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三只小猪与青蛙的“会面”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9-03
5岁的峻熙拿着一本《小猪盖房》的故事,却把前些天讲过的一本《小青蛙过冬》的故事也串进去了。他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森林里住着小猪三兄弟。渐渐地小猪长大了,老大说:“咱们自己出去盖房子住。”他们同意了,高兴地离开家。他们找到了一片有草有花的地方,他们愿意在这个地方住下。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一只青蛙,他们很快就和青蛙成了好朋友。一天,小猪对青蛙说:“马上就要到冬天了,要赶快盖房子。”青蛙懒洋洋地说:“不用着急,我这里有这么多小虫子,我才不用愁呢。”小猪们不理他了,都走了。转眼间到了秋天,小猪们开始盖房子。老大比较懒,用茅草盖了一间房子。老二用木头盖了一间房子。只有老三勤快,又是搬石头又是活泥,盖了一间石头房子。他们在自己的新房子里快乐地生活着。转眼间,冬天来了,小河也结冰了。青蛙没有吃的,也没有地方住,就快冻死了。他可怜兮兮地来到大树旁,问大树爷爷:“我该怎么办?”大树爷爷说:“让你盖房子你不盖,没办法,你自己找个泥洞睡觉,明年春天再醒来。”青蛙艰难爬进一个泥洞,昏昏沉沉睡去。小猪在房子里,很快乐。一天,大灰狼来了。他好几天没吃东西了,看见了小猪,高兴极了。他跑到老大的房门前说:“让我进去”。老大说:“我才不让你进来。”大灰狼说:“你不让我进去,我把你的房子吹倒。”说着,大灰狼就鼓起腮帮使劲一吹,茅草屋瞬间倒塌。老大赶快逃进了老二的木头房。这时大灰狼也追到门前,又说:“快让我进去。”老大老二一起说:“不让你进来。”大灰狼说:“不让进,我就把你房子推倒。”说着使劲用身子一撞,木屋也到了。他们俩一起逃到老三的石头房子。大灰狼追过来,说着同样的话,小猪们还是不开门。大灰狼使劲吹,屋子纹丝不动;又使劲撞,撞得眼冒金星,还是进不去。大灰狼围着房子转了一圈。他看见烟囱,他马上搬来梯子,爬上屋顶,从烟囱爬进去。老三听见烟筒有声音,就知道是大灰狼要爬进来,就在下面生起了火。大灰狼被呛得没抓稳,一下子从烟囱掉下来,烧死了。从此三只小猪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案例提供: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幼儿园 刘胤)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5岁儿童根据两本故事书的内容,自己讲述故事的实录。从故事书的形式来看,这两本书中都有大量的文字信息,文字对于故事内容的表达起了主要作用,图画仅仅是作为插图的形式出现的。对一个5岁的儿童来说,理解与掌握这种类型故事书的内容更多会依赖于成人的讲读。所以,峻熙呈现的讲述内容更多体现的是对成人讲述的一种复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自发讲述。
但是,即使是基于对成人讲述的复述,峻熙的讲述中也包含着大量自己主动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加工。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将之前听过的小青蛙的故事与小猪盖房的故事“串”在了一起。如果从小猪盖房这本书的故事来看,峻熙的讲述似乎有点跑题。但如果仔细阅读峻熙讲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小青蛙的出现“合情合理”,非常顺畅——“有草有花的地方……。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一只青蛙……”而且,小青蛙和小猪都遇到了相同的盖房子(窝)的问题。而这一点正是两本故事书内容的相似之处,也可能是峻熙将两个故事串讲起来的重要原因。
之后,峻熙又利用小青蛙和小猪双方对待盖房子(窝)的态度不同这一线索,引出了小猪后面发生的故事。也就是说,峻熙的故事中让小青蛙与小猪“会面”是有一定的内容基础的,是峻熙小朋友对故事的“再创作”。这种“再创作”让小青蛙的出现成为故事的一个引子,并与故事后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峻熙的故事是不是比渗透着道德说教的原版故事内容更加贴近儿童,更有童趣呢?
