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恰当 帮得巧妙
作者:钱菊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8-16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想诠释好自己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就需要大练内功,要有放与帮的智慧,正确把握放与帮的时机,拿捏放与帮的尺度,掌握放与帮的方法。
放——给儿童自主学习空间
案例一:做纸杯飞盘
老师教孩子们做飞盘时,首先出示飞盘,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小飞盘是怎么做的呢?”幼:(略)。老师又说:“你们想学吗?先来看一看这个好看的小飞盘是怎么做的吧!”接着老师讲解示范:首先拿出一个一次性纸杯,从杯口开始往杯底剪直线,剪到离杯底还有一小段距离停下来,再来剪出第二根直线、第三根直线……全部剪完后,可以把它压一压,最后用笔在杯子底部画上大大的眼睛、哈哈笑的嘴巴,一个纸杯飞盘就做好了(展示作品)。接着是孩子每人拿一个纸杯,在老师的再次讲解下亦步亦趋地跟着练习……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做出了一个个小飞盘,式样如出一辙。
分析
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儿童是在好奇、探索、梦想、涂鸦中来展现自己的生活与世界的,儿童的学习建立在由内向外的成长之上。知识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但教师往往把学习看成是传递的过程而不是建构的过程。自以为孩子学会了,而实际上只是完成了“教”,幼儿并没有进行“学”。小飞盘可以怎样做?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充分观察范例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尝试。
教师只有恰当地放,幼儿才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1.适时隐退
当主导课堂已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往往难以克制“教”孩子的冲动。小飞盘的制作是教师教一步,幼儿学一步。幼儿的学习是在教师直接传授的过程中发生的,教师牵着孩子鼻子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我们应改变这种方式,打破这种状态。因为自由与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种本义。作为学习的主体,孩子自主参与、亲身体验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退身幕后,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即使孩子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或者最终因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但孩子却能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2.适度留白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上课讲解总是非常详细,这种滴水不漏的完满让孩子无需思考,只要照着做就行了。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自主学习的智慧和能量,只是缺少体验的机会。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适度留白,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对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而不是拘泥于任何“标准答案”;也不要为了图方便、图省事儿而去打搅孩子的操作,无论这些操作在成年人眼里是多么的不合逻辑、不可思议。当儿童运用自己的思路去尝试探索时,比他被动地接受已有的思路,更能达到让他学习的效果。
3.适当等待
教育应当学会等待。我们要学会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心态看待教学中的一切。等待让教师有喘息的机会,以闲适的心情看孩子,孩子有了更多学习的时间,他们不再手忙脚乱,不再急于表现。等待让学习的氛围得以宽松,让孩子的思维得以驰骋。等待让孩子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有时间沉思默想,有时间开展讨论。纸杯做小飞盘就只是老师范例这一种教学方法吗?在等待中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创造,相信呈现出来的飞盘定是多种多样的。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行思考问题,调动已有的经验,在实践和操作中形成新的经验,孩子的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帮——促儿童学习更加有效
案例二:让小棍竖起来
孩子们在尝试怎样才能让小棍竖起来。纷纷说道:“我用手握住小棍,把它竖在桌子上了。”“我用两个指头夹住小棍,也把它竖起来了。”“我把小棍一头放在桌子上,用手指按住另一头,小棍竖起来了。”“……”教师:“你们都是用手帮忙的呀!也许其他东西也能帮忙呢!”找什么东西呢?孩子们四下张望起来。正好桌子上有放小棍的篓子,一个幼儿将小棍竖起靠在篓子的边沿上,小棍斜直竖起来了,这是个好办法。于是有的幼儿将小棍靠在糖果罐里,有的将小棍靠在药盒中,有的将小棍靠在饮料瓶内……可是稍稍一碰,小棍就动起来了,也有的小棍躺下去了,孩子们困惑了。
这时教师加入到孩子的探索中,用积塑搭了一个小槽口,将小棍插入其中,小棍稳稳地、直直地竖起来了。教师让幼儿说说这根小棍和其他小棍竖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这根小棍竖得直,竖得稳)为什么竖得直、竖得稳?幼儿:“小棍和靠的东西紧紧连在一起,没有空隙,就竖得稳稳的了。”教师鼓励幼儿:“你们也能让小棍稳稳地竖直起来的,再来试试吧!”孩子们又积极地探索着,有的取来一些有插口的积塑,试了几次后,正好有一块插口让小棍卡在其中;有的幼儿将穿线积塑垒高,把小棍放入小洞洞中;有的把小棍插入了花店里用做花坛的沙子里;还有的把小棍插入美工区的橡皮泥中……小棍都竖得直直的、稳稳的。
分析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起源于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儿童在主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只有自己亲身尝试、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才会真实而有意义。小棍如何竖得稳、竖得直,那就让幼儿自己去体验。教师看似一句随意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显示出一个值得让人细细咀嚼的道理。在这儿,教师放弃了喋喋不休的讲解,而是让幼儿去思考、探究、补充、回味。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而是幼儿的自我亲历。体验越深刻,感悟越透彻,这种体验和感悟才会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成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推动力。
让幼儿自主学习并不是不闻不问,在他们的自主学习中,还需要教师的巧妙帮助。
1.准确介入
教师要把握介入的时机。孩子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对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疑虑、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判断。当孩子手足无措、信心不足、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必须介入。如果教师介入过早,会阻碍孩子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他们就要成功了);介入过晚,会导致孩子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介入的方法也要灵活。无论是言语启发、动作演示等,应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触发问题凸现,激活幼儿思维。本例中教师的一句“也许其他东西也能帮忙”,让孩子思维不再囿于手的帮助,眼前顿觉明亮。这种思维的牵引,使思维渐行渐远,趋于深刻、广阔,让探究更有效。孩子的天性和探索的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最大发展。
2.精巧点拨
孩子在认知活动中,进入一个误区或出现思维障碍是很正常的事。这时,教师要给予精巧点拨,要在孩子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梳理,逐渐明晰观点;在孩子茫然不知所措时指点迷津,使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领悟到虽已弥漫心胸却得不出结论的道理。精巧的点拨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控知识的目的。本例中,当教师观察到孩子对斜直竖起来的小棍有困惑时,用竖直的小棍让孩子自己去比较、去发现。孩子们终于明白了症结所在,知道了小棍稳稳地直立的秘密,在惊喜的同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践和探索。
3.必要引领
儿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认识世界,他们的探索学习有试误性的特点。由于认识的主观性和逻辑局限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儿童常会有许多的错误,这就需要成人的引领。活动中,教师的适时提醒、适当设疑以及及时的支持,能为活动指明方向,让孩子少走弯路,减少孩子试误的次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里,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语言指导引导孩子进行让小棍稳稳地竖直起来的尝试,并最终走向成功。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必要引领让孩子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使其自主学习更加得法,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的学习更有效。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灵活采用“放”与“帮”的策略。放使“学为主体”,但不能“放任不管”;帮要“到位”,不能“越位”;是“授之以渔”,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幼儿的学习才能更加优质高效,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