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面对文本的力量
作者:尤素敏 来源:江苏省如皋市东皋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4-21
作为学习材料的文本是教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媒介和资源,不仅决定着活动中幼儿学习的内容,还决定了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和策略。可是,目前幼儿园教师忽视钻研文本的现象却比较普遍:(1)不少教师认为幼儿教材浅显易懂,不需要钻研,常常以教材为本,以“指导用书”为纲,操起教师用书就走向课堂。(2)教材变换太快,老教材还没有弄明白时又要启用新教材,来不及钻研。常常只能教“教材”,“用好教材”成了空谈。(3)教师们比较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即“怎么教”,至于教材本身的价值,即“用什么教”却不同程度地被忽视了。
基于这样的现象,在“雉水名师工作室”创建后,我首先从教育教学过程的源头——文本开始,和徒弟们一起积聚面对文本的力量,将钻研教材落到实处。
一、站在主题背景下选择适宜教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其主题内容都不可能100%地适合某一个班级的孩子使用,即使是园本教材也存在时代和班级特点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孩子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某个主题的若干个教学内容进行或增、或减、或改的加工,做到“虽然有,但不一定选用”,“虽然选,但不一定照搬”。
比如,主题活动“动物大联欢”中,本来安排的打击乐是《拔根芦柴花》,虽然该乐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但与主题活动期间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动物知识以及愿意模仿的动物形象距离较远。于是,我和凤凤老师一起将《拔根芦柴花》变换为以动物为主线的《狮王进行曲》。
再如,在大班“SOS小超人”主题中,有一首《爷爷和我》的儿歌:我走得快,爷爷说:“小心!小心!”爷爷走得慢,我说:“小心,小心!”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儿歌浅显易懂,从字面看没有任何挑战。学员们对选不选用这首儿歌有了分歧,为此,我们展开了研讨。
首先,讨论用不用这个教材。学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寻找儿歌里“爷爷”和“我”行走速度不一致的矛盾冲突,体会这个主题“安全教育”的主要意旨,以及“我”不能走得太快,必须学会等待的课程设置用意,很快形成了“用”的共识。
其次,讨论如何来运用这个教材。学员们从两个角度探索。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再现作者的意图,而不是只盯着那平实无华的几十个汉字;二是站在主题的背景下,研讨在主题中的“斑马线”“嘟嘟迷路了”“你家怎么走”等活动开展后,再来学习儿歌,孩子们能读出什么,应该指望孩子能读出什么。然后重新定位了活动的目标:鼓励孩子充分想象与爷爷在一起时的亲情,感受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保护爷爷的责任,理解并学会等待,再将“会念”儿歌定为次要目标。这样,有效地将主题目标延伸到孩子的实际生活中。
二、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目标定位
教材确定后,在进行目标定位时,教师们往往忽视幼儿已有的经验对其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杜威先生早就指出:“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教育应当直面孩子,所以,教师必须永远站在儿童的立场,守护儿童的天性。
学员娟娟面对小班社会活动“好朋友”这个教材,定位“学会”维度的目标时.在“介绍好朋友”“学会交朋友的方法”“学习和好朋友一起友好地玩”几个方面犹豫不决,于是来找我寻求答案。我建议她先认真地回忆:当前班级(即小班第一学期后期)的孩子在交朋友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在自由状态下,他们在交友过程中有哪些冲突或矛盾?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提高?平时善于观察孩子的娟娟思考片刻后说:小家伙们都产生了与同伴交往的愿望,一般的好东西也愿意与好朋友分享了,但常常不知道怎样主动跟同伴沟通。比如,经常因为运用“拉”“掐”“紧抱”等不恰当的方法表达对同伴的喜爱之情,而落下“攻击人”的罪名;看到别的小朋友有自己想玩的玩具时,不会正确表达“借我玩一下”,要么因去“抢”而不欢而散,要么哭着、闹着逼迫家长也去买一个一样的玩具……
在“问题”的引领下,娟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结合小班第一学期幼儿的水平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学习用“我们一起玩”“借我玩一下好吗”等简单语句主动表达与同伴“一起玩”或分享的意图;体验“有朋友真快乐”的乐趣,增强同伴间的亲密感情。
这样的目标,是在细致观察、分析儿童的基础上,根据儿童自己想实现的意愿确定出来的,真正是“儿童的目标”。组织活动时,娟娟播放了一段两个孩子因喜欢人家的玩具就又抢又闹的视频。将“孩子自己的冲突”展现给孩子之后,抛出“发生什么事了”“谁做错了呢”“应该怎么做才好呢”等层层深入的启发性问题,自然引出孩子们的讨论。那些本来也是用“拖”“拽”等动作来表达交往意愿的孩子当场就学会了“跟我一起玩好吗”“谢谢你和我一起玩”等用语。
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教育是否有价值归根结底应是儿童是否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始终如一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选择内容,确定目标,改善行为,反患结果。
三、站在学习权利上确定核心价值
随着“微观公平”园本实践研究的深入,工作室的学员们渐渐将“公平”挂在口头,并尽力地落实到行动上,“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利”也成了学员们追求的核心价值。
第一,让所有的孩子经历学习过程。在指导学员的过程中,我时刻强调: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活动尽量面对全班的幼儿,让所有的孩子都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
月月老师带着预设的大班“课室安全”活动目标(认识常见的标识和作用;观察查找,发现活动室的安全隐患;尝试制作活动室提醒注意安全的标志)来找我:“面对偌大的教室让孩子随便去寻找、分析不安全元素,孩子一定顾不过来,我将孩子分成小组观察,行吗?”
