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教师保护幼儿个人空间的策略
作者:赵云 来源:厦门市仙岳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1-29
每个人都有一种占有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需要,且对其十分敏感,他周围领域被人看做是他独处的不可侵犯的领域,进入这个领域且停留在那里的任何人都是入侵者。[l]由于儿童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意识水平以及组织调控技能[2]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往往需要依赖于成人的特点,也使得成人常常成为儿童个人空间的入侵者。在幼儿园中,出于安全的要求,幼儿常常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这就使得幼儿的个人空间被教师侵犯的可能性更大。保护幼儿的个人空间,尊重幼儿的个人空间需求,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有利于使幼儿“个性社会化”[3]张扬,反之,则易使幼儿出现破坏、退缩等适应困难行为。
目前针对个人空间的研究较少涉及学前儿童,针对学前儿童个人空间保护策略的实证研究更少。为探索教师保护幼儿个人空间的策略,笔者到某幼儿园大班。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寻求个人空间的行为表现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并辅之以个别访谈,记录方式包括笔记和录像。本文以观察记录为例,试图对幼儿在幼儿园中寻求个人空间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师保护幼儿个人空间的策略。
一、幼儿在幼儿园中寻求个人空间的方式
1.在迂回隐藏中寻求个人空间
观察1:上午。早餐到上午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幼儿到睡房空地上自由游戏,两位教师在自己的休息室里吃早餐(教师休息室与睡房是连着的,她们可以随时监控幼儿活动)。睡房里,刚开始,38名幼儿中,有30人在显露的中央空地上活动,而另外8人则散落在床位过道里,8人中,5人围在睡房最角落的床铺上玩“植物大战僵尸”(一种游戏),3人单独玩自己的,我简单地采访了这3人,他们的位置只隔着一张床。
问:“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呢?”幼1:“这是我的秘密基地!”
问:“哦,什么叫秘密基地呢?”幼2:“秘密基地就是一个人的地盘。”(幼2听到我和幼1的谈话,便插进来)
问:“为什么选择这里呢?”幼2:“这边安静一些,教室里旁边小朋友吵到我了。”幼3:“我喜欢在这里看自己的书。”
随后,我又询问了5个围在角落里玩游戏的小朋友“为什么在这里玩?”,他们回答:“这里安静。”
lO多分钟后,很多幼儿的空间位置都发生了变化。中央空地上人变少了,稀稀拉拉地到处分布,而三个床道里人却多了起来:3人加入“植物大战僵尸”游戏,4人在睡房另一个角落开辟新的“植物大战僵尸”战场,其中一人说道:“我现在换了个秘密基地,我在秘密基地玩‘僵尸’”。也有三四人自己倚靠床铺坐着发呆的。另外,有5人跑到睡房外的走廊上肩并肩坐着商量玩些什么。并且喊着要再叫4个人来跟他们一起玩。我询问了几个坐着发呆的小朋友“怎么一个人坐这儿?”他们回答:“我玩累了,想歇会”“因为不知道玩什么”“因为别人都不跟我玩他们的东西”,等等。
分析观察1,可以发现,幼儿的个人空间,或者说幼儿的“后台”,不管是在床铺的过道里还是在睡房的角落里,这些地方和中央显露地方相比,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隐秘和安静。所谓“隐秘”,即通过一些遮挡物,如床,来隔离教师的“被关注”;所谓“安静”,则意味着幼儿渴望不受别人干扰地做自己的事情。同时,这块区域也要具备能帮助幼儿平衡自己情绪的功能,比如,能帮助幼儿恢复体力——“我玩累了”,想歇会,等下再投入新的活动;能帮助幼儿找找灵感——“我不知道该玩什么了”,需要歇会来想想玩什么;或者,仅仅是在幼儿落寞的时候,为他提供一个去处——“他们都不跟我玩”。在这些隐秘、安静又具备调整情绪功能的区域中独自或联合活动时,当幼儿借助遮挡物迂回掩藏自己,从而逃避了老师的目光关注,他的个人空间便因此而被建构出来。
2.假意接受,在教师控制下寻求个人空间
观察2:上午,教学活动到吃饭的过渡环节——看电视。今天上午的活动是完成一个手工操作——用皱纹纸做一朵樱花。由于操作活动中纸屑较多,收拾起来颇费时间,保育员便帮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幼儿做樱花。其中一个女孩,她的樱花只做到一半。保育员见了,便坐在她身边,三下五除二帮小女孩做好了。但是女孩却没有马上把花交给老师,而是继续搓小纸条小心翼翼地往上粘,直到女孩自己觉得满意了,她才交上自己的作品。我问她:“你想要老师帮你,还是自己做?”她回答:“自己做。”我问:“那刚刚怎么让李老师(保育员姓李)帮你呢?”她想了想回答说:“帮我也可以,我自己做也可以。”我又问:“刚刚李老师帮你做,你感觉怎么样?”她回答:“有一点紧张”。
观察2中,女孩自己是有能力完成樱花任务的,她需要的不是教师的帮忙,而是时间以及教师的宽容与等待。虽然,女孩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对教师破坏她空间的反感,但是事实上,她的心里对老师的帮忙是排斥的——她会感到紧张,而不是像口头说的帮或不帮都可以接受。可以说,这种接受是一种假意接受,目的则在于不和教师起冲突,从而维持她的个人空间。
在教师控制下的课堂,儿童会采用各种策略来建构自己的个人空间,而假意接受是幼儿经常的选择。
