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教育策略,提高安全自护能力
作者:康梓钰 来源:天津市幼儿教育教学研究室 上传时间:2013-03-13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远未完善的重要时期,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好奇、好动、好探索的心理需求驱使下,往往会表现出大胆的举动,有时越告诉他们不要碰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去看看、摸摸,如果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趁成人不备去尝试而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又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贫乏及对周围事物尚不能正确地认识,对环境中暴露且存有潜在的危险没有能力估量,而当面临危险时又不知所措,容易发生意外安全事故。
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幼儿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切实保障每一个幼儿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要通过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是,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后一方面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向幼儿进行安全与自我保护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探索尝试。
一、提供与转换幼儿能参与的直接经验,使其内化安全知识
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易受意外事故的伤害,安全教育必须帮助幼儿了解一些安全和自我保护常识,又因为这些常识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有目的地让幼儿主动获得并理解安全和自我保护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理解安全和自我保护知识
安全教育中的一些现象直接带有伤害性,幼儿获取安全的知识和经验,不可能都亲自接触,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安全和自我保护常识及规则的最好机会。幼儿通过模仿安全教育的行为准则,缩短掌握行为规范的过程,并把这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比如,为了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在“红绿灯”游戏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了带有十字路口的大马路及人行横道线、红、绿、黄三种颜色的信号灯,幼儿扮小司机和行人,按照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会儿的信号指令进行游戏。快乐的游戏加深了他们对交通规则的理解。许多幼儿家长都反映在路上幼儿时常提醒“不能闯红灯”“要走人行横道”等,将游戏中学到的常识,自然地带到了日常生活当中。
再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用“刀子”切菜做饭,当有的幼儿拿刀子挥舞玩耍时,同伴会提醒“刀子是用来切菜的”“会划破手”“打着其他小朋友会流血……”游戏中幼儿理解了刀子的用途和危险性,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游戏过程已成为幼儿内化安全和自我保护知识的过程,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轻松地主动建构着相关经验。同时,也促进着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儿歌、教具等方式,梳理安全知识,让幼儿了解安全和自我保护方法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中安全教育的特性,我们针对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及需主动参与等学习方式,并结合安全教育的内容,为幼儿绘制了图片,制作能移动的“立体小朋友”,并创编了儿歌。
比如针对幼儿喜欢玩的滑梯,创编了儿歌——《滑滑梯》:小朋友,排排队,大家一起滑滑梯。你不推我不挤,一个一个上滑梯。小小手,放梯边,忽地一下着了地……教师引领着孩子们边说儿歌边玩滑梯,安全教育寓在其中,幼儿易于接受。
(三)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安全标记,加深对其功能的认识
安全标记是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内容,它以无声的语言形象地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使其了解、获取安全保护的常识和经验。幼儿、家长和老师共同收集生活中安全标记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认识的过程。
比如我们建立了“安全标记栏”,并有分类子栏目:交通安全标记、食品安全标记、防火通道安全标记、各种急救电话号码等,幼儿随时将收集的安全标记贴在栏目中,并介绍给小朋友,共同分享,加深印象内化知识。幼儿通过自己判断、辨析不同的潜在危险和行为,更加认识到安全的意义,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与捕捉幼儿身边的场景和真实事件,使其获得情感体验
幼儿安全教育中情感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安全教育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将起着强烈而明显的动机功能,即有了情感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他们对安全和自我保护知识的认知,易理解且保持长久。为使幼儿在安全教育中获得情感体验,我们也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努力尝试和探索。
(一)情境模拟——使幼儿置身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创设模拟情境的方式,使幼儿置身于生活场景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主动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
如我们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不跟陌生人走”。教师带领幼儿到操场上自选材料进行活动。在幼儿远离教师的地方,一个陌生人走近幼儿,下面是两个情景:情境一:一个陌生的阿姨走到小朋友跟前说:“小朋友你们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说着拿出果冻)教师关注幼儿反应。过一会儿走近幼儿,启发:“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了吗?应该怎样对她说?”幼儿对陌生的阿姨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要你的果冻”等。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又走到其他几个小朋友跟前说:“我带你们去公园玩好吗?”“公园里有好玩的转马、小火车,跟我去吧!”幼儿望着陌生人不知所措,这时,教师走近幼儿,提醒到:“你们认识她吗?相信她的话吗?”“应该怎么对这位阿姨说?”幼儿对陌生的阿姨说:“我们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不跟你去公园。”“爸爸妈妈和老师带我们去公园玩。”
