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教研——一种个别化启发式教研形式
作者:汪京莉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曙光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3-27
记得我园曾针对青年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设计,开展过一次教研活动,因为老师们在活动设计时只关注到书中的语言,把书中重复性的语句作为设计活动目标和过程的参考内容,并且一度将目标定在仿编、学短句和跟读上。虽然我们和老师反复研讨,也给予了一些类似“要利用整本书来设计活动”的提示,青年教师对活动目标也做了调整,但在实际组织活动时,他们又自然地流露出这样的倾向:以书中的语言和体现出来的认知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面对这个困惑,我们邀请了区教研室左晓静老师来我园,对园教研管理者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以下是这次教研的部分实录)
左老师: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只看到书中的语言,这种教学设计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此之前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一时谁也没回答。)
左老师:我换个方式问。假如幼儿拿到这本书,你们觉得,他们会首先对什么感兴趣?
幼儿园管理者1:色彩吧?人物、角色?背景?也可能会关注到穿什么。
左老师:幼儿会不会首先关注到书中的文字?
幼儿园管理者1:不会,小班幼儿不认识字。
左老师:谁会关注文字?
幼儿园管理者1:只有大人关注文字。哦!我明白了,教师关注的是自己要教什么内容,没有关注幼儿的想法,也就是说,教师还是站在自己的教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真正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幼儿的学。
左老师: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教师总是围绕着书中的语言去设计教学活动,你怎么提示也不管用的根源所在。
(众引导者皆点头认同了她的分析)
幼儿园管理者2:现在想想,我对青年组教师的引导也有问题,记得我说“这本书还会给幼儿带来什么信息,可以让幼儿学习什么呢”,关注点也依然是教师的教呀!可以说,我们引领者也没有真正关注到幼儿。
这次在左老师帮助下开展的教研,不仅解决了困惑着我们的问题,改进了我们的教学,尤其使我们对这种“一对一”的个别化启发式教研形式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我们决心把这种“一对一”的个别化启发式教研形式运用到我园的教研活动中。
考虑到老师们教学行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行为,就是制订每日教学活动计划,于是,我决定从制订每日教学活动计划中的问题入手,尝试运用这种个别化启发式教研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这种个别化启发式教研活动一般都是采用口语交流的形式来进行,我则尝试了一个新的形式,就是采用书面交流的形式来进行。
我首先请老师们为自己活动计划中涉及的每一步做详细的批注,这样既能呈现出老师在活动设计时的思考和关注的重点,又能帮助管理者客观、及时地了解到每一位老师在教学意识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管理者在批阅时,把自己的建议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老师,老师随后再把自己的改进报告给管理者。这样一来二往的书面交流,恰恰形成了“两个人教研”的互动模式。于是,以教学活动设计为载体的个别化启发式教研静悄悄地在笔尖上开始了。现仅举一例说明。
以下是一份老师加了批注思考的教学活动计划。
中班体育活动《小兔过河》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腿向前跳、侧跳,发展腿部力量。
2.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兔子、呼啦圈、音乐磁带,各种食物图片。
(思考:此材料在活动中可以不断激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建立成功体验)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热身运动。
放音乐《森林音乐会》,兔妈妈和小兔们一起跳舞。
(思考:利用欢快的音乐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跳舞的同时,使幼儿充分活动身体各部分,重点是腿部和脚踝的肌肉。)
2.基本部分:复习向前跳,尝试简单侧跳。
师: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去森林里做游戏、学本领,但森林里有许多条小河,我们得从石头上跳过去,一个一个跟着兔妈妈跳。来,我们竖起小耳朵,出发啦。
第一条小河:
(思考:双脚连续跳是小班幼儿经常进行的活动,所设计的圈与圈之间没有距离的小河,对于我班幼儿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同时还可以树立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信与兴趣。)
师:看这条小河上,石头做的小桥一个挨着一个,我们只要挨着跳过去就能看见第一片菜地了。
引导幼儿双脚连续行进跳。
第二条小河:
(思考:第二条河增加了难度,圈与圈之间有了一定距离,需要幼儿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及控制腿部力量的能力,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也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师:你们看,这个小桥和刚才那个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观察圈与圈中间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腿部加大力量向前跳。跳过小桥,在菜地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并坐下说一说自己找到了什么食物。
(思考:在跳之前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小桥,目的是帮助幼儿逐步构建跳的动作要领,即怎样跳能跳得更远,更稳,更灵活,同时鼓励幼儿挑战有难度的跳的动作;而进入菜地寻找食物图片是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跳过小桥就可以得到食物,利用了“奖励”的办法,鼓励幼儿跳过小桥,强化幼儿的成功体验;坐下说说自己找到的食物,是为了让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因为有难度的跳需要一定勇气和力量,幼儿无论是成功地跳过了小桥,还是较吃力地跳过,在跳的过程中,心里都有一定的压力,相对有难度的连续行进跳又需要一定力量,因此应该给幼儿充分的休息和心理调适的时间。)
第三条小河:
师:这次的小河有什么不一样了?再次引导幼儿观察圈与圈位置的变化,需要注意变换跳的方向。
师小结跳的动作要领,引导幼儿体验怎样能跳得更远、更稳、更灵活。
教师视幼儿情况,适当反复后两个较有难度的动作。
(思考:“适当反复后两个难度”即视幼儿的身体状况及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适当引导幼儿反复跳第二条河或第三条河。比如,利用“小兔子,我们一起回家吧”这样的游戏情景,再次过河,以充分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
三、结束部分:放松运动。
播放舒缓的音乐。
师:吃了这么多东西,让我们散散步,回家休息休息吧。
(思考: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幼儿平复情绪,放松紧张的肌肉。)
在看了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思考后,我了解了老师在设计中已经关注到了什么,还没有关注什么,以及还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针对老师的设计与思考,我把自己的建议也及时地回馈给了老师。下面就是回馈中的部分内容。
教育活动计划写得很详细,特别是对三条不同小桥的设计和思考,对孩子连续跳的能力发展起到了逐渐递进的作用。但是,活动中也有需要再考虑的。例如,对于帮助幼儿获得跳的能力,你是如何分解细化的?第一次练习跳,你是怎么思考的?在你定的目标中,涉及到了向前跳和侧跳,为什么要设计侧跳?侧跳的难度在哪里?适不适宜在第一次活动中出现?如果把它作为活动后的补充部分,那么放在目标中是否合适?
