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冲突成为幼儿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者:周文文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3-20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慧。的确,打打闹闹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让冲突成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呢?
角色互换,教师要认识冲突的心理根源
在幼儿园里,教师因为工作繁忙,有时对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很少有精力去顾及,很多时候都只是采取简单的制止方式。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产生冲突的真正根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自我中心”痼疾,这个痼疾在幼儿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班有位小朋友叫董宇飞,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平时酷爱数码宝贝、奥特曼等变形玩具。一次课间休息,他拿着玩具和张晨阳一起玩,两个人一边讲故事一边摆弄变形玩具。没一会儿,两个就因机器人身体造型的不同观点发生激烈的争执。张晨阳说:“电视上演的奥特曼就是这样变身的。”董宇飞毫不示弱:“这是我的玩具,我想怎么变就怎么变!”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当他们马上要伤害到彼此时,我赶紧介入,“你们两个都很棒,董宇飞想象力很丰富,能变出独特的造型;张晨阳记忆力很好,能准确记住电视中奥特曼的样子。现在你们先一起演示电视上奥特曼的几种变身,然后再一起想象奥特曼会不会有更厉害的变化,好吗?”两个孩子笑着又拉起手来。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大多任性又要强,发生冲突时,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互不相让。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必须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中心”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对幼儿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让幼儿在理解和宽容中感受到爱的关怀,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道德判断能力也必然得到提高。
利用生动的童话故事,感化幼儿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有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渴望。在冲突中,幼儿的“自我中心”不断地受到打击与挫折。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契机,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在大班社会教育活动中,我给幼儿讲了一则童话故事《尖嘴巴和短尾巴》。故事中讲述了田鼠妈妈有两个调皮的娃娃,一个叫尖嘴巴,一个叫短尾巴。他们在一起总是叽里呱啦吵个没完,有时为了抢一粒豆豆,尖嘴巴扯断了短尾巴尾巴上的毛,短尾巴拔掉了尖嘴巴嘴边的胡子。田鼠妈妈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分给他们每人一袋豆豆,让他们自己出去安家。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后,他们开始后悔了,他们都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于是,在他们偶尔咬开隔断彼此的土豆墙后,两个小娃娃心里都乐开了花。他们再也不打架,永远不分离了。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我转而说道,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怎样才能拥有朋友,怎样才能享受到和朋友在一起的欢乐呢?是为了小事斤斤计较、斗嘴打架,还是相互谦让、相互帮助呢?望着孩子们天使般的脸庞,我想他们已经从故事中找到答案了。
就这样,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感染幼儿,让幼儿体验角色、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在这种内心矛盾的自我调整过程中,让幼儿慢慢地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与人相处要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其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为以后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通过自然后果惩罚法,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指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招来的自然后果。的确,过多言语的训斥,只会招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我们班有位男生叫高深,处处表现出好斗的特性,经常欺负别人。一次体育活动中,他又故意撞别人。这回我没有立刻“揪”他出来,而是等活动进行完后,让幼儿都回到座位,然后对大家说:“小朋友们,高深刚刚又故意撞人了,把明明撞哭了,大家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啊?”心珂说:“老师,我们以后都不和他玩了”;身材高大的张荣璐说:“以后我专门来管他”;细心的李婷说:“老师,以后选班长的时候,再也不让他当了,谁让他那么调皮!”听到再也不让自己当班长了,高深有些坐不住了,涨红了脸欲言又止。于是我说:“好吧,既然你老欺负人,别的小朋友都不想与你交朋友了,还说不让你当班长了,自己都做不好怎么管别人呢?老师也没有办法了!”高深低着头说:“我以后不打人了,我要和小朋友玩,我要好好表现,我也要当班长。”我赶紧表示:“小朋友们都听到了,高深愿意改正缺点,好好表现,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好吗?”小朋友都拍手表示同意。以后高深的行为果然有所改变。一旦有欺负别人的现象,老师和小朋友提起他的保证,他也很快收敛了。
通过这种惩罚,教师应该让幼儿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如果这种行为一直持续的话,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所以教师如果能恰当利用冲突,也是指引那些偏激的个体逐渐被群体接受,并帮助他们逐步走上正轨的重要途径。
家园共育,协调一致,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陈鹤琴先生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主要责任。而现在教育中往往会出现1+1=0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园与家庭缺乏沟通。在幼儿园中,教师向幼儿传授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让幼儿的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性有所收敛,但回到家里,在大人的默许和纵容下,幼儿又恢复了不良习性,导致回到园中冲突行为仍然频繁发生。所以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流,做到家园共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家长交流:一是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学习一些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将一些品德培养计划、具体的行为要求张贴在教室门口的宣传栏上;三是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与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家长交流孩子在家中和园内的表现。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回家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而且也可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另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坚持对幼儿的要求,不能没有原则地随意改变。当然,仅仅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恰当的教育方式。
未来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而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是高质量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养成是孩子学会做人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编辑:cicy
上一篇: 采取有效教育策略,提高安全自护能力
下一篇: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入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我是个实习老师,怎样才能和主班老师搞好关系,以免发... Betty 阅读人气:4
- 如何让幼儿听从教师的管理、让幼儿喜欢上跟老师沟通、... 木子姐姐 阅读人气:13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幼儿能够跟着老师一起学唱歌? 偶只是一个橘子 阅读人气:10
- ...宝宝来到学校。“护蛋”活动从早晨开始后,孩子们个...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