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评价幼儿的活动状态
作者:闵艳莉 周燕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第五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3-02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常见教师过分追求热闹的形式,以为每个幼儿都动手做,就是一个好的活动,在活动目标中常常冠以激发幼儿兴趣之名,很多活动“被兴趣”着,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缺少由成功应对挑战而带来的愉悦、因获得认知上的进步而产生的满足,仅仅是在活动中“走过场”。面对此类情况,我们沉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是一个好的活动。思考的结果是迫切需要有效指导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状态作出正确的解读,对活动的质量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幼儿的参与作出适宜的支持。由此,我们尝试聚焦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以“投入”为基点,探索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幼儿的活动状态。
一、关于幼儿活动评价的误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如何合理评价幼儿的活动状态存在以下误区。
(一)缺乏对幼儿活动状态的深刻理解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的机会,幼儿参与了、尝试了就可以了,忽略了参与、操作、尝试并不等于投入,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多表现出表面、形式的参与,而少全身心的投入。
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应该要看幼儿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看幼儿是否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看幼儿通过什么样的认知方式完成目标,以及看幼儿的个性、能力、情感等发展情况。这其中包括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投入时间、投入程度、投入方式、投入品质以及投入的效果等方面,而不是仅仅看幼儿是否在活动中操作了或游戏了而已。只有认识到位,才可能使“幼儿投入活动”有别于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避免出现“幼儿园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但实际幼儿学习并不深刻”的现象。
(二)缺少对幼儿活动状态的客观评价指标
过去,集体活动后多评价教师少评价幼儿,多主观印象少客观指标。通常,对幼儿的描述只用寥寥几笔带过,如气氛活跃、幼儿参与度高等。粗略的分析评价指标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自己如何教,而缺少对幼儿“学”的观察和关注,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并没有真正落实以幼儿为中心。活动后,对活动过程的评价以主观印象为主。尤其在公开活动后,由于不同的评价者对活动的理解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活动,也可能同时出现好和不好两种差异很大的评价取向,使活动组织者感到无所适从。同时,现有的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活动的质量高低简单归因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教学能力,容易造成教师的反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和调整的作用。
二、 关于幼儿活动状态的解读
针对以上误区,我们提出“聚焦幼儿的真实活动”,收集观察案例,围绕案例中幼儿的活动状态是否投入、投入的程度进行评价,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状态,与材料、教师和同伴互动的方式、表达内容和表现作品等,作为分析幼儿投入程度的依据。借助这些素材,让教师思考“为什么幼儿会有这样的表现或反映,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判断、反思采用什么教育行为更为适宜。通过上述的思考与实践,我们理清了在解读幼儿活动状态时的几对关键问题。
(一)目标导向还是过程导向
无可厚非,考察是否达成目标是我们通常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均衡,往往只关注教师“教”的目标,而不关注幼儿“学”的目标。
比如,刚升入中班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玩沙活动,鼓励幼儿想办法为瓶子堵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的兴趣在玩沙上,而不是堵漏。教师们普遍认为活动没有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就堵漏这个目标而言,幼儿是不投入的。
但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我们仔细分析了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很多幼儿在活动中很投入。有教师描述道:“他将瓶子放进沙子里,用手把沙堆起来,把瓶子埋好。然后就往瓶子里装沙,他看着沙子慢慢流到瓶子里,很高兴,一直把瓶子装满。而后,他把瓶子提起来,沙子漏了,他于是又像刚才那样把瓶子埋起来……”很多教师都描述了孩子投入玩沙时的专注情形。同时,很多教师也认为,教具的设计(在瓶底挖了一个洞)对幼儿是有挑战的,能让幼儿深切体会到沙子的流动,通过幼儿的行为或语言表现可以观察到幼儿对沙子这一特性的关注和好奇。
这一对矛盾的结论让我们思考本次活动儿童的发展需求是什么、他们在这样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什么。通过细致分析,我们认为儿童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玩”上,而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玩,了解沙的性质是流动的,是可以堆砌成型的。从这个角度,这个活动为幼儿的体验创设了很好的情景,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是有价值的。
类似情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常见,因此我们有必要倡导,解读案例时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导向,要看到活动中的幼儿、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活动中幼儿的发展。
(二)看教师还是看幼儿
看教师还是看幼儿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切入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幼儿为主体的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发现,将解读的视角定位在幼儿身上,聚焦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能够让老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比如,一次早操活动,同在一个场地做操的大四班和中一班幼儿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大四班的充气跳马操器械新颖,操节编排互动性强。孩子们坐在充气跳马上,伸展自如,做得比较认真。而另一个班级——中一班选择了比较老套的凳子操,操节编排的趣味性并不如大四班,可是孩子们眼睛紧盯着老师,全神贯注跟着老师做操,似乎比大四班更认真。
