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为什么这样画——对几幅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
作者:邹丽莉 来源: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1-17
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运用画笔在二维平面上表征三维物体的一种造型活动。由于幼儿是从自身的思维水平出发去解决造型时面临的问题的,所以他们的绘画造型样式往往比较独特。而成人从自身的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难以理解这些样式,常常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它们。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绘画造型样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教师可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理论,从幼儿绘画作品人手深入解读幼儿的造型样式,仔细分析幼儿的造型特点和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指导、支持幼儿的绘画造型活动。
案例一:画到头上去的手
中班美术区里,萍萍快速地在一张纸上画了个人:伸开的两手画在头部的两侧、耳朵的下方。教师走过来问:“萍萍画的是什么呀?”萍萍笑着回答说:“一个小朋友,她在做操呢。”教师指着画上的手说:“你画错了,手怎么长到头上去了呢?重新画。”萍萍收起开心的笑容,尴尬地低下头,默默取了另外一张纸,在教师的注视下,小心地先在纸的当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作为头,接着在下面画了个小圆作为躯干,然后把油画棒移到小圆的一边却没有落笔,而是看了教师一眼,见教师正微微地点头,她才肯定地在小圆的两边画了两个半圆作为手。教师见萍萍纠正了错误,就满意地离开了美术区。脱离了教师视线的萍萍松了一口气,快速地给这个人画上了脚和五官,还涂上了颜色。她对边上的同伴说:“这是妈妈,她在舞台上跳舞。”她没有停下来,继续在纸的一边画了一个小人。这个小人没有躯干,手仍旧画在头部的两侧。萍萍自言自语地说:“宝宝看妈妈跳舞。”。
分析:案例一中出现了三种人物造型样式,其中的宝宝是一个典型的蝌蚪人。蝌蚪人由一个代表整个人体的圆形和作为手脚的线条组成,是幼儿笔下早期的人物样式,此时,人的躯干尚未被幼儿从圆形整体中分化出来。随着幼儿知觉水平、表征水平的发展,他们逐渐发现可以在头下面再画一个圆形表示躯干。幼儿能画出有躯干的人(案例中的妈妈样式),说明幼儿的人物造型能力进入了比蝌蚪人更高一级的水平。新的造型样式从旧的样式发展而来,幼儿通过添加圆形改变了蝌蚪人的结构,对蝌蚪人进行了重构。但重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幼儿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运用才能完全摆脱用惯了的旧样式,掌握新样式。案例中的萍萍正处于这一重构阶段。由于对有躯干的人的结构还不是很清晰,她有时虽然画了躯干却仍然把手画在头部,有时仍画蝌蚪人,有时忘记画手或者脚。这是样式重构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幼儿画错了,并满足于从表面上纠正幼儿的“错误”。案例中教师的态度使萍萍感到紧张、拘束,使原本主动积极的创造活动变得压抑、被动。萍萍在教师权威的压力下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其实,教师可顺着萍萍的思路,对人物造型提出疑问,以引发萍萍主动思考,而不必急于“纠错”。
案例二:为什么总是呆呆地站着
大班家长开放日,佳佳妈妈指着作品袋中佳佳的一幅绘画作品不满意地对教师说:“佳佳画的人怎么总是这样横平竖直傻呆呆的?跟她说过好多次了,手、脚可以弯来弯去做动作,应该画点动作出来,她就是不听!”佳佳这幅画的主题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她画出了自己和爸爸妈妈笑眯眯地站在草地上的情景,画出了爸爸、妈妈、自己在服饰、发型、身材方面的细节,画出了周围环境,是幅不错的绘画作品,只是人物的姿势有些呆板。
分析:案例二中正面直立、横平竖直的静态人物造型样式,在幼儿绘画作品中普遍存在。幼儿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是: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物体只有两维可以在画面上直接被表现出来。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幼儿用垂直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上部和下部,用水平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左部和右部。运用这一原则,他们把人体的头、身体、脚安排于垂直轴,把手臂安排于水平轴。他们并不在乎实际的手臂与身体之间究竟成什么角度,而只是运用“垂直——水平”这一简化原则,把手臂与身体之间方向上的差异表现出来。垂直水平样式是幼儿为了表达形象组成部分之间简洁有序的关系而发明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模型。