老师在接受了我的建议后,马上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调整。新调整后的计划如下。
中班体育活动《小兔过河》
活动目标(教师对活动目标进行了调整)
1.喜欢体育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练习侧跳,初步体验在连续侧跳中对方向的控制。
活动准备
兔子、呼啦圈、音乐磁带,各种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热身运动。
放音乐《森林音乐会》,兔妈妈和小兔们一起跳舞。
2.基本部分:复习向前跳,尝试简单侧跳。 (教师对本环节中三条小河的设置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去森林里做游戏、学本领,但森林里有许多条小河,我们得从石头上跳过去,一个一个跟着兔妈妈跳。来,我们竖起小耳朵,出发啦。
通向果园的小河:
(思考:设计小河主要是考虑到双脚连续跳是小班幼儿经常进行的活动,因此对于我班幼儿来说,过这条小河并没有什么难度,帮助幼儿树立参与活动的自信与兴趣。)
师:看石头做的小桥一个挨着一个,我们只要挨着跳过去就能看见第一片菜地了。
引导幼儿双脚连续行进跳。跳过小桥,在果园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
师:我们再到菜地去看看吧。
通向菜地的小河:
(思考:第二条河开始练习侧跳,以两个连续侧跳为一组,一共三组,让幼儿感受如何在连续双脚跳中控制身体方向,这需要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及控制腿部力量的能力,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也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分为三组主要是为了降低连续双脚跳的难度,从心理上看,是给了幼儿调节紧张情绪的时间。)
师:你们看看,这个小桥和刚才那个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观察小河的流向是不同的,需要在跳的时候控制身体,转变方向。跳过小桥,在菜地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并坐下说一说自己找到了什么食物。
(思考:引导幼儿观察小河的流向,是为了让幼儿意识到侧跳与直线向前跳的区别,即需要转变身体方向,引导幼儿逐步建构侧跳的经验。)
通向食品仓库的小河:
师:这次的小河有什么不一样了?
再次引导幼儿观察圈与圈位置的变化,需要注意变换跳的方向。
(思考:再次引导的目的是鼓励幼儿挑战有难度的连续双脚跳,也许幼儿此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方向,教师应不断鼓励,引导幼儿体验在跳跃过程中身体的方向,协调手臂、腰、腿部的力量,让起跳落地更轻巧。)
师小结跳的动作要领,引导幼儿体验怎样能跳得更远、更稳、更灵活。
教师视幼儿情绪,适当反复后两个较有难度的动作。
师:仓库里的食物不够多,我们一起再去采点吧。
(思考:幼儿可以自由过河收集食品,但要按照果园、菜地、仓库的顺序,避免相互冲撞。)
3.结束部分:放松运动。
播放舒缓的音乐。
师:吃了这么多东西,让我们散散步,回家休息休息吧。
根据需要,以“笔尖上的教研”为形式的个别化启发式教研活动,还可以多次往复地进行,从而使教研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也越来越有效。实践让我体会到,以“笔尖上的教研”为形式的个别化启发式教研活动,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和优势。第一,内容不泛化。每一次教研,都是围绕着某位老师某次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特别强。第二,主体明确。教师成为教研中的主体,从教师的真实需要出发,通过教师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最后落脚到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管理者只是起着引领者、启发者的作用。第三,有利于思考,增强思考的条理性和深刻性。第四,教研活动双向互动、多次往复、相互切磋、逐步深入。当然,以“笔尖上的教研”为形式的个别化启发式教研互动,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口语交流形式的个别化启发式教研活动进行配合。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化为实践智慧,它需要一个“转知成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依赖突如其来的直觉、顿悟、教学敏锐性,同时还建立在已有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而老师们在这样的“笔尖上的教研”中反复地与管理者交流研讨,不断地研究幼儿、关注幼儿,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地自主学习,就能在教育实践中促使自身获得专业上的发展与提高。
编辑:cicy 转载自《学前教育》杂志2013年第3期
关键词:
幼儿园园本教研
笔尖上的教研
个别化启发式教研形式
上一篇: 我园的“蛋糕式”研训活动
下一篇: 在平等对话中提升观课议课的技能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汇演,元旦都是直接在台上不动。在下面跟他说他就... 吕秋荣 阅读人气:51
- ...己探究.控制和影响环境,是他们自己发现学习新事物...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读过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蛋时刻捧着手里…… (二)活动收获 一、孩子们...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
- ...了重要的资源。种植园地虽小,但却是给我们幼儿带... A-vicky 阅读人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