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发探索和规范行为的平衡
作者:徐小妮 来源:上海市行健职业学院 上传时间:2014-06-29
某早教中心的活动室里,指导教师为2岁至2岁半的婴幼儿投放了一个新的自制玩具——长鼻子大象,玩法很简单:引导孩子把诸如小皮球、乒乓球和小铃铛等材料放进“象鼻”里,然后观察材料的运行轨迹。2岁女孩乐乐和萱萱随家长来到了玩具大象前。
案例1:乐乐立刻冲到大象面前,爸爸随后跟来。乐乐先是把大象全身摸了一遍,然后,大把抓起材料往大象鼻子里塞。乐乐塞的时候并不在意分类、逐个放材料,也不在意材料是否撒了一地。玩了一会儿,乐乐开始自创玩法:撒铃铛、扔皮球,把乒乓球扔到大象身上看球回弹。后来,乐乐又对大象的鼻子发生了兴趣,她试图把鼻子扯下来,套在自己鼻子上。在乐乐玩的时候,爸爸一直在旁边认真地看,老师走过来说:“爸爸怎么不和乐乐一起玩?”爸爸说:“我们习惯让她一个人探索,很少会语言和行动干涉。”
案例2:萱萱拉着妈妈的手来到大象面前,妈妈说:“你可以和大象玩一会儿。”萱萱开心地走到大象面前,先认真观察了一会儿大象和材料,然后,开始按照老师的示范玩法,一个一个地把材料放进大象鼻子里。玩的时候,萱萱妈妈不时鼓励和表扬萱萱,也提醒她把撒在地上的材料收回来,以及不要太吵闹。当萱萱看到乐乐扔皮球和铃铛时,她也试图去模仿,但她会回头看看妈妈是否赞同。当萱萱看到乐乐扯象鼻子时,就急忙告诉她:“不可以扯大象鼻子的。”
活动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和乐乐爸爸、萱萱妈妈就两个孩子的表现交流了想法。乐乐爸爸认为,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自主探索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养乐乐的过程中,爸爸从小就对乐乐放手,尤其是乐乐会走以后,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大人基本不干预她的游戏活动。但乐乐爸爸也指出,这种教养方式不是“放羊”,因为他们也会认真观察乐乐的探索,从而给孩子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
而萱萱妈妈并不赞同乐乐爸爸的观点。萱萱妈妈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其受欢迎的品质最重要,比如,有礼貌、性格好、守规矩等。所以,在萱萱还不满一岁时,妈妈就开始对萱萱进行行为规范:包括自身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的日常礼节等。现在萱萱已经习惯了这些社会规范,也确实如妈妈所期望的,是一个很懂事、听话的孩子。
同时,两位家长都有着自己的困惑。比如,乐乐在自由探索的时候,似乎没有任何的行为尺度,有时会伤及自身、他人或他物;而萱萱的听话也似乎束缚了她的手脚和大脑,无形中缩小了探索空间。鼓励孩子探索和培养守规矩、听话的孩子是对立的吗?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呢?经过一番调查,我们发现这一困惑不仅在家长中有一定普遍性,一些指导教师也觉得不好回答。
事实上,发展自发探索能力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同等重要,而鼓励婴幼儿自发探索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并非完全对立。
创设环境,满足婴儿的探索需求
婴儿出生后,具有很强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就像种子获得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就会发芽一样,是内在的,这种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决定了婴幼儿特定的学习方式。其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我们会看到的,婴幼儿每天痴迷于各种探索活动。特别是1岁以后,随着婴幼儿自发行为能力(尤其是行走和手的能力)的增强,婴幼儿会在随心所欲地摆弄和操作中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包括对物品、他人和自我的认识。
正如我们在案例中看到的乐乐一样,她确实是一个探索精神很强的孩子。她不仅对老师预设的游戏玩法感兴趣,也对老师提供的每一样材料感兴趣。她想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每一样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预料:在这个活动中,乐乐的收获应该会很多。这也正是乐乐爸爸坚持自己观点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必须认识到,任何行为都应该有尺度,而适度的行为约束并不会从实质上影响到个体的自由自发行为,关键是约束婴幼儿的“度”究竟在哪里。
我们认为,对“度”的把握应该建立在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他物尊重的前提下。确切地讲,是指婴幼儿在开展自发探索活动时,至少不能出现伤害或可能伤害自我、他人和他物的行为。这种情况我们在早教机构和家庭活动中经常会看到。例如,婴幼儿活动时,出于好奇拆卸、抛扔玩具,与其他婴幼儿发生身体冲撞,或操作玩具不当使自身处于危险状态等。在这些情况中,早教指导教师要及时告知家长,约束婴幼儿的行为。所以,早教指导教师在指导家长学会保护婴幼儿的同时,更要指导家长教婴幼儿学会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和他物。在这一点上,我们千万不要低估或高估婴幼儿的能力,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婴幼儿是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尺度的。
灵活引导,准确把握
掌握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但与自发探索不同的是,婴幼儿掌握社会行为是后天习惯养成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规范更多是需要大人告知的,而婴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更多需要接受和遵从。这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婴幼儿来说,可能会是一个很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如果成人没有掌握正确进行行为规范的方法和“度”,就很可能限制婴幼儿的学习空间,甚至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问题,如过强的逆反或逆来顺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行为规范的方法和“度”呢?