“小组怎么分?”我追问。
“按自然座位的四组,分成活动室、盥洗室、走廊、卧室四个范围。”月月回答。
“孩子们都会乐意吗?”我第二次追问。
“那就根据自愿的原则自由选择观察范围。”月月思考半天后说。
“你面对的是大班的孩子,是否有剥夺孩子观察其他角度权利的嫌疑?”我又一次提出疑问。
月月老师再度认真思考后,将原计划中教师和孩子一起认识“常见标识”及作用的环节大幅度精简,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充分观察、寻找不安全元素。理由是:这才是本次活动中孩子最感兴趣、体验效果最好的部分,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先让孩子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观察范围,再鼓励孩子“到一个你平时不怎么去的地方找一找不安全的地方”。在“给予每个孩子学习权利”的理念引导下,最后的分享提升环节也由原来的“送到前面来,老师带着全班孩子一起看”变为“先将这些危险的地方说给最好的朋友听,再告诉你们四人小组里其他的好朋友”。如此一来,每个孩子都有了充分观察、表达和分享的经历。
第二,让所有的内容真正促进孩子发展。在强调“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样重要的新课程理念下,文本解读更应该借助儿童的眼睛来实现。教师拿到教材后不应该急于收集资料或参考教案,更不能凭空去臆造文本的难点,而应该将文本中不能与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相交集的内容定为难点或核心,再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化解,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将“真正的学习”落到实处。
例如,棠棠老师面对诙谐有趣的儿歌《老鼠和花猫》,提出:儿歌的难点是什么?学习活动中,怎样通过解决难点来促进孩子发展?我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启发提问:“你站在一个大班孩子的角度认真地读两遍儿歌,觉得哪个内容高于孩子生活经验,远离孩子现实生活?”认真读过两遍后,棠棠老师分析出:大班孩子对于自己的属相,甚至家庭成员的属相都能够对答如流,可儿歌中两次出现的“生肖”一词却抽象于幼儿已有的“属相”的概念,应该是学习这个文本的难点。一同参与研讨的学员们一下子体会出:重难点应是文本中不能与儿童的现有水平产生交集或碰撞的部分。
于是,又举一反三地得出:
数学活动“按一定规律排列物体”的文本,显性价值是找到规律,隐性价值是孩子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充分锻炼整体感知、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而后者更重要。
针对大班诗歌《小熊过桥》,根据大班孩子“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的特点,“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是文本的重点,“用比较适当的语句描绘角色的心理活动与情节的发展”才是文本的难点。
学员梅梅兴奋地小结:只有准确定位文本的重、难点,才能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才能吸引孩子积极参加,个个快乐体验,并都能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善于总结概括的月月说:“决定将某个文本作为学习的媒介后,教师要做的是认真研读教材,‘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语),并结合本班孩子当前的不同水平确定活动的目标,抓准重点和难点,利用文本,并超越文本。”
编辑:cicy
上一篇: 把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度”
下一篇: 尊重儿童 稳住脚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做没有翅膀的凡人。是呀,尤...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合肥海恒阳光幼儿园 《谈谈我对主题和主题墙...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金色的秋天,主题环创 愿勿忘心安 阅读人气:404
- ...验自己如何关照“蛋宝宝”这一活动,让孩子们感悟父...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