榜样,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合作的第三步是教师和一名幼儿示范合作,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评估幼儿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再次观察模仿的机会。合作的第四步是分别请两对能力存在差异的幼儿进行示范,这样做除了具有通常的示范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检验之前对幼儿进行合作可能性的评估是否准确。如果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也能够顺利进行合作,那么大面积参与或全班参与的合作就会有序地开展。有了上述环节的积累,幼儿对合作表演涉及的角色、任务、动作和音乐的关系、规则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且对学习内容也较为熟悉,再进入最后两个环节就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当能力强或能力弱的幼儿进行示范时,教师需引导所有幼儿参与评价,促进幼儿对游戏规则的主动理解。
范例二:小班音乐活动《蛀虫舞》(节选)
蛀虫舞是一个情境性的音乐活动,表现的是“蛀虫吃牙”的故事。教师在活动中安排了一个分角色体验蛀虫和牙如何互动的游戏。游戏的程序设计如下。
1.教师扮蛀虫,全体幼儿扮牙齿。扮蛀虫的教师一边说“吃一口,吓一跳”,一边做动作。当说到“吃一口”时,就做“抓一下,吃一下”的动作(非身体触碰);当说到“吓一跳”时,就做一个害怕被牙齿发现的躲闪动作。扮牙齿的幼儿则坐在位置上做“等待蛀虫啃吃”的动作。
2.教师和幼儿交换角色,教师扮牙齿,幼儿扮蛀虫,牙齿与蛀虫的动作同上一环节。
3.教师与配班教师跟随音乐示范蛀虫与牙齿的互动游戏。
4.教师与一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共同扮演蛀虫,配班老师扮演牙齿,尝试游戏。
5.教师与多名幼儿共同扮演蛀虫,配班老师与其他幼儿共同扮演牙齿进行游戏。
6.请幼儿自选蛀虫和牙齿的角色,分角色表演蛀虫舞。
分析:蛀虫舞充分体现了合作表演教学的基本流程。在多次观察、练习中,幼儿对蛀虫和牙齿各自的任务、动作、配合关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对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二者相结合使得幼儿顺利完成了最后的自由结伴游戏环节。
三、创造性表演教学流程
创造是“有中生有”的过程,因此创造性表演教学的基本流程就是教师提供创作的模型、带动幼儿替换掉模型中的局部(先小局部再大局部)、带动幼儿自由创新。在创编环节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创作的模型,这有助于幼儿对自己未来的创作任务有清晰的认识。在创作初期,因为幼儿对创作模型的认知尚处于陌生状态,适宜采取从小到大的替换策略,以减轻幼儿的认知负担,更利于他们享受创作的快乐。同时,幼儿在这一过程积累的创作素材以及对创作模型稳定认识的增加,为后续的自由创新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使幼儿更可能在自由创新中享受创作的成功。
范例三:大班音乐活动《库乞乞》(节选)
《库乞乞》的游戏由开火车、抢椅子和“库乞乞”构成。其中的“库乞乞”部分,幼儿坐着边念“库、库、库乞、乞”边拍手。待幼儿初步掌握游戏之后,教师进入创编环节。
1.请幼儿根据“库、库、库乞、乞”的节奏创编自己喜欢的动作。(幼儿创编出了拍腿,兔跳、猫走等动作)
2.请幼儿随乐在念“库、库、库乞、乞”时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3.请幼儿用创编的“库、库、库乞、乞”动作替换游戏开头的开火车动作。
4.请幼儿随乐做创编的新开火车动作。
5.完整游戏。
分析:这个活动中幼儿要完成开火车和“库、库、库乞、乞”的创编任务。教师先为幼儿提供了开火车、抢椅子、“库、库、库乞、乞”的完整动作模型;然后再引导幼儿创编其中有语言指令为指导的“库、库、库乞、乞”动作创编。在此基础上,对开火车动作进行了替换;最后要求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即兴创编。这样的流程体现了开放与封闭和谐统一的教学思路。一方面有助于幼儿积累丰富的动作经验,另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在经过一定的变式练习后,能自然积淀形成相应的动作模式,为快速适应后续的各种变化动作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四、教学空间安排的流程
