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幼儿情绪的有效回应
作者:倪慧芳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7-31
教师对幼儿情绪作何回应直接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能敏锐地觉察幼儿的情绪状况;其次,教师要悦纳幼儿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情绪;最后,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回应幼儿的情绪。本文主要针对教师如何回应幼儿的消极情绪进行探讨。
一、觉察幼儿的情绪
幼儿的心情就好比天上的云朵,时而彩云满天,时而愁云惨淡,时而乌云密布。而教师就是气象观测人,需要准确地观测“云朵”的状况。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有的直接外露、热烈奔放,教师能很快觉察到这些幼儿的喜怒哀乐;有的低调内敛、温婉含蓄,没有明显的表情和行为,不易被教师觉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倾听能力,主动与幼儿交流,从而有效地把握他们的情绪状况。
1.在观察中发现情绪
幼儿觉察自身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限,往往无法直接、准确地述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有时会在脸部表情和肢体行为上有所表露。如高兴时微笑,拍手欢呼;伤心时流泪,低头沉默;生气时皱眉,叉腰跺脚;害怕时闭眼,抱臂颤抖,等等。有时,幼儿内心的情绪还会在幻想游戏中展露。有时,幼儿胃口差、做噩梦、频繁解小便等生理反应亦是情绪不安的征兆。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表达方式,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细致观察幼儿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游戏行为等,以便及时发现幼儿的负面情绪。
例如,户外游戏时,教师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可是这边刚拉上,那边又断开了。教师终于忍耐不住,冲孩子们大声呵斥:“怎么回事儿?连一个圈都拉不好。不准动!谁再动就没得玩。”突如其来的训斥声一下子把嬉闹的孩子们震住了,一个个没了声音,挺直了身子。“总算安静了!”教师松了一口气,目光与一旁的小小相遇,小小慌忙垂下眼帘,避开教师的目光,拉着教师的小手也微微颤抖。教师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语气温和了下来……
又如,最近,小雪每天吵着要教师陪她午睡,原因是:“我害怕,我会做噩梦的。”一天,小雪在玩芭比娃娃,她指挥芭比不停地游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突然小雪以芭比的口吻叫道:“妈妈,妈妈,芭比不会游泳,好害怕!”这一幕被细心的教师看见了。联想到小雪不敢独自睡觉,总嚷嚷会做噩梦的情形就是从学习游泳开始的,她拿起电话,和小雪妈妈交流起来……
案例中,小小躲避的眼神、颤抖的小手显示出她内心对教师的害怕情绪.小雪则用游戏行为间接地表达出她对游泳的恐惧心理。教师敏锐地觉察到了幼儿种种表现中所包含的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表情、行为之外,幼儿某些较之以往突然有所变化的行为往往也隐藏了许多情绪方面的信息。如:原本总是和小伙伴在一起玩,今天却若即若离地出现在教师身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平日里嘻嘻哈哈、爱唱爱跳,最近变得不苟言笑、不爱玩耍,或是突然和小伙伴冲突不断,出现破坏物品和规则等行为。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关注,以便综合判断幼儿是否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2.在倾听中捕捉情绪
幼儿年龄小,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情绪,他们不仅无法觉察,而且无法直接表达。但是,积压于内心的情绪会在某一瞬间通过某一句话、某一行为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这时,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时机,认真倾听幼儿在说些什么,观察他怎么在说。从幼儿的语气语调、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例如,乐乐摔倒在地,裤子上脏了一大块。教师说道:“没事的,回家让妈妈洗洗。”乐乐眼睛一斜,嘴一撇,说道:“我妈妈才不洗呢!我的衣服裤子都是奶奶洗的,妈妈和爸爸每天就知道吵架、吵架、吵架。”听到这儿,教师蹲下身帮乐乐拍拍裤子,抚摸着她的脸说:“你不开心,是吗?”乐乐也摸摸教师的脸,点点头。“爸爸妈妈经常吵架,他们都不管我,只有奶奶管我……”乐乐倾诉着,摸摸教师的脸,又摸摸教师的头发。教师安静地听着,不时地抱抱她、摸摸她。听完乐乐的倾诉,教师说:“来,我们一起玩小猫钓鱼怎么样?”乐乐笑了。
案例中,乐乐的回应体现出她的不快和对爸爸妈妈吵架的不满。教师通过倾听,从她的话语、表情、神态中敏锐地觉察到她不开心,并感受到她对关爱的渴望,于是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二、认同、悦纳幼儿的情绪