首先,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要掌握规范婴幼儿行为的最适宜时间,并选择恰当的内容。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越大,规矩越好培养,其实不然(可能孩子越大越难做),进行行为规范可以始于婴儿开始对自身、他人或他物关注的时候(大约9个月左右)。虽然这一时期的婴儿并不真正懂得自己的行为会怎么样影响他人和他物,但他已经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尝试去理解。例如,婴儿抓成人脸的时候,成人如果做出疼痛、痛苦的表情,就会引起婴儿的关注,而抓的行为也会暂停,婴儿会开始在自身行为和成入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规范婴幼儿行为的内容,也要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来确定。一开始,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更多是制止孩子由于探索给他人、他物造成的无意伤害行为;随着婴幼儿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后,可以开始逐步渗透对他人和自我行为理解、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以及更加具体的社会行为要求。例如,培养婴幼儿与人打招呼的礼节,可以放在孩子能开口说相应的称呼时。早教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引导婴幼儿从家庭成员间打招呼开始,比如,睡觉前的晚安告别环节,逐步拓展到向小区认识的人打招呼。
其次,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可以运用游戏的形式,借助生活或故事情境,引导婴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规范行为。
规范是一种社会约定,它的产生原因是抽象复杂的,婴幼儿可能很难深入理解。但是,每个社会行为规范都对应具体的行为,婴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可以理解的。如大卫·香农的经典绘本《大卫,不可以》就是帮助婴幼儿进行行为规范的很好的绘本。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在和孩子阅读这个绘本时,要重点让婴幼儿体会到绘本轻松、幽默的人物形象,以及成人世界的要求和宽容,这样,婴幼儿会更容易理解规则,从而自主约束自己。还有一些经典的婴幼儿情绪管理和性格培养类绘本,也很适合婴幼儿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例如,康娜莉雅·史贝蔓的《我的感觉》系列,在让婴幼儿看到各种情绪产生后应该如何处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约束自己、关爱他人。
最后,为婴儿制定的规范不能太多。
调皮是儿童的天性,挑战成人世界的规则是婴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必要方式。婴儿来到成人世界后,正式开始了社会化进程。但在他的社会性没有成熟之前,婴幼儿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所以,个体社会化过程和谐的关键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协调统一。
出于学习的需要,婴幼儿会不断试探性地触碰社会规则的内容,所以,他们的行为显得没有尺度很正常,而他们时常挑战尺度其实是在学习规则。因此,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切忌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是要依循婴幼儿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例如,在婴幼儿一到两岁时,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探索材料,同时尽量把那些不希望婴幼儿碰触的东西挪走或隐藏。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又不必要为他们设置过多的限制。但是,等婴幼儿过了两岁以后,随着婴幼儿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增强和表征思维的发展,早教指导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加快行为规范的步伐。
编辑:cicy
上一篇: 如何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
下一篇: 正确引导“倔”孩子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为了得到糖果,孩子们便需要一次次努力约束控制自...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美工区属于什么性质区域(探索性,表现性还是欣赏性) 美妙 阅读人气:7
- ...里隐藏着许多的知识和问题在等待孩子们去发现、思...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我们自己往往不由自主地按照“大人”的意图来强迫孩...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赣州市区一级新开园所需要招聘组织和管理能力强的执行... 流浪兔 阅读人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