幼儿感受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后,和老师一起讨论,非常热烈。幼儿知道了不跟陌生人走,而且知道一旦走失怎样去求助。
我们还有目的地设计了意外事故发生的场景,让幼儿学会在特定的情况下知道不慌忙,不乱跑,要听从成人的指挥、还可打电话求救、想办法逃生等。
如在大班开展的“我不怕”的活动中,创设火灾逃生的情境,让幼儿在参与中获得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方法,身临其境的场景,幼儿感受深刻,培养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案例分析——利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引发幼儿思考
把幼儿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容易发生的一些有关安全方面的事件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录制下来,和幼儿一起对活生生的实例进行分析,使他们知道一些引起危害的原因,也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
比如我们抓住一次偶然事件(园里摄像头真实的记录),中班幼儿在玩滑梯,当一个女孩上到第三阶梯的时候,后面的男孩着急一推,女孩从滑梯上摔了下来,她捂着胳膊痛苦地哭着,在场的小朋友看到她胳膊上鼓起了大“包”,有的害怕地跟着哭了起来,老师立刻抱起她送到医院,诊断结果骨折了。我们把这个真实的案例回放给小朋友看,首先教师引领幼儿一起分析这次事故的原因,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孩子们都抢着发言。随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应该怎样玩滑梯?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一个一个地上滑梯,不推人,不拥挤;等待前一个小朋友滑下去,自己再开始向下滑,等等。
抓住偶发事件,和幼儿一起讨论,情感体验深刻,对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收效非常显著。
三、坚持有序教育寓生活之中,使其逐步形成安全行为
在幼儿对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有了认知及情感体验后,重点就是要形成自觉的行为。只有养成习惯的行为才能对幼儿身心发展构成连续的、实质性的影响,即安全和自我保护行为一旦发展成为习惯,便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帮助幼儿的行为达到自觉的程度。而幼儿自觉的行为又会将安全知识认知、情感体验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环境暗示——通过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安全规则
注重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环境中处处体现安全教育的要求,指导和规范幼儿的行为。
1.具体形象的标记暗示
具体形象的标记暗示,让幼儿身边的环境“会说话”。
如为避免上下楼时的拥挤、摔伤,我们用箭头或脚印,标识(从上楼梯开始)从右边上楼、从左边下楼,幼儿独立行走时都按标识上下楼,久之幼儿行为就自动化了;再如,引导中大班幼儿根据幼儿园的实际,自己设计绘制“安全标记”,如大型器械旁的活动安全提示、沙坑旁的不扬沙提示,美工区拿剪刀、递剪刀的方法提示等,使幼儿能根据各项安全规则的要求进行游戏和活动;结合活动室环境的特点,将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粘贴上标记,如电器插座、活动室门的开关等。随时提示幼儿注意安全,逐渐使幼儿的行为规范。
2.榜样的暗示
因为幼儿爱模仿,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因此,要格外重视成人和同伴的良好示范。如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按顺序上公共汽车不拥挤,走路步伐稳健,使用剪子、小刀等锋利的工具方法正确,用后放在安全的地方等,都是无声的教育。这一点,我们也注重在与家长沟通时提醒家长。
环境的暗示作用对于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动化,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努力挖掘环境的潜在教育价值,使幼儿安全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二)有序生活——有规律的生活可帮助幼儿形成自觉行为
有规律的生活是使幼儿形成安全自护的自觉行为的保证。
1.确立活动规则与安全教育相结合
将安全教育融于各项活动中,体现出各种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规则,必须遵守的规则由教师制定,告诉幼儿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如自选活动区活动中的材料及工具,易拉罐、剪刀、锥子、小刀的操作方法等要具体明确;活动室每天的活动有序、形成常规、活而不乱,避免磕碰;又如户外体育锻炼的沙包、跳绳、皮球、铁环等不能用来击打他人。必要的规则和教育相结合,保证了幼儿生活和游戏有序地进行,有利于形成自觉的自我保护行为。
2.及时鼓励与适时要求相结合
幼儿已经形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行为若要持久下去,与成人的赞扬、经常性的教育及发现不良苗头后的适时而艺术的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及时鼓励与适时要求相结合能使每一个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从人园第一天起就要接受安全及自我保护教育,如上下楼梯学会看标志走;走路时要轻不随意乱跑,以免摔伤或碰倒其他小朋友;喝水时,不触摸热水龙头,等等。要使幼儿的行为能成为自觉的行动,教师每天坚持这些要求,即安全教育经常化,这是最重要的。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及各种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幼儿,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对于个别违反要求的幼儿要及时给予提示,让他们明确正确的做法等。使其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提高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
总之,向幼儿进行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必须让幼儿以适宜的方式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还要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其形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行为成为习惯,把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幼儿终身受益。
摘编自《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l2.6.90~92
编辑:cicy
上一篇: 促进婴儿自主发展的策略
下一篇: 让冲突成为幼儿社会发展的动力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这件事印象深刻… 如今,我已为人师表,投入到...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只有半年幼教经验,下学期当主班该做些哪些准备工作?... 小小乐 阅读人气:30
- 赣州市区一级新开园所需要招聘组织和管理能力强的执行... 流浪兔 阅读人气:4
- 对于隔代教育的看法都有什么??? 註 題 詓 阅读人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