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交往亦需教
作者:莫源秋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1-26
心理健康的幼儿是合群的,他们人人都渴望能和老师及其他小朋友交往。在我们调查幼儿的愿望时,就有幼儿说:“我希望附近有小朋友能和我一起玩娃娃家。” “我想让小朋友来我家,看看我的新玩具。”“我的好朋友小明搬家了,我很不开心。他搬回来就好了。”“我希望天天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玩。”这些调查的结果都表明,幼儿有与人交往的需要。
交往有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幼儿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开始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进而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培养出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这一类品性,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是靠幼儿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儿之间经常交往所产生的愉快情绪和喜悦心情,能使幼儿性格活泼开朗;他们在交往中交换玩具、分享食品,能逐渐养成大方、不斤斤计较的良好性格。几个幼儿在一起玩,如果有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要别人听他的,独占玩具,其他幼儿就会直率地说:“我们不跟你玩了。”当这个幼儿多次遭到孤立,他就会逐渐改变这种行为。
所以,幼儿间一定频率的交往,是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为中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防止性格孤僻的好途径。
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习得的交往技能,获得的社交地位等都会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努力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并通过交往需要的满足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明确基于幼儿交往需要的教育目的与要求
基于幼儿交往需要的教育活动,应该符合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
1.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交往需要;
2.让各种教育活动都能成为幼儿与同伴、老师交往的平台;
3.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同伴、老师交往;
4.逐渐帮助每个幼儿至少在幼儿园里找到3—5个比较玩得来的小伙伴;
5.尽快让每个幼儿与至少一位班级中的老师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
基于幼儿交往需要的教育要点
幼儿教育应该从以几个方面来关照幼儿的交往需要:
1.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
肯定性接触是指教师与幼儿交往中表扬、鼓励、肯定、微笑、热情等言行,而否定性接触则是指教师与幼儿交往中批评、指责、讽刺、挖苦、谩骂、否定、不信任、威胁、主观意断等言行。
肯定性接触有利于消除幼儿与教师交往的心理障碍,有利于增进师幼间的情感,进而增加师幼间交往的频率,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因此,教师应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经常对幼儿微笑,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拍拍肩等),让肯定性接触代替否定性接触。哪怕只是微笑着看幼儿一眼,关切地对幼儿说上一句话或轻轻地摸摸幼儿的头。这种肯定性接触,可以让幼儿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使幼儿真正感受到幼儿园是他们真正向往的乐园。
案例:肯定性接触让小涛变了
小涛很好动,一刻不停。可这天,小涛却不声不响地趴在桌子上。小陈老师看到了说:“昨天肯定玩到很晚才睡觉,现在没精神疯了。”同班的王老师看到了,走过去一瞧,原来,小涛的牙龈发炎了,半边脸肿得像红苹果。王老师经询问才知道小涛为了不影响妈妈上班,坚持带病上幼儿园。王老师在全班孩子面前表扬了小涛,还在讲故事的时候抱着小涛作为奖励。从此以后,小涛变了,变得守纪律了,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确实是这样,教师把自己的姿态降低了,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爱着幼儿的爱,痛着幼儿的痛,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疯”玩。他就能成为小朋友们的朋友,幼儿就喜欢与他交往。也只有这样,幼儿与他交往才会获得乐趣。
2.教会幼儿与人交往的技巧
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掌握“商量”、“合作”、“尊重”、“互惠”、“共情”、“分享”、“宽容”、“文明礼貌”、“别人说话时要专注倾听”、“看到并欣赏别人的长处”、“遵守规则”等交往的技巧,这些技巧,有利于幼儿从交往中获得乐趣。
交往技巧的培养可以通过示范教学法,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来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应该怎么办”、“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无意中碰到了别人,你应该怎么说”、“别人无意中碰到了你,你应该怎么说”等专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案例:冲突中学会解决冲突的智慧
一次区域活动时,辉辉正在玩滚积木,这时峰峰过来就抢。辉辉急得大哭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积木?”峰峰说:
“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辉辉不服气地说:“我先玩的,还没玩够呢,你为什么抢?”峰峰说:“光你想玩吗,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不休。这时,一个小朋友跑到教师面前“告状”“老师,辉辉和峰峰打架了。”
其实,老师早就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只是为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有意让他俩多争吵一会儿。老师看他俩争执不下,才决定去处理:“峰峰,依为什么抢辉辉的玩具?”峰峰见老师先让他解释,就得意地说:“老师,你看辉辉都玩很长时间了,还不让我玩。”老师接着说:“你和他商量了吗?”峰峰低下了头,说:“没有。”老师又问辉辉:“如果峰峰和你商量,你能和他一块玩吗?”辉辉点了点头,就这样,两个孩子都消了气,一块玩了起来。
冲突的产生缘自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但冲突的解决,有利于幼儿走出自我中心,加强彼此间的了解,让幼儿学会按照社会规范要求,通过协商、互惠、互谅等手段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获得解决冲突的智慧,进而加速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3.教育活动中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