成人往往会比较关注和乐于看到幼儿的积极情绪,而忽视甚至排斥幼儿的消极情绪,认为消极情绪对成长不利,不应该甚至最好不要出现消极情绪。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成人就会训斥和制止。
例如,一大早,小毛对着奶奶哭叫着:“你去把玩具拿来。我要玩具!我要玩具!都是你,都是你不好……”原来,小毛在玩具分享日忘记带玩具来幼儿园了。教师对小毛说:“小毛,没带就没带,没什么好哭的。是你自己忘记带玩具,怎么能怪奶奶呢?”奶奶说:“哎!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说完,摇摇头,转身走了。小毛哭得更厉害了。
当幼儿伤心流泪时,为了安慰幼儿,成人往往会说:“哭没有用,哭多难为情呀!”当幼儿生气时,成人会说:“又生气了!一天到晚只会生气。”当幼儿害怕、恐惧时,成人会说:“没什么好怕的,这么胆小!”幼儿面对成人如此回应,情绪会更加低落,或开始极力隐藏自己的情绪,或开始怀疑、否定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变得无助。
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使幼儿身心愉悦,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消极的情绪体验则是幼儿挑战自我和外界事物的一种反应,能促使幼儿不断改进,重新思考和行动。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各种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接纳不等于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不加控制地表达,而是承认幼儿有如此感受的权利。过多地要求幼儿抑制或隐藏自己的消极情绪,有可能增强他们的恐惧、愤怒和不安全感。反之,如果幼儿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就向学会控制情绪迈进了一步。
因此,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加以斥责或简单地加以制止,而应将此作为亲近、教导幼儿的契机,真诚地接纳、认可它。
三、积极回应幼儿的情绪
教师应相信幼儿具有一定的情绪能力,认真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并以合适的言辞和行为对幼儿的情绪表示认同,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提出情绪调节的建议,提供解决问题的技巧,等等。这些支持性回应策略能使幼儿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习恰当地表达、控制情绪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
1.感受幼儿的情绪,给予认同
首先,认同幼儿的感受。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蹲下身,视线与幼儿齐平,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真心地去感受幼儿的感受,并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幼儿情绪的认同。如抚摸幼儿的脑袋,轻拍幼儿的肩膀,用“哦……”“嗯……”“这样啊……”“如果我……我也会……”“老师明白你的这种感觉……”等话语来回应。
与此同时,帮助幼儿描述情绪。用语言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教师可描述幼儿的情绪,并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情绪。如,“你感到十分伤心,是吗?”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他人的理解,还能学会用语言来形容内心的感受。
另外,引导幼儿学会移情。在幼儿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对方的描述并了解对方的情绪,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情绪,学会移情。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认同幼儿的情绪感受时,不要将情绪感受与情绪行为混为一谈。当幼儿出现不恰当的情绪行为,如因为生气、愤怒而做出伤害自我或他人、扔砸物品等行为时,教师需要第一时间制止并明确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与认同他的生气、愤怒情绪并不矛盾。
2.重视身体接触,主动拥抱抚摸
接触、拥抱是安抚情绪的有效方式。社会学家发现,接触在很多情境下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教师轻轻拍学生的后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更积极;运动员相互之间击掌拥抱越多,比赛中表现就越好;医生轻触病人的胳膊,会让病人感到安慰,产生信任。研究者还发现,触摸时人体会分泌一种有助于放松的激素,从而缓解紧张情绪。触摸还会增加后叶催产素(也被称作拥抱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会使人产生爱、信任和亲密的感觉。