5岁峻熙的讲述中也表现出这一年龄幼儿讲述的一些特点。
1.已具有基本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指的是叙事中存在的潜在结构特点或规则。一般来说故事是由背景和一个或以上的情节组成。一旦背景确定,故事便由解决问题的一个或者多个情节组成。情节中通常包含起始事件、目标、尝试和结果。整体来看,峻熙的讲述有头有尾。故事一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森林里住着小猪三兄弟”,引入了故事人物及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始事件是小猪们要盖房子。随后,出现了多个情节,比如遇到小青蛙,与小青蛙交朋友;小猪三兄弟盖房子;青蛙快冻死了;小猪们遭遇大灰狼等等。在每个情节内,峻熙的讲述都是比较清晰明确的。故事的结尾,峻熙使用了非常典型的“过上了快乐的生活”的故事句式,使得故事看上去更加完整,连贯性比较好。所有这些都说明他已经较好地理解了两本故事书的内容。
2.能够利用时间与场景的变化推动情节的深入
峻熙讲述的这个故事其实并不简单。故事里面包含了很多场景与时间的变化——从草地到河边,从秋天到冬天。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故事里面的多个情节被有序地安排在一起,逐步展开。
3.通过对话及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使叙事更加生动
峻熙讲述的故事中包含有大量的人物对话,使得故事发生的场景历历在目。此外,峻熙的故事中还使用了很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比如“懒洋洋”、“可怜兮兮”、“艰难”、“纹丝不动”、“眼冒金星”、“瞬间”、“昏昏沉沉”等等,把人物的状态刻画得更加生动有趣。
4.初步表现出“评价”手段的使用
讲故事中的“评价”是用来表示叙事者或他人对某种情况的看法、态度等。既包括叙事者对故事发生的原因、故事的要点、叙事目的的评论,也包括对行动、人物的评论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描述等。在峻熙讲述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评价手段的萌芽。“愿意”、“知道”、“快乐”、“高兴”等词汇的使用说明他已经开始能够描述故事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但是,从叙事者的角度来对故事的要点和人物等做出评价则还需到入小学之后才能表现出来。
“讲故事”(叙事)是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很多研究都表明,讲故事不仅对儿童从口语向读写的顺利过渡起着重要作用,也与儿童的学业成绩(如词汇理解、写作及数学)密切相关。而且,叙事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核心作用。要想产生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的话语,叙述者需要了解叙事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如世界知识、各类语言学知识(如词汇和句法知识)、语用学知识、社会语言学知识等等,而且还要具备协调这些知识的能力。因此,叙事能力虽然从3岁就开始出现,但直到儿童晚期,甚至成年期,才能达到一般意义上的完善。
我们对于汉语儿童讲故事能力的多项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已开始建立基本的叙事结构框架,但内部内容的衔接性与丰富性还需要加强。峻熙讲述的故事恰恰反映了这些特点。他的故事的框架结构比较完整,能够概括清晰地把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内容讲述出来。但有些地方讲得比较笼统,需要有更多细节。有的地方,也需要使用一些连词使语句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比如,“大灰狼围着房子转了一圈……(想办法怎么能进到小猪的屋里去)。他看见烟囱……(就想可以从烟囱里爬进去,于是)他马上搬来梯子,爬上屋顶,从烟囱爬进去。”这些都是家长与老师进行引导与指导的重点。
编辑:cicy
上一篇: 幼儿辩论活动的价值与组织策略
下一篇: 通过表演游戏促进幼儿文学想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小猪照镜子的教案怎么写 m小娇 阅读人气:2
- ...抽到题目是2个故事,1个画画(3选1) 故事一个是... 胖圈圈 阅读人气:514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尹...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合肥海恒阳光幼儿园 《谈谈我对主题和主题墙...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