为了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活动的交往功能,努力创造条件,让各种教育活动变成幼儿同伴间、师幼间交往的平台和桥梁。
由于受“重知识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教师将教育活动等同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将自己所起的主要作用定位在“劝学”和知识技能的贩卖,师幼间只有“教”与“学”的关系,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交流和相互关爱……所以,要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就必须改革上述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努力将各种教育活动变成幼儿同伴间、师幼间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活动。为此,可以相对减少有严密组织、苛刻纪律的教学活动时间,增加幼儿自由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减少大集体活动时间,增加幼儿小组活动时间;让孩子与同伴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承担一定的任务,并通过交往活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任务;让幼儿间、师幼间有时间、有机会积极互动……
4.让“不喜欢交往”的孩子从交往中获得乐趣
有些孩子十分内向,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不愿意与人交往,其实不然。
内向的孩子也十分愿意与人交往,他们之所以表现出“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外表特征,那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因而很少从交往中获得乐趣。如果教师能利用或创造某些适宜的机会,鼓励其与同伴交往,鼓励其完成为同伴服务的任务,那么,情况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请看下列案例:
一天早上来园谈话后,当老师问小朋友“谁愿意给外边的小花浇水”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小童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老师连忙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她去给花儿浇水,她显得很高兴。吃午饭前,老师又请她收拾桌子,擦桌子……教学活动前,老师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她,小朋友也为她鼓起了掌,小童的脸上露出了羞怯的笑容。从那以后,老师发现小童能主动参加活动了,积极性也较以前有所提高,她的性格也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了,与同伴、老师之间的交往也多了。
5.引导家长支持孩子与同伴交往
引导家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和满足孩子的交往需要。
(1)激发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欲望。如,接孩子回家的路上经常问孩子:今天和哪位小朋友成了好朋友,今天又和哪个小朋友玩了,玩了什么有趣的游戏,和老师说了些什么等。这样问,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欲望,同时发现与人交往的乐趣。
(2)提供孩子与同伴一起玩耍的机会。家长购买了玩具后,让孩子请他的同伴来家里玩耍,让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轻松地和同伴进行交谈和玩乐。让孩子学会和别人分享。家长不能怕玩脏自己家而拒绝孩子向别人发出的邀请,不要排斥孩子的同伴上家里来玩。
有的家长最讨厌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其实,他们也不是讨厌孩子的伙伴,而是讨厌小朋友们弄脏弄乱了房间。殊不知,房间的“富丽堂皇”、“一尘不染”、“一丝不乱”、“赏心悦目”却让孩子失去了乐趣,失去了伙伴,失去了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条件。
因此,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3)让孩子拥有一些与其他孩子共有的爱好。因为如果孩子会游泳、会溜冰、会骑车,他就会有很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要不然,他在同伴的众多活动中只是个旁观者,这不利于孩子融入同伴之中,不利于满足孩子的交往需要和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不能因为孩子与同伴有矛盾而禁止孩子与同伴交往。由于交往能力有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时经常会闹出一些矛盾来,有时甚至还直接以“武力”解决问题。许多父母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而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小玩伴们玩,他们常常连哄带吓:“忘了昨天××打你了吗?还嫌吃的亏不够……”可是,面对小玩伴的召唤,心痒难耐的宝宝怎能把妈妈的话听进去呢?昨天刚打过架,今天又屁颠屁颠地凑在一起。
父母忽略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孩子交往中的快乐!在孩子的交往中,没有谁更吃亏、谁占了便宜这一说,只要他们在交往中得到了快乐,父母就不必大惊小怪。另外,即使小朋友们出现了打闹,父母也不要参与其中,因为,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妥协、谈判、合作等等与人相处的技能,这种学习,较之父母的百遍说教都要来得有效。
案例:孩子比成人更有化解人际矛盾的艺术
6岁的丫丫和小伙伴在房间里玩玩具,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了相互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你这个笨蛋!”“我要告诉你妈妈!”
越来越大的争吵声让房间外的丫丫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出面劝阻,又怕方式不当让孩子难堪,很是迟疑。正在犹豫不决时,电话响了,等她接完电话,发现房间里的争吵已经变成了欢声笑语。
孩子之间的语言交往不可能总是和平地进行,争论、争吵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成年人看来不正常的“刚刚还面红耳赤,转眼又喜笑颜开”的现象,或许恰恰是儿童特殊的人际交往智慧。(我们成年人的这种智慧已经丢失、退化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人格和品德就是在这样的争吵一和解,争吵一调停一和好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编辑:cicy
上一篇: 个别化学习材料设计要基于幼儿的发展
下一篇: 幼儿园大班孩子对节假日知多少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合肥海恒阳光幼儿园 《谈谈我对主题和主题墙...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朋友想开幼儿园,需要准备哪些文件 陈娟521 阅读人气:20
- 秋季幼儿应该如何预防?秋季保健要注意什么。 EleVen 阅读人气:11
- 幼儿园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看护要求 酒味裙裾 阅读人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