3.联合同伴空间,在小群体范围内寻求个人空间
观察3:午餐到户外散步的过渡环节,有些小朋友已经到操场上,有些小朋友还没吃完,还有些小朋友在盥洗室、走廊上游荡。走廊上布置有娃娃家活动区,先是一两个小朋友在那玩,后来又来了几个吃完的小朋友,他们一起自发地玩起角色游戏。保育员在里屋收拾餐具,小班长见到他们没有经过老师允许玩娃娃家,就向保育员报告,但是保育员并没有前来干预。
观察4:晚餐后户外活动时间,老师带小朋友到楼下空地上玩橡皮泥。孩子们自由选择坐的地方,结果他们自发分成三拨坐下,一拨靠着墙,有十多个人;一拨在中间,也有十多人;另有6人围坐在一个长凳上。
观察5:在晨间接待时,一位家长问主班老师:“让孩子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好不好?”主班老师爽朗地回答:“好呀!幼儿园的玩具就是那么几样,孩子总是会玩腻的,你带来新玩具,就会吸引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在这过程中,他们就有了交流,对孩子的发展好。”
分析上述观察事件,可以发现以下两点:其一,事件中的孩子们都是结伴成群的;其二,对于结伴成群教师是不加否定的,甚至是鼓励的,如观察5中主班老师所说,她认为结群是交流的体现,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当儿童结伴成群时,教师的注视点更多的是落在这个群体上,而对于每个儿童,“教师其实是把此刻的他当作不在场的,或者在教师的当下意识里是不在场的”[4]。以此,幼儿通过逃避老师的目光监视,而获得个人空间。
4.联合教师空间,获得个人特权空间
观察6:上午看电视环节,老师请小班长管班级,具体就是,纠正小朋友的坐姿、禁止小朋友讲话、做小动作。小班长背着手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受这件事启发,我想进一步了解孩子们对小班长的看法。于是,在下午的某个等待环节,我来到小班长所在的一组,和他们展开一场关于“当小班长”的对话。
问:“你喜欢当小班长吗?”幼1:“我喜欢当大班长。”
问:“哦,你喜不喜欢管别人?”幼1:“哦,还好。”
问:“管别人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幼3:“嘿,你会请人管。”
幼1:“上厕所的时候,我会请人管,因为我怕那些女孩会聚一起讲话。”
问幼2:“早上是你管其他小朋友的,你喜欢管别人吗?”幼2:(思考一番)“管住自己就行了。”幼1:“管人很开心,管人可以说话,对不对?”幼2:“嗯,管人也不可以说废话啊。”
我:“哦,管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幼1:“管人可以自己走来走去的。”幼3:“管人很骄傲。别人都听我的,都怕我。”
问幼3:“你也管过别人吗?”幼3:“管得很少,管过一次,上中班的时候。”
幼1:“我是第三次管人。他(指着另一个幼儿)管过两次。”
幼1:“我有一次就蛮搞笑,我说,说话要打手,他们就一个个都把手伸出来了。”
幼2:“那个事听金老师讲过,还找你谈话了。”幼1:“哦,是的。”
问:“你们说什么?”幼1:“就是有一次我犯错误了,我就改正了。”
分析幼儿的回答,幼儿成为小班长后,他们可以拥有很多老师才有的特权,如“管人可以走来走去”“管人可以说话”“别人都怕我”。也就是说,幼儿通过将自己的空间与老师的空间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特权空间,拥有了一些特权资本。[5]对于这种特权空间,幼儿心底是赞同和欢迎的,他们觉得“管人很骄傲”“管人很开心”。同时,这种特权空间也会使幼儿滋生“小领导”的优越感。王海英对82名大班幼儿的“小班长”现象进行调查,发现69.5%的男孩和53.7%的女孩当班长是想控制别人。[6]不过,在某种程度上,特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治能力和责任感。幼儿清楚地知道,管理他人有一定的权力,但也不能犯错,有错时也要能及时改正,等等。
在幼儿园中,幼儿会采用迂回隐藏、与同伴空间联合以及与教师空间联合等方式,来逃避教师的“被关注”,从而构建自己的个人空间。这些研究结果为教师如何保护幼儿的个人空间提供了依据。
二、教师保护幼儿个人空间的策略
基于前述观察和研究结果,笔者尝试从教师个人空间意识、幼儿园环境布置以及幼儿自治三个方面,对教师保护幼儿个人空间的策略提出建议。
1.教师应树立个人空间意识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应处于关系中,交往是儿童学习的关键。这就势必会产生一种“去聆听而不是去言谈的教育”[7]。作为一名聆听者,而不是凝视者,教师有必要树立个人空间意识,根据不同的情景,与幼儿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方位,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友好,同时给予幼儿自己去理解世界的机会。
师幼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方位,会让幼儿感到舒适和安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距离和方位只是一个参照,并非要教师死搬硬套。事实上,幼儿并非总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因此,在一些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侵犯幼儿的个人空间,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督促他们集中注意力,但更多时候,教师还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人空间,让他拥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2.幼儿园环境布置上,注意将区域分组与私密空间结合起来