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幼儿的投入程度在教师认为编得好的早操中,反而不如教师认为编得不好的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原来大四班的早操是沿用上学期的,幼儿都会了,所以虽然认真,但更多表现出轻松和自然的状态。中一班的早操由于是新编的,幼儿呈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略带紧张的状态,与大四班幼儿松弛的状态相比,显得更为投入。教师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孩子来说,越是新颖的、有挑战的活动,投入程度越高。很多教师反思,有时误以为给了幼儿操作的机会,幼儿参与了、尝试了就是投入,但事实上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幼儿才可能实现高投入。
前后对比的观察和解读让老师们认识到:一个设计得再好的活动,当它变为常态或者反复使用后,幼儿的投入程度就会降低,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在活动中的高投入。这样的发现让老师们沉下心来,活动中不再片面追求幼儿的“参与”和活动的“热闹”,不再满足于低难度、低挑战、简单肤浅的各类“伪探究”活动,而是努力设计和实施能让幼儿真正投入的活动。
(三)凭印象还是凭事实
解读是评价的基础。因此,解读是否站得住脚就很关键。我们尝试让教师自己设计幼儿活动投入的观察记录表。
为了提升教师对幼儿活动状态的深刻理解、摸索出客观评价幼儿活动状态的指标,我们尝试通过“收集案例、解读案例、分享交流、再解读”的反馈研究法,克服教师在观察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活动中,看课的教师们一起解读幼儿的已有经验是什么、活动的挑战在哪里,如何支持幼儿的活动。看课后的评课环节中,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一起又再度解读活动中的幼儿,然后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最后,当所有表格又返回教师手中时,教师再进行一次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不断积累事实,尤其是细节,为深入解读打下基础,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关于幼儿活动状态的评价
在收集的大量幼儿活动案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一次次的看评活动,引导教师描述被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最投入和最不投入的情况是怎样的,从教师对幼儿状态的描述中,我们不断抽取关键词,和教师一起反复揣摩、体会,逐渐形成了分析幼儿活动状态的一个基点、四个要素和四个层次。
我们把“投入”作为评价幼儿活动状态的基点。所谓“投入”,是指幼儿在认识和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同伴以及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呈现出的积极状态,包括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这三个方面,细化为四个评价要素,包括注意、情绪、思维和行为。
1.注意:注意力不易转移,一直专注于某个活动,持续时间长,不为外界所动。
2.情绪:对活动有兴趣,很高兴,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很积极。
3.思维:做事有目的,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伴随想像、创造。
4.行为:能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尝试多种方式进行探究,遇到问题能寻求帮助(合作)。
四要素有助于教师找准观察的切入点,提升对幼儿发展的敏感度,建构观察幼儿活动、分析教学的有效模型。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幼儿活动的投入状态可分为四个层次。
层次一:高投入。很高兴、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反复试验、带有目的地思考、遇到问题能坚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持续时间长、不为外界所动。
层次二:较投入。认真、坚持但有点例行公事、遇到问题浅尝试。
层次三:一般投入。完成任务、从众、被动、没有动脑筋、遇到问题放弃(畏难)、易受外界干扰。
层次四:不投入。不感兴趣、做其他事情、无聊、游离。
这四个评价层次以“投入”为基点,考察活动是否满足了幼儿的“真”的需要,能否让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进而促进我们反思活动设计是否得当、支持策略是否有效。在“聚焦幼儿的真实活动”进行评价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应教学内容。由于活动不同,儿童在活动中的状态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在音乐活动中,儿童在认知上的投入以动作表现为主;而在语言类的活动中,儿童在认知上的投入以思考和语言表达为主。具体到各个活动当中,还能看到更为细致的差异。因此,活动的评价不应是统一的,而应该针对不同的活动设计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或者评价表。
针对活动过程。由于教学环节的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投入的程度一般是有起伏的,按流程或环节对投入的程度进行评价更能反映活动中真实的儿童。这种结合活动过程的评价是针对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活动结果的。
针对幼儿反思。我们引导教师反思时多关注幼儿,比如幼儿是否对活动感兴趣、幼儿的活动状态、幼儿状态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落差、后续教学活动如何调整、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景和机会来支持幼儿的进一步学习等。我们让教师把评价建立在解读的基础上,在解读幼儿表现的基础上解读教学的策略,思考教学的问题,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以“投入”为基点的幼儿活动评价,我们感到将评价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幼儿,将关注的重点从结果的达成转向过程中幼儿的真实表现,帮助教师提升了解读幼儿、支持幼儿以及教学反思的能力,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文是“幼儿活动投入状态解读与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
编辑:cicy 转载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杂志
上一篇: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正确评价
下一篇: 在适宜的评价中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半日活动要上小班科学《圆形朋友》,怎样组织?我是新... 夏是我光 阅读人气:8
- ...开学出,我园县级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们,对本学期种... A-vicky 阅读人气:19
- 秋季幼儿应该如何预防?秋季保健要注意什么。 EleVen 阅读人气:11
- 如何让幼儿听从教师的管理、让幼儿喜欢上跟老师沟通、... 木子姐姐 阅读人气:13
- 如何对待不听话的幼儿 Sandm 阅读人气:6
相关文章
周排行
- 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2 学习一故事:发现孩子的“哇时刻”
- 3 儿童观
- 4 移情
- 5 幼儿发展评价意义
- 6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 7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
- 8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错读、误用与...
- 9 一个早已提出却难以得到关注的重...
- 10 探索社区早教活动站的联动运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