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愿望满足到能力发展: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价值的再认识
作者:邱学青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 上传时间:2014-08-28
我国幼儿园游戏的分类主要延续了前苏联的方法,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和有规则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长期以来,有规则游戏由于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常常被运用于集体教学活动中,而创造性游戏则主要以自由游戏的形式在区域中展开。
有规则游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教师对其价值以及如何设计和组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相对而言,对创造性游戏却有着诸多困惑,如有了活动区活动,还需不需要开展专门的创造性游戏?对于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来说,创造性游戏有何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其实不管创造性游戏以什么形式出现,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所蕴涵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一、直接感知:在选择游戏中学会自我调适
在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创造性游戏中,由于班级幼儿人数较多,教师主要采用“插牌预定”“优先选择”等方式来调控游戏区域之间人数的均衡,使每个地方都有人玩,避免了幼儿在选择游戏过程中出现矛盾和争执的现象。不管是事先“插牌预定”,还是现场“优先选择”,游戏的主动权其实都被“操控”在教师手里。当幼儿喜爱的某个区域“满员”后,幼儿只能无奈地选择另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角色,或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接受一个自己根本不愿意玩的游戏。长此以往,幼儿丧失了自由探索、主动进取的精神。当问及某个在游戏中无所事事的幼儿为什么要选这个不好玩的游戏时,幼儿的回答总是“老师让我玩的”“老师说那个不好玩”……结果,注重幼儿自主性的创造性游戏,反而成了最不自由的、让幼儿失去了最基本选择杈的游戏。
在实践中,“插牌预定”“优先选择”是很多教师都会使用的策略。而教师选择这些策略并非完全出于对游戏“秩序”的维持,而是对幼儿自我调适能力的初步培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自我调适。然而,自我调适能力绝不意味着以牺牲部分幼儿的自主性,形成被动退缩、消极放弃的行为习惯为代价。教师虽然人为地控制了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保证了游戏能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剥夺了幼儿学习与人沟通交流、拓展人际关系能力的宝贵过程。自我调适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直接感知和体验,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年龄偏小,兵兵在小班时一直选不到自己想玩的游戏区域,总是被教师安排去填补那些没有人愿意玩的游戏区域。进入中班后,选择游戏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游戏区域。经过几次的徘徊之后,有一天,兵兵终于勇敢地进入“娃娃家刀当“舅舅”,可是一进去就被同伴拒绝。遭遇两次拒绝后,兵兵改变了策略,首先对“娃娃家”的孩子说:“我是来商量的。”等同伴愿意听他商量时,他说:“我来当舅舅好不好?”再次遭到同伴拒绝后,兵兵终于找到了只有一个人的“菜场刀,开心地玩起了“买菜”的游戏。
游戏开始之前,当幼儿被赋予了自由游戏的权利,自己决定玩什么游戏、扮演什么角色,尝试自主选择、自由结伴时,幼儿会自然而然地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调适自我。如案例中的兵兵这样被动顺从的孩子,教师放手后,他只好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尝试各种方法、策略,根据外界的反应积累经验,进行自我调适,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中让自己内心变得独立,逐渐由一个被动顺从的孩子变成一个有想法、敢于尝试的主动参与者,同时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承受挫折、换位思考等能力。
二、实际操作:在收放材料中锻炼生活能力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园开展以角色游戏为主的创造性游戏时,教师一般更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体验以及操作经验的获得。其实,创造性游戏中常常被忽略的是材料整理环节,它可以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锻炼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能力。目前,不少幼儿园都是由教师或保育员整理游戏材料,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整理好环境,但这不仅加重了教师和保育员的工作负担,还使幼儿丧失了在游戏过程中尝试收拾、整理的机会,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倡的“将玩具图书放回原处”“整理自己的物品”“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等理念背道而驰。
在创造性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或结束后,让幼儿尝试自己收拾、整理游戏材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收拾、整理物品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收拾、整理的过程中,练习并学会按类别整理、根据物品大小整理、有顺序地合理收放物品等方法。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如果我们把游戏开始和结束时的游戏环境布置、收拾、整理环节,都看成是幼儿学习规划、整理环境的机会,这将会比专门设计相关的集体活动更有意义。而幼儿形成的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保管自己物品、做事有条理、有始有终等良好的生活能力和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三、亲身体验:在分享讨论中学会表达自我
在创造性游戏结束时的分享环节,有的教师会就游戏的开展情况加以小结,有的教师关注游戏区的情节发展,有的教师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的教师关注游戏中的矛盾……教师在分享环节中关注的侧重点是基于自己对游戏的判断,围绕着制订的目标,希望通过“分享”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得到提升。但事实上,有限的分享时间以及强烈的目标意识常常使教师忽视了倾听幼儿的想法,无法让幼儿真实还原游戏体验。
幼儿在创造,陛游戏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了大量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可能比较零散,甚至还有些经验可能是错误的,每个孩子所获得的经验也千差万别。如果教师能在此时给幼儿一个在集体面前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讲述游戏中碰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情,那么,在与同伴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就能潜移默化地发展通过语言获取信息、理解他人、组织自己想象的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是他们在游戏情境中亲身体验到的。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告诉幼儿解决的方法;另一种是引导幼儿一起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在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游戏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应该首先让幼儿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来尝试解决。因此,教师在幼儿表达了自己的问题之后,并不需要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应该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将幼儿零散的经验联系起来,最后汇总在一起就是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银行工作人员看见有顾客来取钱,就立刻出示表示关门的标志,导致有的孩子三次都未取到钱。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和孩子进行了如下交流。
教师:银行为什么见到顾客来就关门啊?
银行职员:因为人太多了。
教师:银行人太多怎么办?
女孩1:可以在银行前放条线,就不挤了。
女孩2:轮到你了才能站在线上去取钱。
教师:哦!有条线就可以保证不挤。还有什么办法吗?
男孩1:可以在旁边用线拦起来。(双手比画类似排队的平行线)
女孩3:我去机场坐飞机时看到过这样的线。
老师:还有什么办法?
男孩2:可以坐在椅子上排队。
男孩3:在椅子上贴号码。
教师:大家讲了好多办法,一种办法是在银行取钱的地方放线(一米线),取钱的人要排在线的后面;第二种办法是坐在椅子上排队……以后我们可以在游戏中试试。
从“银行”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幼儿讨论的角色,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已有经验主动积累,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步完善经验。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培养幼儿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积极建构经验的能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综上所述,以角色游戏为主的创造性游戏,正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倡导的2—7岁幼儿主要的游戏形式——象征性游戏。它是幼儿园阶段的典型游戏形式,对幼儿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了社会生活的练习场。正如美国加林斯基提出每个孩子必备的七种生存技能(专注力和自我控制力、换位思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拓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正视挑战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都必须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感知、直接操作逐渐养成。
编辑:cicy
上一篇: 顺应 满足 等待 支持——小班初期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下一篇: 在“逻辑狗”游戏活动中的成长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亲们,有什么在课上认识成语的游戏吗 小樱桃 阅读人气:7
- ...巧,主题墙是孩子们想法汇集在一块通过他们自己的...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兴趣也能够大大地激发,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 A-vicky 阅读人气:19
- 主题“服装”要衬托到每个区域要怎么去衬托进去?? 陈胖子 阅读人气:9
- ...一定要听话哦,你今天要和我形影不离,一起吃饭,...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