幼儿不仅通过单独的迂回隐藏来构建个人空间,也通过与其他同伴联合空间来获得个人空间。这要求幼儿园在班级环境布置时,既要考虑幼儿有私密空间,也要考虑幼儿的同伴联合空间。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考虑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同伴空间联合可以在幼儿园区角中得到实现,设置区角是《纲要》对幼儿园环境的要求,而且幼儿园也是这样做的。但是,照顾到幼儿私密空间,即他独处的需要,却很少在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中得以体现,儿童通常没有自己的物理意义上的个人空间。事实上,按照区域与区域行为的观点,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后台”来展示自己掩盖在人前的一面。[8]“私密小屋”正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在瑞吉欧的幼儿园里,在活动室的某个角落总会有一个“私密小屋”,里面有毛绒玩具、小毯子、图画书等,是一个专门为儿童设立的私密天地。瑞吉欧的经验值得借鉴,当然,由于幼儿还不能够自立、自制,监管是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其实,可以从床那样的遮挡物中得到一些启发——一部分是封闭的,一部分是开放的,在设置秘密小屋时,一些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块布,让上面是空的,或是将一个橱柜搬出墙外。这些方法在保证幼儿拥有私密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师能同时观察一切。
3.平等给予幼儿特权空间,培养幼儿自治能力
与教师联合空间,获得一些特权空间,是幼儿寻求个人空间的一条途径。如观察所见。担任小班长有助于幼儿培养其自治能力和责任感,但也会让幼儿滋生“小领导”的特权感、优越感。因此,在给予幼儿特权空间时,首先,教师应遵循机会均等原则,平等地给予幼儿担任小班长的机会。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要给儿童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自控能力和管理能力。[9]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小班长,就是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独立管理的环境,使每个幼儿都能发挥自控和管理的潜能。其次,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幼儿在当小班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打人、背着手来回巡视等行为,主要是模仿平日教师管理班级的样子,因此,教师在平日班级管理中应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当发现幼儿表现一种盛气凌人的特权感的苗头时,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指导,削弱其“官念”意识,避免其“权利欲望”的滋长和人格的不正常发展。[10]
【参考文献】
[1][3]王海英.学前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08,159.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0.
[4]王海英.凝视与倾听——感官社会学视野下的师生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5]王海英.儿童共同体的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2.
[6]王海英:“我就是想当班长”——关于幼儿园“小班长”现象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3,(7).
[7][9[美]冈尼拉·达尔伯格、彼得·莫斯、艾伦·彭斯著,朱家雄等译.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8,64.
[8][美]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2—11O.
[10]冯艳慧.教师权威地位派生性现象分析[J].教育导刊,2007,(2)下半月.
编辑:cicy
上一篇: 幼儿抗挫折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培养方法
下一篇: 笑对孩子的反哺,与他们共成长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幼儿老师个人总结怎么写,我是实习老师这学校快结束了... 李宣宣 阅读人气:8
- 北京西城槐柏幼儿园 刘玥祎 随心所语——《...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如何让幼儿听从教师的管理、让幼儿喜欢上跟老师沟通、... 木子姐姐 阅读人气:13
- 做一个幸福的幼儿教师 阅读人气:13
- ...手上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深刻的感受。第一知道... 江雪 阅读人气: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