当幼儿情绪非常激烈时,教师可首先拥抱、抚摸他。即使什么话也不说,只是双臂的拥抱、轻柔的抚摸,也可以在短时间里降低情绪的激烈程度。只有情绪缓和下来,沟通才可以顺利进行。
例如,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一起玩“冒险旅行”游戏。正当教师要带领孩子们穿过“黑黑的大山洞“时,突然,小班的一个小女孩害怕地哭了起来。教师温柔地抱起她,像妈妈一样拍拍她的背,轻声说:“宝宝不要怕,妈妈来保护你。瞧,还有那么多哥哥姐姐呢,他们可厉害了!”教师一边抱着小女孩,一边以“妈妈”的角色带领孩子们继续做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不时地鼓励小女孩参与游戏。小女孩被快乐的气氛所感染,露出了笑容,蹬着小腿要教师放她下来,她要和大家一起去“冒险”。这位教师采取身体接触、拥抱抚摸的回应策略,有效地对哭泣的小班幼儿进行了情绪疏导。
需要强调的是,拥抱抚摸的作用不只是安抚、化解消极情绪,它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使幼儿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爱。
3.转移注意力,分散情绪焦点
当幼儿出现某种消极情绪时,除了拥抱抚摸外,分散、转移注意力是非常好的化解方法。
教师可首先带幼儿离开情绪发生的情境,然后利用周围环境中一些有趣的事物吸引他的注意,或带他做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让情绪的焦点不再停留于矛盾冲突,从而使情绪慢慢得到平复。最后,再针对事件和幼儿具体沟通。
例如,2岁的舟舟在娃娃家玩,因为没能拿到巧虎而伤心哭泣。教师抱着舟舟离开娃娃家,来到自然角,拿起小水壶让舟舟看教师是怎么给植物浇水的。不一会儿,舟舟就不哭了,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事情,还嚷着要给植物浇水。
值得注意的是,转移注意力可以较快缓解幼儿的消极情绪,对小年龄幼儿特别有效。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幼儿需要直面自己的情绪问题,以此获得情绪能力。因此,对大年龄幼儿来说,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是最好的选择。
4.尝试改变认知,给出积极建议
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观念,可消除不良的情绪或行为。特别是针对大年龄幼儿,认知改变是对情绪有效回应的方式之一。
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让幼儿弄清“客观事实是什么”有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例如,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当事人当时在干什么?说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结果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帮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情景表演、游戏体验等多种渠道感知事实,改变认知。
例如,喝水时间,孩子们挤在饮水机前,有的在排队接水,有的在取放水杯。中中站在饮水机旁喝水,小宇想要取自己的茶杯,一不小心,手臂撞到了正在喝水的中中。中中非常生气,对小宇大喊大叫:“都是你,都是你不好。”为了缓解中中的激动情绪,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大家玩游戏“磁铁人”。6个幼儿扮演磁铁人(包括中中),在小圆圈里自由走动,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别人,那么两个“磁铁人”就会被吸住。尽管孩子们非常小心,但在游戏中还是免不了碰撞。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原因。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是因为圆圆很小,人很多,所以容易碰撞。经过亲身体验,教师问中中:“你还怪小宇吗?”中中摇摇头。中中认识到空间拥挤,碰撞是难免的,自己站在茶杯箱前喝水也不恰当,不能全怪小宇。这时,他的情绪有了很大转变,不再生气,还主动向小宇道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认知改变过程中,教师要呵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避免把问题归因于幼儿的能力,要具体地针对事件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此同时,及时给予幼儿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非常重要。
编辑:cicy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手上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深刻的感受。第一知道...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如何让幼儿听从教师的管理、让幼儿喜欢上跟老师沟通、... 木子姐姐 阅读人气:13
- 做一个幸福的幼儿教师 阅读人气:13
- ...和主题墙的感受》...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