上述三项基本流程都旨在帮助幼儿自始至终处在“适宜唤醒的状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为了使幼儿的状态更加稳定,还需要考虑教学空间的安排。空间和稳定性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空间带来的心理稳定性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坐着做上肢动作最稳定,坐着做下肢动作次之。坐着比站着稳定,站着比移动稳定;在规定空间下移动比在自由空间下移动稳定,在个人独立空间中移动比在合作交往空间中移动要稳定。因此,教学空间安排的基本流程从易到难,依次为坐着做上肢动作、站在座位前做动作、在自由空间状态下移动(可单个走动或结伴)、在队形中移动。
同时,孩子越多,教师越缺乏经验,学习内容越生疏,就越容易引起幼儿的兴奋。这时,教师应该采用稳定性较高的空间状态,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让幼儿减少迷茫、焦虑,提高注意力和心理安适的水平。因此,如果教师新授的内容是合作状态的移动动作,就需要按照上述流程,从最稳定的空间安排——坐着做上肢动作开始,依次进行,直至达成合作状态的移动动作。
范例四:大班音乐活动《快乐圆圈舞》(节选)
《快乐圆圈舞》教育目标之一是要求幼儿掌握蹉步跳。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了下面的程序。
1.全体幼儿围坐在圆圈上,随乐做伸右手、摆右手动作。反方向重复一次。
2.全体幼儿站成圆圈,与同伴手牵手,将伸右手动作替换为伸右腿,将摆右手动作替换为向右并步走。反方向重复一次。
3.全体幼儿站成圆圈,将向右并步走替换为蹉步跳,其他动作不变。反方向重复一次。
分析:这一程序体现了空间流程中强调的“在幼儿最稳定的状态中学习新内容”的观念。蹉步跳是下肢腾空动作,稳定程度较低。教师教授时从最稳定的坐着做上肢动作开始,经历圆圈上的下肢行走动作,再到圆圈上的下肢跳跃动作,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速度安排流程
为了使幼儿的状态更加稳定,还需要考虑教学速度的安排,因为教学速度与幼儿的反应时是紧密联系的,而幼儿对反应时的需求具有特定的年龄特点。速度越快,反应时就越长,反之,反应时则短。大多数幼儿刚接触新内容时需要更长的“反应时”,因为“当学习的内容较为陌生时,中枢神经条件反射尚未建立。大脑对刺激信号的选择性越大,历经的突触越多,中枢神经对刺激信号的分析时间越长,反应时就越长”。因此,教师在幼儿最初接触新任务时需要跟随他们的自身感到舒适的速度,以满足他们对“长反应时”的需求。随着幼儿对学习任务的熟悉,再要求幼儿跟随外部设定的速度,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有序的状态中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幼儿形成从容的学习品质。
范例五:大班音乐活动《波基进行曲》(节选)
这一大班音乐活动中,基本流程是教师一边以较慢的速度清唱,一边指挥幼儿做身体总谱;教师一边以稍快的速度清唱,一边指挥幼儿做身体总谱;教师播放音乐,幼儿随乐演奏。
分析: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采用先清唱再播放音乐的方式体现了速度的流程。我们知道,任何灌制的音乐其速度是固定的,不能根据外界的要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速度不符合幼儿初学新内容时的心理需要。而清唱却可以根据现场的需要,跟随幼儿的表现灵活调整。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依据外部速度的要求进行演奏,就不会慌乱了。
编辑:cicy
上一篇: 如何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及自我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 在面对孩子间的争吵时教师应该怎么做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手指操百度上我基本都找了!谁有好玩的手指操!介绍几... 我贼拉拉的爱你 阅读人气:63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护蛋体验”——增进幼儿社会情感 : 内容概要:根据近期...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
- ...围有很多场所,包括幼儿的家,通过社区可以让幼儿...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北京西城槐柏幼儿园 刘玥祎 随心所语——《...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