除了人物造型,这一模型还被普遍运用于幼儿的其他造型样式中。运用垂直水平关系画出的人物造型不可能达到优雅生动的水平,也无法表现动态,在成人看来未免呆板、僵硬,但幼儿对这类形象情有独钟,他们乐此不疲。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反复运用是一种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它使幼儿感到自己能胜任,对绘画活动充满自信,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一阶段,幼儿不会为自己画出的人物样式太呆板而感到烦恼,佳佳就是一例。佳佳妈妈提出的动态描绘需要较高水平的造型能力,代表了相对较晚才能达到的水平。因此。妈妈的意见并不能使佳佳作出改变。阿恩海姆曾指出:“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步一步逐渐成熟起来的心理,越来越要求(创造和欣赏)更为复杂的形式样式。然而,要达到高级阶段,就必须经由低级阶段,只有对某一阶段上的形象掌握了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对佳佳妈妈说:“如果您提醒了却没有效果,那说明佳佳还没有理解或意识到这一问题,您不如等一段时间。只有等佳佳对自己把人画成横平竖直的样子感到不满意了,她才会想办法换一种新的样子。教育有时需要等待。”
案例三:海洋球是连起来的
在大班绘画教学活动“我玩海洋球”中,教师为了引起幼儿的回忆,便于幼儿观察,提供了一张孩子们玩海洋球的图片。经过一番联系自身经验的观察、讨论后,孩子们的自主创作开始了。这时,晔晔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海洋球怎么画?”教师一愣。显然,这个问题超越了她的预设: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动态.画圆形的海洋球是小班幼儿就可以掌握的内容。还好,其他幼儿来替她解围了:“画一个一个圆形呗。这还不知道,哈哈哈!”谁知哗哗不依不饶:“不对,它们看上去不是圆形的了!”尽管教师并没有理解晔晔的意思,但没有打击他,而是说:“那你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把它们画下来,好吗?”晔晔点点头。活动结束后,晔晔很积极地把自己的作品送到教师眼前,可是,教师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说:“好的,去把它放好吧。”哗哗很扫兴地拿着自己的画朝作品袋走去……
分析:幼儿通常采用最简化、最典型的二维形状来表征三维物体。海洋球是一个圆圆的球体,幼儿就用圆形来表征它。可是许多海洋球堆放在一起时就出现了重叠和遮挡的关系,海洋球看上去就不是单个的圆了。案例中的哗哗敏锐地观察到了海洋球的变化,并努力想使自己的作品忠于自己的观察。其他幼儿并不是没有发现海洋球之间的遮挡重叠关系,而是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为了画出一幅简单而清晰的画,往往喜欢把各个视觉对象分离开来,尽力保证每个形状的整体性,避免一个形状侵入另一个形状。因此,大多数幼儿仍旧把海洋球画成一个一个分开放置的圆形,每一个圆形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重叠和遮挡,很少有幼儿能画出有相互遮挡关系的写实主义样式。实际上,案例中的哗哗也没有脱离大多数幼儿遵守的这一“图形分离性”原则,因为他创造的海洋球样式仍旧是三个一组为单位分离开来的。作为教师,我们可能会高度赞扬图7.因为这一样式符合成人的写实标准;我们也会肯定,因为画面体现出简洁的几何风格;可是对于这幅图.恐怕大多数教师都会摇头:这是画的什么呀!案例中的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否定晔晔,但态度上的冷淡给晔晔一种消极的暗示。晔晔花费了极大的努力才创造出那几个海洋球样式,其间包含着他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受力和可贵的探索创造精神,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此,当我请求晔晔把他的作品送给我作纪念时,他高兴极了,一遍又一遍地对我解释说:“老师,海洋球是连起来的,海洋球是连起来的。”
总之,幼儿的绘画活动表现出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教师应抛弃成人的评价标准,从幼儿绘画心理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解读、评价幼儿的作品,对幼儿的创造表现给予理解和尊重。
编辑:cicy
上一篇: 幼儿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艺术
下一篇: 美术活动中的“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作为教师应不应该画淡妆上班?你们幼儿园要求了吗?为... 蛊蛊 阅读人气:43
- 孩子上幼儿园不自己提裤子,让老师帮穿,还挑老师。其... 快乐v烦恼 阅读人气:103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手工制作,美美哒!!!玫瑰是我用海绵纸折的,盘... 阅读人气:1473
- 秋季幼儿应该如何预防?秋季保健要注意什么。 EleVen 阅读人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